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建筑设计
甲方:九江县建设局
规模:2.5公顷
地点:江西省九江县
状态:方案设计
特色:
九江县文化艺术中心位于九江县场地位于江西省九江县,西侧为城市主干道渊明大道,东侧为正在建设中的青少年文化中心,南侧为城市广场公园,北侧跨路为城市居住区。
场地特点为有一条冲沟,3米到4米的堆土。
设计着重考虑场地内的堆土,建筑与政府广场及庐山的关系。
整合场地内的堆土,建筑四周形成环形土台,阶梯状土台上种有竹子。
土台上可以作为人的交流及活动空间。
各方向开有出入口同时减少噪音及外部车流的那个对本建筑的干扰。
与政府广场用缓坡湿地自然衔接。
建筑屋面及地面均考虑雨水收集,屋面上雨水用于种植屋面浇灌。
种植屋面夏季隔热冬季保温,相对降低建筑的运行成本。
设计了地面雨水收集系统,一部分用于地面景观浇灌,一部分用于水上观演广场。
建筑内部空间多样性,底部架空,人可以在此活交流及观看露天表演,不同高度设有不同的室外露台空间,同高的内院种有植物,有利于建筑采光及通风。
建筑体量为简洁的方型,与周围环境相呼应,立面采用可旋转方型印花玻璃,不同季节根据需要调整阳光的射入。
保证室内舒适度,减少设备运行费用。
场地景观设计成不同的雨水收集池及种植池,生态节能。
类别:建筑设计
甲方:秦皇岛市园林局
规模:30公顷
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
状态:2006年建成
特色:
规划的场地位于滨海旅游胜地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南起鸽赤路,东至鸽子窝公园,西至滨海大道,北至赤土山桥的海湾地带,面积约20公顷。
场地北部建有秦皇岛市级体育中心、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西北部为森林公园,南部为北戴河疗养区,东部为旅游胜地鸽子窝公园。
作为理所当然的滨海旅游和游憩绿地,其具体内容有待设计确定,但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它具有成为旅游点的潜在价值。
场地曾经被开发作为珍稀动物园,未果,半途而废,原有的部分滩涂地已被填埋,残留下一些工程痕迹。
自然演替已悄然进行,野草丛生,其中不乏许多美丽的乡土物种,自成群落。
场地的以下几大特征为项目的设计和景观设计带来了灵感,概括为浅滩、湿地、低潮、海风、涌浪、观鸟、诗情。
本方案充分利用场地的特征,营造生态的滨海湿地景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场地中,可以体验生物的多样性,根据栈道的设置和形式,给人以多样性的景观体验。
在海滨的南部、中部、北部分别设置服务休憩驿站分中心,提供完善的标识系统、平台休息系统及自行车停放系统、鸟类教育体系等服务设施,人或坐、
或卧、或观、或摄,构成一个完善的滨海休闲系统。
类别:城市公园与绿地
甲方:巴西里约热内卢奥委会
规模:11公顷
地点:里约热内卢
状态:概念方案
特色:
里约热内卢奥林匹克公园的场地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市,目标是对2016奥林匹克运动会及残奥会进行总体规划,以及赛后发展规划。
总体规划将提出三个模式。
赛事模式,必须保证在Barra da Tijuca区的2016奥林匹克赛事及残奥会赛事最优运作模;赛后模式,必须达到良好的开发,在增加奥体训练中心功能后,必须能可持续的,有保证的为里约将来数十年提供典范的有意义的地点;转换模式,必须提供有规划的、有效,以及经济的从赛时到赛后的转换方案。
公园规划以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为基点,将生物栖息地系统,雨水收集及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及供电系统整合为场地的生命系统;赛时规划的核心亮点是奥林匹克之根,即步行桥系统,及其组编遮盖;赛后模式的核心设计思想包括雨水处理,体育都市生活区,混合社区;系统体现绿色都市和体育都市理念。
类别:滨水设计
甲方:莫斯科市政府、莫斯科规划部
规模:10,400公顷
地点:莫斯科
状态:在建
特色:
莫斯科河道整体规划总长82公里,沿河两岸景观带长度超过200公里,规划覆盖面积达10,400公顷。
规划设计将使莫斯科与世界级的滨河城市媲美,并让莫斯科河和英国伦敦泰晤士河 (Thames)、德国柏林施普雷河 (Spree)、法国巴黎黎塞纳河(Seine) 及中国上海黄埔江(Huangpu) 齐名。
世界上有许多由河流孕育的大型都市,但纵观其平面形态,仅有少数几座城市,在建成近一千年后孕育其发展的母亲仍然保持着蜿蜒曲折的自然形态,莫斯科便是其中之一。
河流是最能代表大自然强大恢复能力的自然形态之一。
它体现了自然水系统的弹性、适应性和优势。
然而,这种弯曲的形态几乎只在自然界中能得以延续,在历史悠久的大都市中却极难寻得。
城市居民们总是试图以固化驳岸和截弯取直的方式来驯化自然的河湾,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对城市快速交通的需求激增,这种状况愈演愈烈。
这类专断的行径,虽然在短时间内提高了交通和工业化的效率,
长远看来,却抹杀了自然河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由此摧毁了能够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整体的生态服务体系。
进入21世纪,原始工业化趋近尾声,新科技的兴起使人类认识到,以有限的资源就能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于是,市民们愈来愈重新渴望接触自然,并享受生态系统的弹性。
全球的城市居民们都涌入未经大规模开发的地区,去欣赏九曲河湾的壮观景象。
然而,在莫斯科,情况本可以截然不同,因为它拥有世界上只有少数几座城市拥有的形态几乎未经损坏的母亲河,而且其自然形态也易于恢复。
通过修复、重新引导和组织莫斯科河滨河地带及其影响区域,并安排活动空间,我们很容易以此为契机来修复城区并为其营造多重恢复力,包括生态系统、交通系统、社交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稳固的经济增长五个方面的恢复力。
这条曲折的河流奔流不息,久经历史考验,伴随着这座城市经历了无数困境,依然屹立不倒;相信它最终也能够,并必将将引领这座世界知名的大都市穿越工业化城市化时代的尾声,一跃进入倡导生态修复的新世纪,以确保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
【设计说明】
莫斯科河总体规划的设计理念基于一种先进的思想:通过河流显著的蜿蜒的形态营造一条“弹性的河流”。
规划并未遵循传统的功能至上的规划方法,将河流视为一个单体并仅围绕河岸进行滨水设计,而是启用了“反规划”的方法,将城市生态系统视为整体,综合了科学性与艺术性。
莫斯科的城市结构围绕弯曲的莫斯科河展开,河边环绕着的楔形绿地连结成绿色的网络。
这条河作为城市的脊髓根植于城市中心并串连起整座城市,引导着强壮的绿色力量渗入到各个城市中心。
规划的框架是一套整体的策略,即沿着一系列蜿蜒的河流建成绿色基础设施来向莫斯科城市提供生态服务。
这些河流会像蓝色的生命线一样,将支离破碎的城市区块缝合在一起,并恢复其天然的优势。
它们将会成为新的城市中心,并为城市的生态更新、交通连接、社会公平、文化身份和经济繁荣提供一张分期逐步实现的蓝图。
最终的解决方案由四大策略组成,包括有序的结构、变革性的内容、详细的重点发展计划,以及循序渐进的时间规划。
整个总体概念规划将应对莫斯科市的五大挑战。
这些挑战大多可以通过重组河流与城市的关系,以及重构河流影响区域的空间结构来解决。
这五大挑战包括生态重建、交通重导、社会新衡、文化新生,以及经济复苏。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为莫斯科创造一条弹性的河流,规划共包含四大主要设计策略:
1)建立一套生态基础设施: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来控制总体规划框架的展开。
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格局,它能确立一个稳定持久的结构,以保护并推进莫斯科核心的自然和文化过程。
基于这种弹性的基础设施,该格局将会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未来的城市发展。
这是新型都市主义的基础,一种优先保障生态和文化可恢复性的都市主义。
2)将城市化重新引向河流:发展生态和文化基础设施。
沿着莫斯科河,遵循其自然资源的分布来重新组织和引导城市发展,该策略同时还会拉动投资,并改善莫斯科的生态、交通、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
这条河将作为城市更新的轴线,帮助城市疏散原来单极的城市中心,并通过沿河的多中心规划策略创造许多新的城市中心。
这些新中心将催化新的发展,以连锁反应的形式逐步实现最终的河流总体修复。
3)多彩纷呈的滨水景观:用细节阐释如何实现莫斯科河滨水景观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将如何减轻老城中心的巨大压力。
滨河一带将优先发展一些地区,作为“催化点”来带动临近区域的发展,并最终实现整条“生态-文化滨水廊道”的
建设。
这条廊道不仅仅是空间的,还将从生态、交通、社会、文化和经济多方面引领莫斯科进入新的时代。
4)遵从时序的保育策略:历代的领导者都明白,土地利用方式和建筑原则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但是景观和规划的内在结构却可以历久弥坚,长久续存。
本规划的设计框架至关重要,它不仅适用于今日现世,也能够促进其他未来总体规划的发展,并将未来发展的多重可能性作为城市整体架构的一部分融入其中。
莫斯科河将会是一条具有巨大弹性的河流。
它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首要要素,能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格局,引导城市多中心的城市化与多维的发展,并孕育莫斯科的远大前程,引领它经受时间的洗礼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