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2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2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结合小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可以从以下进行尝试: 一是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二是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 三是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渗透德育; 四是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还要捕捉最佳理论时机,准确把握德育渗透的“度”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做到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用真情去激发学生真情,用教师的责任感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日益至臻完善。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
霍姆林斯基说过:“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而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在传承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积极承担起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才能达到“熏感染”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一、正确认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1、语文的人文性。

文以载道,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并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

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受到现代社会环保精神、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育,为培养和谐社会的一代新人打下基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2、语文课文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

维纳说:“一个天才的儿童,如果不能在精神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他就可以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事实上他就是个失败者。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
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

修身治国平天下,任何德育教育的容都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载体,可谓五彩缤纷,包罗万象。

如课文《触摸春天》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培养学生以的个性和心态去面对生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让学生体会到了人间爱的伟大;课文《尊严》让学生懂得了做人应当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课文《中彩那天》让学生懂得了诚实守信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润物细无声”,一篇篇传统或经典的语文课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耳濡目染,感受教育,让学生们逐步学会并懂得了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现在和未来,对待困难与挫折,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二、准确把握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尺度。

新课改以来,人们在理论上接受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教学中,却难以把握,不知如何落实到教学中,不懂得把握尺度,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共生,出现了严重的误区。

部分教师忽视语文的学科特点,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多、过于直白,不对课文深层次感悟,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学生对课堂感到乏味,自然达不到潜移默化教育。

还有一部分教师忽视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

只顾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地进行所谓的语言文字训练和写作技巧的培养,完全脱离了对课文涵的感悟和情感升华。

这样学生不但不能受到思想道德的熏,而且也不会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

只有正确认识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中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因此,语文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

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容,要通过阅读、理解、品味、运用句子来理解文本
自身的思想意义,学生才会有情感收获,语文课的人文教育也就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同时我们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德育教育,不要过早过深地让孩子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层人文思想,无异于“对牛弹琴”“拔苗助长”,这样教,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三、熟练运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语文教材德育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

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文本的在价值,受到思想教育。

要抓住语文学科特点,将德育渗透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紧密的结合起来。

1、在朗读感悟中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读为本”。

学生只有通过朗读,在读中明情,读中悟理,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从而受到德育教育。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

作者有意识的在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以及设问、反问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

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使学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和伟大人格的感染。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2、在品词析句中渗透。

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

通过对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仔细品析,想象作者脑中景、心中情、胸中境、笔中意,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通过这种情感体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涵,自然地接受文章主题思想的教育。

这样教学,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使学生情趣盎然地经历阅读过程,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

这种经历情感体验而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学生会终生难忘。

3、在说、写训练中渗透。

学生在阅读中所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及时地表达或凝结成文字,在短时间,就会消解、淡化。

而捕捉这种情感的蓄
积点,通过表达、练笔将这种情感、感悟积淀下来,久而久之就凝结成了学生的思想,化成行为能力。

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与学生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有物可言,有话可写:(1)抓住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训练,比如神舟十号飞天成功、发生地震、奥运会筹办等;(2)抓住生活中随机发生在的事情,教会学生从小事中发现“大”题目。

前一段,市区铺设天然气管道,在校门中挖了一道沟,学生纷纷抱怨上下学难走。

我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题材进行说话训练。

学生踊跃发言,老师适时点拨,使学生不仅锻炼提高了表达能力,而对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小公与大公的关系有了较好的认识;(3)就地取材,进行训练。

我们聊城风景优美,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如今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训练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家乡美景和变化,进行爱家乡的教育;抓住筑先、孔繁森、白云和徐本禹的优秀人物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展望美好未来进行远想教育。

因此,在入情入境中沿着文本的价值取向,进行表达和写作训练,能将学生融入文本角色中,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4、在课外阅读中渗透。

语文学科课上教育资源必定有限,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领悟人类的最高精神世界,我们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引领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

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三字经》《弟子规》《中华经典诵读》《唐诗宋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丑小鸭》后,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体验童话故事的无限乐趣;在讲完《飞夺泸定桥》《长征》后,推荐学生阅读长征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长征精神的熏。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

构建这种“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模式,营造了阅读氛围,增强了德育渗透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有的模式,要将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