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
1936年12月5日,全苏苏维埃第八次 非常代表大会通过了新宪法,把业 已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 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苏联宣布 建成社 会主义
经济体制方面。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实行单一化的公有制形式, 私营经济不允许存在,个体经济微乎其微。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国 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由于土地和大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 集体农庄实际上是半国有制。第二,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体 制。计划管理体制是苏联经济体制的核心,其特点是高度集中和严 格的指令性,指令计划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排斥市场调节和价 值规律,全国统一规划物价,商品货币关系仅作为计划手段部分起 作用。第三,管理体制高度集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国家直接 管理企业,企业缺乏自主权;国家通过发布决议、命令和运用组织 手段组织经济生活的运转,经济刺激手段居于次要地位。第四,国 民经济比例失调,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 形成重、轻、农的发展序列,积累与消费比例、价格比例严重不平 衡。
白俄罗斯
乌克兰
俄罗斯联邦
南高加索联邦(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三国)
20世纪20-3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
从1928年-1940年间共建成约9000个工业 企业,整个工业增长了9倍,年平均增长 16.8% 苏联用三个五个计划实现以工业化。
苏联取得 了巨大 的建设 成就
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
•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 荣的政策。
• 第五,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西方 “和平演变”战略保持高度警惕,
同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这一图谋进 行坚决而有效的斗争。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 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 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_____普京
二、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十五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组成 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白俄罗斯 乌克兰
摩尔多瓦 格鲁吉亚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
哈萨克 乌兹别克
立陶宛 土库曼
拉托维亚 爱沙尼亚
俄罗斯联邦
塔吉克 吉尔吉斯
战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成就
苏联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
年份
项目
1951- 1955
1956- 1960
支持率(2007)
统一俄罗斯: 41-46% 俄罗斯共产党:5-8% 公正俄罗斯: 11%
建立新俄罗斯以后,俄罗斯政治危机不断,议
1970年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对比
国民生产总值 (10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美元)
661
2722
1337 49%
6523 42%
(苏联为美国的%)
苏联
1980年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对比
国民生产总值 (10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美元)
1263
4756
2369
10406
53%
46%
(苏联为美国的%)
从2000年普京执政到2005年,俄罗斯年 经济增长4%,2005年,俄罗斯的GDP (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1.67万亿卢布, 约合7700亿美元,其人均GDP也超过 5300美元。经济水平恢复到苏联的7成。 2006年已达到或超过经济衰退(1989年) 前的产出水平。
三、俄罗斯的政治体制
行政
立法
一、从苏联到俄罗斯
1.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十苏月联革成命立视和频解体
1922年12月30日,根据列宁的提议,决 定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 加索联邦(含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 鲁吉亚)四个共和国组成一个多民族的 联邦制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联盟,简称苏联。
苏联建立发展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最低收入的20%和最高收入的20% 所占全社会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 4.9%和51.3%(2004年)
1994年后
俄罗斯 经济政策调整
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
私有化趋向长期化
制订“发展预算” 努力刺激投资和生产
加强社会保障 坚持扶持和刺激本 国工农业生产的方针
3000
通货膨胀率(%)
通
2500
2600
货
苏联解体的过程
3、苏联解体的原因
1)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乃至停滞倒退,社会生产力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趋缓慢乃至下降,动摇了社会主义 的基础和政权根基。 2)执政党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法制不够健全,官僚 主义严重,逐渐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3)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崇尚西方制度, 实施“西化”,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 4)民族分离主义思潮泛滥,民族矛盾激化直接导致了 苏联的解体。 5)西方敌对势力实行“和平演变”战略,加速了苏联 社会主义制度的瓦解和国家的解体。
1961- 1965
1966-1970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年份
项目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11.4 13.1
1971- 1975 5.7 7.4
9.1 10.4
1976- 1980 3.6 4.4 战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
6.5 8.6
1981- 1985 2.8 N/a
7.7 8.5 1986-1990
2.1 N/a
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
俄罗斯国家新体制
总
两
联
多
统
院
邦
党
制
制
制
制
主要政党:
统一俄罗斯
俄罗斯共产党
公正俄罗斯党 右翼力量联盟 自由俄罗斯党 俄罗斯农业党 公民力量党
早在1990年,俄罗斯就开 始实行多党制,但当时并 未得到宪法认可,新宪法 则明确承认了多党制原则。 新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多党 制的发展和完善。
政治体制方面。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把党对 国家的领导作用变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 央的执行机构,最高决策权往往集中于斯大林个人。第二,在国家 的本质上,过分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 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极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度很低,缺乏 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法制不健全并经常遭到破坏。
4、苏联解体的教训
•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 个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 不断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
•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 紧密结合起来, 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同时又必须始终注意牢牢地把握改革 的正确方向。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 斯三个斯拉夫国家签署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的协议——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 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存在。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联邦等11个独立国家 的首脑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举行会议,通过 了《阿拉木图宣言》等文件,正式宣告建立 “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1年25日,戈氏辞去总统职务。26日,苏 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确认了苏联 解体。
立陶宛
爱沙尼亚 拉托维亚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 纳耶夫等 8 人组成了国家紧急状态 委员会,试图维护联盟的统一。但 “8·19事件”不仅以失败告终,而 且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由于出现权力真空,8.19事件后,各 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截至1991年 12月16日,苏联原有的15个加盟共 和国均宣布独立。
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思想文化的严格控制和严重的个人崇拜。 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相当重视,但理论学术方面缺少正常的 探讨与争鸣,思想观点的分歧和学术上不同流派的争论(包括自然科 学、文学)常常被贴上政治标签,上升为政治斗争,以政治批判方式 处理学术分歧。
1925年,中亚地区新建的土库曼和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 义共和国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31年塔吉 克自治共和国成为苏联的第七个成员国。 1936年哈萨克 自治共和国及吉尔吉斯自治共和国,南高加索联邦中的格 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南 高加索联邦建制被取消。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由7个发展到 11个。 1940年6月,苏联以立陶宛政府违反苏立互助公约, 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组成反苏军事联盟为由,出兵占领 波罗的海沿岸3国。8月初,三国加入苏联。1940年6月, 苏联以国际形势要求用最快速度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 为由,出兵占领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后将比萨拉比亚并入1924年建立的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 国,从而建立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也称摩 尔多瓦)。
为欧洲强国 。1861年实行农奴制改革,资本主义迅 速发展。1917年3月(俄历2月)爆发二月革命,推翻 罗曼诺夫王朝,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同年11月 7日(俄历10月25日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发动 武装起义 , 推翻临时政府 ,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1991年苏联解体后新建俄罗斯联邦。
俄罗斯经济占原苏联经济的比重(%)
国民生产总值 占70%
石油产量 占90.9%
经济综合能力 占60%
天然气 占77.3%
发电量 占62.5%
煤产量 占55.4%
从1992年初到1997年7月,通过“小私有 化”和“大私有化”两大阶段完成了大规模 私有化改造并转入个案私有化阶段。到2002 年1月1日共有13万家国有企业实现了私有化, 占私有化之前全部国有企业总数的66%。国 有成分从1990年的88.6%下降到10.7%,私有 成分从1.2%上升到75.8%,集体与其他混合 成分从10.2%变为13.4%。
苏联
2、苏联走向解体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1987年10月提出改革与 新思维。1988年6月底, 苏共召开19次代表会议, 苏共中央宣告改革转向 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 主张“建立民主的、人 道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