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这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五种要素和三种活动过程。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TX)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学生这一要素通过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 教师:具有指导地位,这一要素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
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 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 学习过程
2. 教学过程
3. 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描述,了解学生学习动机)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指导教学)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后来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有三部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归纳出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生至死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分为: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K)
(一)少年期
初中阶段、半幼稚半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随意性增长、成人感、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二)青年初期
高中阶段、心理上生理上社会上接近成人、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转为理论型、辩证思维出现、人生观、自我意识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准备
(二)关键期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口头语言;4岁:形状直觉形成;4-5岁:书面语言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JX)
瑞士皮亚杰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K)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B)
教育意义: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创设、实现、不断创设新的近发展区。(B)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阶段
自我同一性: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J)
1. 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
2. 学校教育: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
3. 同辈群体:强化物、榜样
二、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 生理自我(1岁末-3岁)
2. 社会自我(3岁以后-少年期基本成熟):社会自我阶段、自我独立评价
3. 心理自我(青春期始终)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高中生将自我分成了“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X)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 场独立与场依存
场独立:内部参照、认知独立、抽象分析
场依存:外部参照、认识依赖、社会信息
2. 沉思型与冲动型:区别是反应时间与准确性
3. 辐合型与发散型
(二)智力差异
1. 智力测量
比率智商:斯坦福-比纳量表
离差智商:韦克斯勒,这里的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总体平均数为标准确定的。
2. 智力的差异
常态分布
智力的个体差异:个体内(构成成分差异)、个体间
智力的群体差异:性别、年龄、种族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J)
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斯托达德:年级制分班、能力分级制
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的概念(TX)
含义: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二)性格的差异(T)
1. 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的性格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
2. 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内倾型、独立型顺从型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 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学习(广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学习的条件》把学习分为八类:(X)
(1) !信号学习: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的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属于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2) !刺激——反应学习: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属于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3) 连锁学习: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联结。
(4) 言语联结学习: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
(5) 辨别学习: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6) !概念学习: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
(7) 规则或原理学习:学习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8) !解决问题学习: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T)
(1) 智慧技能
(2) 认知策略
(3) 言语信息
(4) 动作技能
(5) 态度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三类学习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他将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过程是尝试错误过程。
(二)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TX)
效果律
练习律
准备律
中小学生的学习也有尝试——错误过程这个特点,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允许努力运用此规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食物(无条件刺激),铃声(中性刺激)、唾液分泌(无条件反应)
铃声与食物匹配后,铃声(条件刺激)、唾液分泌(条件反应)
(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 获得与消退 2. 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一)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白鼠按压杠杆取食
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以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将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是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
1. 强化
强化是一种操作,其作用在于改变/增加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
惩罚本身不是强化
2.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X)
厌恶刺激 & 逃避
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 & 回避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3. 消退
消退是一种无强化过程,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4. 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是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总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对待惩罚。
(三)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风靡,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
(一)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1. 信息流
2. 控制结构:期望事项、执行控制
期望事项: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的动机。
执行控制:即加涅的认知策略,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