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戊戌变法的几点认识

关于戊戌变法的几点认识

关于戊戌变法的几点认识
19世纪90年代,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形势。

从内部上讲,中国的封建王朝统治日趋腐化,封建经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逐渐解体,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受到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的解放。

在外部上讲,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由以发动侵略性的战争为主转化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进一步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西方的文化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日本的崛起以及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这些都使得我们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民族开始觉醒。

站在时代浪潮上,一批仁人志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向光绪皇帝上书建议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以摆脱清政府面临的内外危机,为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获得更有利的环境。

面对这样一种内外形势,我们的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做了些什么呢?据我所知,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做了以下工作,推动戊戌变法的进行。

在维新思想的宣传方面,维新派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式。

这其中既有:康有为多次向当时的光绪皇帝上书,使自己的维新思想得到光绪帝的认同;维新派还通过著书立说这一手段宣传维新思想,比较著名的著作有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以及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康有为介绍外国的一些变法的经验教训,如《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记》;创办一些学会,如强学会,南国会等;另外维新派还设立了学堂,创办了报刊《时务报》和《国闻报》、《湘报》。

在政治方面,改革原有的行政机构,裁撤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另外还取消了原有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地位。

在经济方面,则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洋务派的做法,既鼓励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民族企业的发展,独立设立农工商局与铁路局,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提倡开办实业,鼓励发明创造等;在军事方面,维新派推动实行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另外还采用了较为先进的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维新派通过这些措施,使得资产阶级享受到了一定的政治权利,促进了民族资本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维新派推动实行的戊戌变法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们仍然有一个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即戊戌变法的真正领导者到底是谁?我们传统的教科书上说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那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有关的专家学者进过研究发现,康有为向光绪皇帝的奏折很大一部分是由光绪帝身边的帝党所上传至皇帝,皇帝的倾向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身边的帝党(以翁同龢为代表)的左右的,所以我们课本上所阐述的观点也缺乏有力的证据,我们不能一味的迷信课本上的观点,我们的官方与学术界也应该慎重对待这个问题,不要把一些尚无定论的观点搬入课本,影响学生的思想。

既然戊戌变法的领导者问题都未解决好,那我们就应该避开片面的讲以某个人为代表进行分析戊戌变法。

进而以一个群体为代表进行分析,进行研究,以更好的寻求历史的真相。

综合上述,我们只能说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是一个群体—维新派!
维新派推动的戊戌变法在光绪帝的支持下风风火火地开展着,各种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诏书从京师发往各地,各地在对执行诏书的各有各的想法,阳奉阴违的现象随处可见,但是即使是这样,这些诏书所涉及的方面也已经触动了原有的地主阶级的利益,最终戊戌变法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结束了,一场曾经影响重大的维新运动落下了帷幕,为此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改革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在参考了有关的史料后,我发现我们当时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诏书的执行上,当时的光绪帝及维新派都持有一日即成的心态,过快得实行
一些措施,没有考虑到诏书的执行是有一个过程的,而不是诏书到了,诏书就能执行下去。

另外,诏书的执行者很大一部分是传统的保守派官员,诏书的执行对于这些官员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会产生莫大的损害,所以在诏书的执行上,官员的主动性都不高。

以当时的一条诏令:裁撤冗员为例,这就损害了很大一部分官员的利益,使得很大一部分官员的对变法这一新生事物产生抵触情绪。

简而言之,在诏书的执行上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雷声大雨点小,片面求快;措施过激,执行难;涉及面过广,损害大;②在诏书执行的参与主体上,此次维新变法只在知识分子中产生过影响,力量有限,既没有发动数以亿计的普通老百姓,也没有得到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由①可知诏书的执行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这样就使得维新派开展变法处于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地,一旦发生重大的变动,这个维新运动就会覆灭。

简而言之,维新变法所依靠的阶级力量小,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③在指导精神方面,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一个杂合体—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组合,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主思想,但是它极大程度上否定了当时的主流思想,很大一部分的士子们都难以接受,更不用说普通百姓了,所以戊戌变法纵使符合当时的主流,但是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民众总体上是不接受这样一种思潮的,这也就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奠定了一个思想上的基础;④在外部环境上讲,当时的中国已经处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西方各国从四方窥视中国,都试图从中国这个大的蛋糕上分上一份,帝国主义在侵略中的方式上已经由原有的以武力直接侵略转变为了以资本输出为主了,这就大大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地,帝国主义不情愿中国通过戊戌变法损害它们在华的利益,更不愿意在东方又出现一个强国。

所以帝国列强在中国进行戊戌变法的时候,采取了暗中打压的方法阻挠戊戌变法的进行。

这一系列的原因就促使当时这一可谓符合社会思潮的维新一步步地走向了失败,走向了覆灭。

纵使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它并不是毫无意义。

它是中国探索复兴路上的重要的一步,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改革运动,当然,也是一场爱国运动。

另外,维新运动还推动了后来的辛亥革命的爆发。

转眼间,戊戌变法也已过去百年。

昔日之中国也成东方巨龙,经济强国。

但是我们在复兴民族大业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这其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借鉴下戊戌变法的变革经验呢?我想这是要的。

要借鉴些什么呢?㈠在进行重大的变革时,我们的领导者务必要注意到中国的主体仍然是数以亿计的农民,所以在变革时务必要照顾上广大农民的利益,务必要照顾到农村的利益、农村的发展,不然中国的社会将走向不稳定化;㈡在进行重大变革时,务必要注意速度,务必要稳扎稳打,慢慢进行,务必要注意质量问题,切勿过快进行,切勿攀比速度;㈢在进行重大变革时,我们的领导层务必要注意思想的本土化,务必要先在思想上先走一步,切勿随意照搬西方的一些经验,切勿在没有进过有效的调查的情况下进行变革,这样才能取得广大民众思想上的认同,这样才有利于推进改革。

这些只是我想谈的一些很小的借鉴方面,希望我们的国家能注意,能不断前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