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腾飞的一年—中关村科技园区2000年经济发展综述2000年,是落实中央领导提出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指示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园区企业20多万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关村科技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均呈高速增长态势。
入园企业增势迅猛。
自1999年6月5日《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公布以来,国内外大量高科技企业、大批创业者和投资者看好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前景,纷纷抢先入驻,企业创业高潮方兴未艾。
2000年,园区新认定企业在1999年创记录增长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全年新批入园企业2461家,比上年的1227家增长1倍。
截止到2000年年底,园区中已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达6186家。
进入2001年,新认定企业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初步统计将达3060家。
中关村科技园区历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股份制企业是园区发展的主流。
2000年新批企业中,股份制企业1897家,占新入园企业总数的77.1%,累计认定股份制企业4814家,占入园企业总数的58.5%,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发展保持增势,新认定三资企业329家,累计认定三资企业1501家,占入园企业总数的比重保持在18.3%的水平,其中合资企业899家,合作企业64家,独资企业538家;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比重下降,新批企业分别仅有28家和8家,累计认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分别为964家和438家,占总量比重分别为11.7%和5.3%,比上年下降6个和6.4个百分点。
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新入园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2000年全部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园区入驻企业规模扩大。
2000年,园区新入驻企业中,注册资金上亿元的企业59家,其中海淀园34家,丰台园4家,昌平园1家,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分别为5家和15家。
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热情高涨。
自2000年6月22日公布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全套服务方案以来,到年底,共有2200多名留学人员进入服务体系咨询,1030人表示了创办企业意向,520个团队开始着手创办企业,149个团队已经领取营业执照。
截止2000年年底,园区共有留学归国人员1976人,比上年增加924人。
2001年又新增留学生企业386家。
吸引外资取得新进展。
全年外商协议投资额4.9亿美元,增长2.1倍,外商实际投资额2.3亿美元,增长1.3倍。
截止到2000年年底,园区外商实际投资6.2%额累计达11.7亿美元。
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000年,园区经济总量稳步提升。
全年实现增加值326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679亿元,增长60.1%。
2001年初步统计,两项指标分别达到455.7亿元和21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9.8%和28.1%.从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的发展走势看,园区经济已形成了以产品生产为主,以技术服务和商品贸易为辅的发展格局。
在技工贸总收入中,自产产品收入1069亿元,增长52.4%,占总量的比重为63.7%;商品销售收入和技术收入分别为347.4亿元和199.9亿元,分别增长47.8%和1.3倍,占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0.7%和11.9%。
技工贸总收入按来源分在技工贸总收入中,海淀园完成1165.9亿元,增长44.2%,占园区总量比重达69.4%; 电子城科技园完成341.5亿元,增长1.2倍,占园区总量比重20.3%;丰台园完成87.1亿元,增长96.6%,占园区总量比重5.2%;昌平园完成39.3亿元,增长85.4%,占园区总量比重2.3%;亦庄科技园完成45.2亿元,增长1.4倍,占园区总量比重2.7%。
技工贸总收入按区域分2.3%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2000年,园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09亿元,增长61.5%;上缴税费总额61.6亿元,增长51%。
实现利税总额170.6亿元,增长57.5%,利税总额占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为10.2%,高于92—99年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所加强。
从技术领域看,从事光机电一体化、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企业盈利能力较强,收入利税率分别为11.9%,18.6%、13.2%,分别高于平均水平1.7、8.4和3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业收入利税率为9.4%。
四大领域利税合计占总收入比重0%2%4%6%8%10%12%14%16%18%20%新材料与新能源光机电生命科学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均值增值税是构成上缴税费总额的主体,园区全年完成增值税34亿元,同比增长65.9%,占上缴税费总额的比重为55.2%,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完成8.1亿元和1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1%和86.1%,分别占总额的比重为13.1%和21.8%。
产业发展渐成规模。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园区发展的主导产业,2000年,园区实现的技工贸总收入1679亿元中,电子信息产业完成1192.8亿元,占总量比重为71%;上缴税费61.6亿元中,电子信息业完成39.8亿元,占总量比重为64.6%;出口创汇20亿美元中,电子信息业完成15.2亿美元,占总量比重76%;从业人员29.3万人中,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的人员达15.8万人,占总量比重为53.9%。
由此可见,在技工贸结合的市场发展中,电子信息领域占总量的3/4左右,对产业发展贡献明显。
电子信息业主要经济指标与总量的比例关系从产业发展的进程来看,在园区技工贸总收入中,电子信息业所占比重呈回落走势,由1998年的80.4%回落到2000年的71%,下降9.4个百分点。
相反,在新医药和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中,产业发展的前景趋好,新医药和生命科学所实现的技工贸总收入占总量的比重稳步提高,由1998年的2.1%上升到2000年的3.6%,提高1.5个百分点,表明在整个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生一些结构上的变化。
20406080100技工贸总收入上缴税费出口创汇从业人员2000年各技术领域在技工贸收入中的分布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2000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上亿元企业180家,比上年增加59家。
重点企业对园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明显,技工贸总收入上亿元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45.2亿元,占总量的比重为80.1%;上缴税费44.2亿元,占总量的比重为71.8%;出口创汇17.8亿美元,占总量的比重为89%。
技工贸总收入上亿元企业中,从事电子信息业106家,光机电一体化21家,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新材料新能源分别为14家和9家。
重点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与总量的比例关系20406080100技工贸总收入上缴税费出口创汇企数量6.7%科技创新活动活跃。
创新是高科技企业生存之本。
2000年,园区企业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有新的突破。
在园区29.3万从业人员中,有研发人员4.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比重16.4%。
全年完成科技活动经费支出70.1亿元,增长61.2%,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25.7亿元,增长54.6%,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为 1.8%。
从技术领域分析,光机电一体化科技投入得到加强,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为2.6%,高于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业、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中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均为 1.8%。
科研经费及人员投入的增加,有力地增强了企业造血功能,确保企业效益的提高和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领域科技活动支出占总收入比重产业基地建设形势喜人。
2000年,园区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园区16个重点项目共批准征用土地800公顷,实施拆迁约50万平方米。
其中,中关村西区拆迁工作已大部分完成,并有62万平方米单体项目完成招标,标的总额约40亿元;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软件园已开工;上地北扩工程环线道路通车,已开始厂房建设;西二旗居住区市政道路工程已开工;永丰产业基地详规方案完成招标;昌平园二期市政基础设施已基本达到企业入驻要求;丰台园二期正在加紧征地、拆迁;电子城科技园已新建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
通过组建“北京中关村信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加快了园区高速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管孔资源建设,先后完成了宽带多媒体网中关村公共数据交换中心机房和上地节点机房的建设,启动了中关村数字图书馆群项目,推进了网上“中关村电子商厦”建设。
孵化基地初具规模。
2000年,园区通过促进孵化器建设,使园区孵化器呈多0.0%1.0%2.0%3.0%4.0%5.0%6.0%7.0%新能源与新材料光机电生命科学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均值样化发展趋势,出现了专业性孵化器和针对特定创业群体的孵化器,如新成立的北京国际孵化器公司、北京新材料基地北新园、北京微电子设计企业孵化器、清华软件孵化器等。
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发展喜人。
2000年,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实现总收入684.3万元,增长1.5倍;上缴税金总额42.7万元,增长1.5倍。
年末中心在孵化企业达94家,其中当年新增长孵化企业40家;年末在孵项目133个,增长89%。
孵化企业效益明显,实现总收入3亿元,增长2倍,上缴税金总额3211万元。
与全国高新区比较,园区企业的技术收入占有独特地位。
2000年,全国53个高新区共实现技术收入401亿元,其中,中关村科技园区为199.9亿元,若仅计算京区数字则为163.1亿元,占全国比重达40.67%。
园区技术收入总额占技工贸总收入比重达11.9%,比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
在已经开展经营活动的6186家企业中,有1592家企业的技术收入占其自身技工贸总收入50%以上。
即,这类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以技术输出为主。
在数量上,它们占全园区企业总数的25.7%;在技工贸总收入中,它们仅占7.2%;但在技术收入总量中却占49.3%。
这1592家反映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特有的技术供给功能的企业群体。
按技术收入比例分类的企业在总量中的比重100%100%100%0%10%20%30%40%50%60%70%80%90%100%企业数量技术收入总收入在这1592家企业中,以新成立的小型科技企业为主体。
其中,1998年以来成立的企业有790家,比重为50.4%;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1435家,比重为90.1%;企业职工少于50人的有1353家,比重为85.2%。
上述1592家企业按总收入规模分类的企业数量比重0.75%上述1592家企业按职工人数分类的企业数量比重从企业经济类型看,有法人股的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三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