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
夏商周 春秋战国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
政治 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 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
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 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生产力)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时期的科技、艺术和文学;汉字 的起源和发展 •考纲解读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奠定了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对于弘扬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 观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先秦时期的科技、艺术和文学
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生产关系)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经营方式)
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
文化 展的基础。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
一、夏商周三代政治:
神权色彩浓厚的早期政治; “家国同构”的西周体制; 初步形成的民族国家统一意识 (一)多角度认识西周政治制度: 1、核心内容: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2、国家结构: (1)周天子虽表面上为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 际是很强大独立的政治实体 4、以唯物史观辩证看待分封制实际效能: (2)西周作为统一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的 (1)分封制形成的等级观念影响深远 分散性、松散性乃是最本质的特点。 (2)分封制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3、显著特点: ( 3 )分封制在后世朝代的变异。 (1)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国同构”; (2)贵族政的治特征明显
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 -- 先秦时期
总体特征:
先秦(远古时期~前 221 秦的统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①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②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③ 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传统 文化体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群雄逐鹿的纷争;变法图强的运动;集权政体的雏形;国家统一的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一)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转型: 1、转型原因: 诸侯国间的征讨杀伐;诸侯国开始做政治改革 含义 纳入政府户籍的百姓 2、转型表现: 形成 是服务于中央集权政治基层民众组织形式,是新制度之下国家对全 ①传统兵役制破产:“兵农合一”和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传统在春秋时 国财产和人力控制有效方法 期面临破产,战国时期这一趋势覆灭 ②编户齐民制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只关注血缘大家庭“正夫”做法,而以小家庭一家一户 积极 组织人口,它不仅是地缘乡里制度以及建立在乡里制度之上郡县制 作用 的基础,也是战国时期普遍征兵制度的基础
1、转型原因: ①君权日益扩张;②各国变法图强;③战争需要集权 2、转型表现: ①新型社会组织:乡里制度和郡县制度 ②君主集权在各国出现:
3、转型影响: 从政治体制角度看,春秋战国是一个从封邦建国的贵族分权转变为独裁 专制的君主集权体制过程,分权的“封建”制度被集权的专制制度取代。
三、春秋战国时期经济:
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 分封制和宗法原则在夏商周三代一脉相传,特别是宗法 稳定性 制原则的影响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可以证明这一点
(二)宗法(族)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基因的影响:
1、概念分析: ①统治者以政权控制着王朝政治,以族权控制社会基础。宗族成为仅次于 官僚行政组织的社会集团,并作为封建国家的细胞和社会基础,对维护封 建秩序起着重要作用。 ②宗族的作用,从上往下看,宗族制度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族权与 政权联合统治,血缘与地缘牢牢扭结,又从根本上强化了宗族的存在与发展。 ③从下往上看,自秦以来就有“王权不下县政”的传统。宗族组织的建立 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它不仅维持着乡村社会稳定,还在物质上提供公 共福利和安全保障,组织与协调生产和生活。 2、深远影响:宗法制度文化以观念和习惯的形式影响着政治和社会生活, 主要表现为: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政治体系;②以尊卑等级为标准确立权利义务; ③以尊宗敬祖为原则凝聚族群力量;④以伦理纲常为准则处理人际关系
精耕细作、铁犁牛耕、男耕女织、“公田”不治、土地私有、 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私商
铁器时代到来:
1、生产力发展 2、生产关系变革:“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废井田,开阡陌”
春秋商业发展的特点
1. 春秋时期,周王室及诸侯国国内市场的分布已具有一定规则;
2. 各国对商业发展都很重视 ,相继制定了有利于本国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3. 跨国经商的大商人不断出现 ,诸侯会盟时屡次强调要保护商业交流; 4. “工商食官”制度继续存在 ,私人商业逐渐得到发展; 5. 借贷在春秋时期已经盛行 ,但以救济性借贷为主; 6. 春秋时期商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不少商人与各国的统治阶级联 系密切。
全国Ⅱ卷 商汤灭夏建商 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春战的商贸 区域位置对商贸的影 响 汉字的演变过程 利用考古资料呈现 儒学与传统的关系 古代儒者称颂理想化 的政治诉求 西周的政治制度 周代“雅言”的起源
全国Ⅲ卷 战国以前冶铁业发 展 古代手工业 文字的演变 影响字体变化的因 素 西周政治制度 历史传统对西周政 治的影响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表现:
(一)由血缘宗法社会向地缘政治社会转型: 1、转型原因: ①诸侯国间的征讨杀伐;②诸侯国开始做政治改革 2、转型表现: ①传统兵役制破产: ②编户齐民制的出现
3、转型的影响: 血缘关系走向地缘关系;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世卿世禄变成选贤与能
(二)权力分散的分封制向权利集中的中央集权转型
命题角度
2017
2016
2015
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史 情境,考查考生获取信息 的能力、综合运用己有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 究新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宗法分封制、 小农经济、儒家思想。 考查趋势:先秦时期是中 华文明的源头和奠基时期, 新课标全国卷在此处命题 更是不吝笔墨。
2014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重社会人文问题的讨论,对技术总结与探求自然没有给予充分的 重视;《诗经》和楚辞奠定中国文学的基础;绘画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科技、艺术和文学的源头。
年份 2018
全国Ⅰ卷 有关墨子的思想主 张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分封制的影响: 分封制推动文化的 认同 对待孔子与儒学的 态度 小农经济 考查小农经济的形 成 上古政治的影响 “天”的理论对后 世的影响
私学兴起
1、原因: ①王室衰微导致学术下移; ②士阶层兴起并壮大起来,为私学提供师资条件; ③昔日官学之士离开官府,流落民间促成多元的文化格局,从而创造了 成熟的文化环境 2、特点: ①自由讲学,各具特色; ②为诸家学派基地; ③是参议时政论坛; ④以教士、养士为职能; ⑤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3、影响: ①冲破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局面; ②打破政教合一、官师合一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活动; ③带来春秋战国文化繁荣,促成了“百家争鸣”。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奠基;“学在民间”的教育下移;开时代先河的现实主义文学 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政治 特征 经济 特征 伦理 特征 教育 特征
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结合;治国上主张德 治;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强制的法 治;和贵中庸;重人事、虚于天命 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关系。同时提 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强调仁和礼,仁是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 制度规范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创办私学。除了重视礼、义、信等 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统一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主要特点 史实阐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此处的“早期”是指夏商周三代时期,其承接的是原始 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 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制 色彩,王权和神权密 度必然带有原始的迷信色彩。如商朝以占卜决定国家大 切结合 事,就是这一特点的例证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二者互为表 相结合 里,共同维护贵族统治 夏商周的政权虽然具有专制色彩,但分封制之下,各诸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 侯国有在领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权 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力,可以说明这一点
考纲要求
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必考内容 解读:
(1)先秦时期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演进; (2)先秦时期土地制度由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转变;
(3)先秦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由官府主导逐渐到官营、民营和个体共同发展; (4)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逐渐突破地域限制,商品交换频换。
二、先秦时期的华夷观念及其演变 1.华夷观在民族意识中的印记,最早可追溯至文献所载传说中的尧舜禹、夏、商 时期的族群记忆,当时的华夷观似乎并不含有文化歧视与种族歧视的成分,主要代表 政治控制程度的差异。从五帝时代至夏商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原地域与周边 临近地域上的族群冲突与融合从未停止,中原族群的势力在向外加速扩张。 2.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制度礼仪渐备,中原社会与周边夷狄族群社会的差 距日趋扩大,始有文明优劣之比较,华夏族群的文明优越感开始渐渐养成。 3.西周末年,周边的夷狄族群多次侵扰中原地区,特别是犬戎攻破镐京之后,周人 的政治中心被迫东迁洛邑,彼此的仇恨愈多隔阂亦日深,华夷之辨的观念逐步形成。 春秋前期的“尊王攘夷”,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抵御外侮,用实力重新划定夷夏疆界。 4.到战国时期,经过征伐与融合,旧日中原的夷狄或已远遁四裔,或已成为“七雄” 的臣民,逐渐融于诸夏,华夷悬隔内外的政治地理格局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