◎<第六章习题>◎<参考答案>※<第六章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促进效率提高与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D.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2、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的()A.、十一届六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五大3、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关键()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B、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动摇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B.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C.它是由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决定的D.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E、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3、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A.发展要有新思路B.改革要有新突破C.开放要有新局面D.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三、辨析题: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是对党员的要求。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四、问答题: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4、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简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五、论述题1、如何正确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3、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4、试论述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A二、多项选择题1、BCD2、ABD3、ABCD三、辨析题1、错误。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只是对党员的要求,四项基本原则,体现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是不可动摇的立国之本,它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
2、正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专指我国的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我国的社会主义起点低,它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极端落后的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间又比较短。
因此,当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们逾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不能逾越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不可逾越的特定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3、错误。
主要矛盾是指在整个社会矛盾体系中决定和影响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确并且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迎刃而解。
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
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
四、问答题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完善、不成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生产力达到比较发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达到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水平和程度。
实现这样的历史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
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5、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五、论述题1、(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2)“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两个基本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要靠四项基本原则提供政治保证,靠改革开放提供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
(3)“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
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不断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个主要矛盾有其特定的历史内容。
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的落后,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殊本质。
从社会需要方面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改善物质文化的要求,不仅在量上不断增长,而且在质上不断提高,对于生产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
从社会生产方面看,经过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增长,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有了相当发展,但是生产力落后、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十六大报告把本世纪头20年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也就是说,经济总量必须走在世界前列,人均GDP必须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康生活的水平和质量,增加富裕起来的人口的比例,提高富裕程度。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更全面的小康社会。
也就是说,不仅在经济指标方面提高人民的小康水平,而且在社会指标方面,在精神生活的充实方面,在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方面,提高人民的小康水平;不仅要使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的教育,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创造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且要使人民享有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是全面建设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也就是说,要消除局部贫困、少数贫困,在使贫困人口首先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进而使他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使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讲的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这样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可以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