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课程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3)王炜2009年8月修订中国现当代文学(3)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3)(二)学时学分周2学时,2学分(三)预修课程1.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2.中国现当代文学(1)(2)(四)使用教材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49-1997)下》(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五)主要教学参考书1.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吴炫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6.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田中阳、赵树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史论结合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方式。
教学中注意文学史三种模式的结合:1.作为资料的文学史。
从研究的角度着眼,我们要注意搜集一些文学史资料,如文学作品、有关某部作品的评论,文学思潮的资料,以及其他的一些背景资料。
这些资料必须是原始资料,文学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2.作为鉴赏的文学史。
这既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得从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理念去解读,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3.作为思维方式的文学史。
文学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建立一种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研究方法、理念。
不论是文学史的构建、还是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考察等,都要体现从自己有特色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这三种模式有机地结合。
(七)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逐步向网络教学发展。
(八)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
(九)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课堂讨论、课外作品分析以及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运用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史现象的能力。
(十)其它要求1.课堂考勤缺席1次,期末考试总成绩扣5分。
2.课外作业缺交1次,取消期末考试资格。
3.读书笔记不少于15篇,内容上应该包括理论著作、论文、文学作品,形式上应该包括摘录内容、文献出处、自己的分析评价。
绪论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掌握当代文学的总体特征及分期状况。
教学重点: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教学难点:启蒙文化传统与战争文化传统的特征。
阅读书目: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3.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思考题:1.启蒙文化传统与战争文化传统对当代文学各有什么影响?2.当代文学的特征有哪些?3.当代文学分期的根据是什么?讲授内容:我们在绪论中所要探讨的是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当代文学?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有何联系?它的特征是什么?它的阶段是如何划分的?各阶段的特征是什么?一、当代文学的称谓及源流(一)当代文学的称谓一般的观点,将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之后的大陆文学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学。
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50年代末,是对新中国文学的一种特有的称谓。
但随着当代文学的发展延伸,这种称谓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1.当代文学称谓的局限性A.它片面割断了新中国文学与现代文学(新文学)的有机联系。
B.它使“当代”无限期延长,缺乏必须的内涵与外延的限制。
C.它排斥了同样继承了新文学传统的港台文学。
2.原因当代文学的这种局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由新文学的属性所带来的,新文学具有如下属性:A.开放性,指时间没有界限。
B.整体性,新文学应该包括港台文学。
(二)当代文学的源流作为二十世纪新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直接来源于新文学的两个文学传统。
1.启蒙文化传统又称为五四新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五四文学的先驱和继承者,他们强调文学对国民精神的改造,强调文学的独立价值。
这一传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A.反抗国家权力支撑的主流意识。
B.对国民精神启蒙。
2.战争文化传统又称为解放区文学传统。
这一传统植根于延安文艺整风后的解放区作家。
它强调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强调文学的服务性(文学为政治服务)。
这一传统也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A.为工农兵服务B.为战争胜利者服务整个当代文学在总体上都受到这两个文化传统的影响。
从建国初到1978年,主流文学受战争文化传统的影响最为明显、最为深刻。
1978年以后,主流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五四文化传统的回归,但战争文化传统仍然没有完全消失,不同的是,作家在表达五四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显得更加含蓄、曲折。
二、当代文学的特征当代文学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同样也具有世纪文学的共性。
(一)重功利轻审美现代文学从“五四”新文学到延安的解放区文学,一直肩负着民族独立的使命,因此功利性非常突出。
“五四”的启蒙,解放区的为政治服务,都是社会功利性的不同的体现;与此同时,文学本身所应当具有的审美愉悦功能却极大地萎缩。
这种状况直到80年代后期以后才逐渐得到改变。
(二)扬理念抑性情文学一旦突出功利性,必然会使文学的理性色彩鲜明。
在现代文学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如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启蒙思想,茅盾的社会剖析与阶级分析,解放区文学的阶级意识等。
相反,作品的抒情意味却受到了抑制,那些抒情性的,富有作家性情的作品却被抛到边缘。
当代文学一开始就继承了这一特征,甚至新时期的反思文学、改革文学,都没有完全摆脱这一影响。
(三)尊群体斥个性这包含两层意思。
首先,从作家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来看,宣扬的是一种共性思维,作家的主体性受到抑制,个体性的话语得不到表现。
其次,从作家的存在方式来看,作家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作家往往以一种团体性的方式存在,如现代文学中的各种文学社团、流派。
建国后,这种群体性空前膨胀,全国艺术工作者(包括作家)组织了一个庞大的集体“文联”,作为个体的作家几乎不再存在。
三、当代文学的分期当代文学的发展,以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的发表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一元化的文学时代(1949年-1978年)之所以称为一元化,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从创作观念、创作方法,到创作题材都是高度一元化的。
在创作观念上,以阶级论为主;在创作方法上,是现实主义和两结合;在创作题材上,以工农兵题材为主。
具体又可分为两个时期:(1)“十七年”文学(1949年-1966年)(2)“文革”文学(1966-1978年)2.多元化的文学时代(1978年以后)(1)后启蒙文学时期(1978年-1990年)(2)商业化文学时期(1990年以后)四、学习方法及教材思路(一)教材说明本次使用的教材是高教出版社出版、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49-1997)》,这套教材不论从体系上还是从观念上,都吸收了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是一套较好的教材。
从学习的角度,应参考以下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陈思和、李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除以上教材外,还可以参考谢冕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另外,如谢冕、洪子诚、孙绍振、王庆生、陈思和等学者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
考试以我的教学思路为主,但内容既不局限于我的讲授内容,也不限于课本,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学习方法1.阅读原著作品2.史论结合文学史有三种模式:A.作为资料的文学史。
从研究的角度着眼,我们要注意搜集一些文学史资料,如文学作品、有关某部作品的评论,文学思潮的资料,以及其他的一些背景资料。
这些资料必须是原始资料,文学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B.作为鉴赏的文学史。
这既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得从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理念去解读,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C.作为思维方式的文学史。
文学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建立一种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研究方法、理念。
不论是文学史的构建、还是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考察等,都要体现从自己有特色的思维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这三种模式有机地结合。
3.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读作品,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一编一元化文学时代(1949年——1978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文艺运动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要求:明确一元化文学时代的主要文学思潮、运动,理解这些思潮运动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教学重点:一元化文学时代的主要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的背景及其与政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三次文艺批判的实质,革命样板戏所体现的文革文艺思潮特点。
阅读书目:1.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思考题:1.第一次文代会的文学史意义何在?2.建国初期三次文艺批判运动的目的是什么?3.“双百方针”和“反右”的背景是什么?4.样板戏体现了哪些极左文艺思潮?5.一元化文学时代的主要文艺运动有哪些?一、从第一次文代会到三次文艺批判(一)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中华全国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国统区和解放区作家的大会师,标志着全国文艺界分隔状态的结束,标志着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解放区文学传统合流,当代文学正式拉开了帷幕。
这次文代会上值得注意的两个现象:首先是会议的报告内容;其次是会议的参加者。
这两个现象充分说明,五四新文学传统已经被否定和抛弃;而解放区文学传统,也就是战争文化传统将成为新中国文学的主流,将处于支配地位。
这两个现象确定了新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二)三次文艺批判第一次文代会虽然确定了新中国文学发展的总方向,但并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文艺政策。
第一次文代会虽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也有很多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年-1951年)实质上是对传统道德支撑的传统人文精神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