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维新
开矿
办厂
“二月以来,失地失权之事,已二十见。事日方长,何 以卒岁?缅甸、安南、印度、波兰、吾将为其继矣。”
——《戊戌政变记》
“自甲午、乙未兵败地割,求和偿款,皇上日夜忧愤, 益明中国致败之故,若不变法图强,社稷难资保守。”
——《清廷戊戌朝变记》
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 法兰西,占两广,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 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想要,割土分疆。 这中国,那一点,我还有分?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尝试 -----以光绪帝的沉浮人生为线索
中文名:爱新觉罗·载湉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日期:1871年8月14日 出生地: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
醇王府 逝世日期:1908年11月14日 职业:清朝皇帝
光绪无奈之一
1861年9月,慈禧通过辛酉政变取得垂帘听政之权
光绪无奈之一
“然朝中大事,帝与大臣皆知必须禀白而行,中 外要职,皆慈禧任用之人,黜陟赏罚之柄,帝 无与焉。”
——《清史稿》
“上制于西后,下壅于大臣,不能有其权,不
能行其志”
——《戊戌政变记》
“南海张侍郎曾使外洋晓然于欧美富强之机,每 为皇上讲述,上喜闻之,不时召见。”……“吾 不能为亡国之君,如不与吾权,吾宁逊位”
出国留学,翻译外国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西学
请简单评价书以刊上改革措施的积极作的传播
用?推测一下,变法中哪些措施会引
起很大的反对?预测变法结局?
1898年9月14日
农历戊戌年七月三十 戊戌变法第 96 天
这一天,康有为开始豪赌,准 备围颐和园,杀慈禧,他把赌注押 在了袁世凯身上……
1898年9月15日
百年黄昏 百日维新
尝试为本诗拟一标题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
——《清廷戊戌朝变记》
光绪无奈之二
《 马 关 条 约 》
采 据当事人回忆——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
访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甲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
午 内容如此苛刻;
战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 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
争 动如此不堪一击。
熊代表俄国 虎代表英国 蛤蟆代表法国、 国旗代表德国、 鹰代表美国 太阳代表日本
另一方面,朝廷官员铺张浪费,这就使百 姓对政府官员越来越不信任,政府陷入信任危 机,从而使得各种矛盾加深。
民族危机
❖ 1、资本输出,经济掠夺 ❖ 2、巨额赔款,清廷举借外债 ❖ 3、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 4、朝廷统治危机(财政赤字、信任危机)
? 新的曙光: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台一吾切湾国落,偿后四,二千什百年么兆事大也始梦赶”之不上唤外醒国—,,实—怎自《么戊甲好戌和午政人战变家的争办回交败忆涉割》呢?”
l875年初,同治皇帝死,立年幼的载湉为帝,光绪帝即位时 才4岁,入宫时还在熟睡之中。 1884年,从恩师翁同龢得知现在并非天下太平,天朝受他 国欺辱,且危机四伏,遂立志中兴。 1886年,光绪皇帝十五岁,慈禧发布懿旨,宣布自己将 归政皇帝不再垂帘听政,但仍由慈禧训政。
1889年,慈禧“撤帘归政” 亲政之后光绪是否可以按自己的意志来总理朝政呢?
——《猛回头》
面对这一切当时的光绪有没对策呢?
光绪无奈之三
朝廷出现统治危机,一方面由于巨额赔款 导致了严重的财政赤字,于是1895年,户部就 在“筹饷”折中提出扣廉俸,增厘金,折漕米, 加抽土药、茶叶、盐、糖、烟、酒税及强令典 当商人“捐输”等办法,1898年,发行“昭信 股票,”名义是“自由应募”,实则强制摊派。
你觉得光绪皇帝会是怎样的反应?
“非忠肝义胆之人,不顾生死之人,安敢以此直言于朕前乎。 ““命总署诸臣,自后康有为如有条陈,即日呈递,无许阻 格。” “会能保国,岂不大善,何可查究耶? ” “今祖宗之地不保,何有于法乎?” “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
“百日维新”的内容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中部酣睡、寻 欢作乐,搜括 民财的是清政 府
帝国主义列强是从哪些方面瓜分中国的?
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
出门户开放政策闻日本索偿二万万,是使我臣 经济上:19世纪民借末上洋,下债在三,商岁合不以品食利输乃息能扣出给折的之 ,。百同若年时,更注
重资本亦输无出偿理,是自毙之道也。
贷款
筑路
农历戊戌年八月初一
戊戌变法第 97 天
“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於阽危,皆由此辈所 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 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 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 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 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 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等 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 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 政治,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举荐人才,取消旗人特 权,裁汰冗员精简机构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发展等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有利于增强军事和国防力 改变了官僚机构的构成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 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杀!!” ······ 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
上清帝第六书
(应诏统筹全局折)
日本变政考
俄彼得变政考
光绪之希望
“皇上与诸臣,虽欲苟且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 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不忍见煤山前事。”
——《上清帝第五书》
“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 图定矣。⋯⋯中国之治强,可计而日待也。”
——《上清帝第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