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生理学

神经生理学


静息电位的记录装置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 [Na+]o>[Na+]i≈12∶1, [K+]i>[K+]o≈30∶1 [ Cl- ]i<[ Cl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逆向轴浆运输
由轴突末梢向胞体的运输。 速度约为205 mm/d,其意义可能 为摄入神经生长因子等物质,对胞体 蛋白质的合成起反馈调节作用。狂犬 病毒、破伤风病毒及辣根过氧化酶 可经逆向轴浆运输,由外周向中枢转 运
(4)神经纤维对所支配效应器的作用
①功能性作用(functional action):N元通过传导AP→递质 释放→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 ②营养性作用(trophic action):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 养性因子,持续地调节所支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促进糖原 与蛋白质合成。
特征之一。 兴奋:当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功能活 动由弱变强或由相对静止转变为比较活跃的反应
过程或反应形式。
兴奋性
• • • •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能产生AP的细胞。 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能产生AP的组织。 种类:神经细胞,肌细胞及腺体。 兴奋性又可定义为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 作电位的能力,动作电位又是兴奋的同义 词。 • 兴奋性的高低用刺激的阈值来衡量。
图示Na+在膜内外的不平衡分布, 细胞外浓度高,而细胞内浓度低
图示细胞膜对Na+具有通透性, Na+由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 图示由Na+的扩散形成的电-化 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期间的膜电导的变化
内向电流:如果细胞受刺激时引起离子流动,造成 膜外的正电荷流入膜内,称为内向电流(inward current). 外相电流:如果细胞受刺激时引起离子流动,造成 膜内的正电荷流出细胞外,称为外相电流 (outward current)
(4)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 Na+离子通道的状态:关闭(close);激活 (activation)和失活(inactivation) M门
H门
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具有“全或无”的现象 ②以脉冲的方式传导
③是非衰减式传导:即同一细胞上的AP大小不
随传导距离的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动作电位的意义: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电压钳技术
3.离子流与AP的形成 ①膜内外存在[Na+]差:膜外[Na+] >膜内[Na+]O ≈ 1∶10, ②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即电压门控性Na+、钠离子内流;形成AP的上升枝; K+通道激活而开放,形成AP的下降枝。
机制:
当细胞受到刺激
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激活而开放 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局部电位
二、神经纤维及其功能
1.神经纤维的分类(根据电生理特性)
(根据直径和来源)

对传入神经纤维多采用此类命名法
注:痛觉传入纤维习惯用Aδ 类纤维和C类纤维。
2.神经纤维功能及特征
(1)神经纤维的功能:传导兴奋
(2)传导兴奋的特征:
1)完整性:神经冲动的正常传导有赖于神经纤维结构与 功能上完整。 2)绝缘性:各神经纤维的兴奋只沿本纤维传导,互不干 扰。 3)双向性: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的动作电位可同时沿神 经纤维向两端传导。 4)不衰减传导 5)相对不疲劳性:神经冲动传导时耗能远小于突触传递, 不易疲劳。
将逐步应用于临床。
作用机制: 神经营养性因子→N末梢的特异受体(TrKA、 TrKB、TrKC受体)→N末梢摄入→轴浆运输(逆流方式)→胞体 →促进N元生长发育。
第二节
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Bioelectricity Phenomena of the Cell)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静息电位的测定和概念
第三章神经肌肉接头及突触传递 第一节 突触传递的过程; 一、突触传递的类型; 二、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机制。 三、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机制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中枢神经递质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运动机制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分类及作用 二、脊髓反射 三、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控制 四、大脑皮层对姿势反射的调节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六、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运动神经元
联络神经元
(3)按所释放的递质分类
胆碱能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多巴胺能神经元等
(二)神经胶质细胞
数量 :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约为
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
种类:在周围神经系统,有施万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
有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功能
1. 2. 3. 4. 5. 6. 7. 支持作用 绝缘和屏障作用 吞噬和免疫应答作用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修复和再生作用
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
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 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上升支) 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K+通道激活而开放 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排斥→K+迅速外流 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下降支) 膜外[K+] 、膜内[Na+] ↑ ↑→激活Na+-K+泵 Na+泵出、K+泵回,∴离子恢复到兴奋前水平→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的传播 1.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局部电流 •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
2.动作电位在细胞之间的传播
•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电突触,
兴奋性及其变化 1.兴奋性 兴奋性:是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 应的能力或特性,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
(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概念:在神经纤维内借助轴浆流动来运输物质的现象。
分类(双向双速) 1) 顺向轴浆运输(主要):由胞体 向轴突末梢的运输。 快速:410 mm/d,运输有膜的细 胞器,如线粒体、含 递质的囊泡、分 泌颗粒等,对于维持突触的传 递功能和神经分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慢速:1-12 mm/d,运输轴突生长和代谢 所需要的营 养物质,如微丝、微管等,对于轴 突的生长和 再生有重要意义。
如:切断运动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
蛋白质分解↑,肌肉逐渐萎缩。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AP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 如: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传导,并不能使所支配的肌 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
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目前已从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发现并分
离出多种支持N元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的神经营养性因子: 如: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性因子(BD-NF)、神 经营养性因子3(NT-3)、神经营养性因子4/5(NT-4/5)、睫状神 经营养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等。一些因子国内已人工合成,
神经生理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
李生花
《神经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神经生理学英文名称Neurophysiology 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电活动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活动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功能和特征 三、影响传导速度的因素和神经纤维分类;掌握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功能 第二节 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膜学说、离子学说及钠泵的作用 二、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 三、兴奋性周期性变化
第一章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电活动
第一节 神经系统组成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1011 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
(1)胞体 (2)突起:树突 + 轴突
2.神经元的分类 (1)按突起的数目分类
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2)按神经元的功能分类 感觉神经元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 到刺激,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瞬时跨膜 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细胞的动作电位
锋电位
后电位
负后电位 正后电位
(二)AP产生的机制
1.电化学驱动力
2.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兴奋的 期间。 相对不应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 期间。 超常期:小于原先的刺激强度便能再次兴奋的期 间。 低常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的期 间。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分 期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兴奋性 降至零 渐恢复 >正常 <正常 与AP对应关系 锋电位 负后电位前期 负后电位后期 正后电位 机 制 钠通道失活 钠通道部分恢复 钠通道大部恢复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细胞膜上的所有离子通道 都处于关闭状态,膜电位 等于零,各种离子电流亦 等于零
假定细胞膜对K+具有通 透性,即K+通道开放 gk>0), K+则依照浓度梯 度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扩散, K+电流不再是零而且膜 电位也不再是零而 是呈现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当膜电位等于K+的电化 学平衡电位时(-80mV), K+扩散的驱动力等于零 Ik=gk(Vm-Ek),K+扩散 停止,K+电流又等于零

三、电紧张电位(略)和局部电位
概念: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
电位),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局部电位的特点:
①不具有“全或无”现 象。其幅值可随刺激强 度的增加而增大。 • ②电紧张方式扩布。 其幅值随着传播距离的 增加而减小。 • ③ 没有不应期, 具 有总和效应:时间性和 空间性总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