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一历史教学方法
浅谈初一历史教学方法
就初一学生来讲,年龄较小,都在十二、三岁。
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他们直接观察力较强,间接观察力较弱,记忆能力及无意注意力较强,而有意注意力、思维能力及依靠思维能力而形成的想象力较差,同时又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基础。
因此,在初一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地强化学生身心因素中有利于学习的因素,抑制那些不利的因素,正确引导,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讲述要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
具体化是学生形成概念的重要条件。
鉴于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这点尤为重要。
要做到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化,教师应调动一切手段,如讲故事、放幻灯片、录像资料,等等。
这些在教参中部分有光盘,也可以自己制作,还可以利用图片、照片、地图、实物乃至实地考察,等等。
尽可能地将教材内容具体化,这种具体化正是利用了初一学生无意注意力强的特征,以满足其兴趣的需要,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形成正确概念的目的。
比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讲到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群居生活时,如果只凭文字讲述,恐怕有些学生不能完全理解。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通过播放光盘来帮助完成的。
在光盘中向学生展示数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等等。
形象化是对历史知识作形象的讲述,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的有效手段。
如在讲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时,要把这句空洞的话变得形象具体,就要充分利用课本第128页的《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
表中详细准确地列举出了各项数据。
如
首航时间,郑和是1405年,哥伦布是1492年,郑和比哥伦布早了
87年。
从规模来说,郑和下西洋率领的船只有200多艘,光大型宝
船就有62艘,航行船长151.8米,宽61.6米,随航人数浩浩荡荡,
有27800人之多。
而87年后的哥伦布呢,他所率领的船队仅有3只船,随行人员仅有88人。
由以上这些数字作对比说明,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
通俗化是指不要照本宣科,把教材重复一遍完事,而是要将历史教材中的专业术语、难懂的词语和其他深奥的地方给学生通俗易懂地讲解,让他们真正理解教材内容。
二、适当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南于初一学生原有历史基础比较薄弱,仅限于小学阶段所学的那一点点常识,比较浅显,又加之初一学牛的有意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与高年级学生相比较要差一些。
因此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这些能力,在课堂上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注意,促使他们动脑筋去思考,锻炼思维能力。
当然启发式要放在合适的环节上,不能满堂启发。
启发式设计的题目也要难易适中,太难厂,初一学生的底子薄,看到题目,一片茫然,无从下手;太易了,他们又不动脑子,不用心去思考,这二者都达不到预先的目的。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置、合理布局、适时引导。
例如,我在讲完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第13课《秦帝同的兴亡》和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两课后,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通俗易懂的问题:“你认为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讨论之后,纷纷踊跃举手回答。
有的同学回答说:“秦始皇是个好人,是伟人。
”对他的答案我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引导他说出理由。
这个学生又回答到:“他统一了中国。
”“还有呢?”我又进一步提问启发,马上又有学乍回答道:“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还建立郡县制。
”我紧接着又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这时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很多学生举起了手。
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即评价人物的两点论。
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
多次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只要肩发得当,经过初中一年级历史课的学习,你会惊喜地发现学生增长了许多知识,而且学习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化整为零
化整为零就是把教材的内容,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细化成―个个具体的问题。
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分析能力相对较差、而记忆力很强的特点,我在讲完课后总是当堂把需要掌握的内容用具体题目的方式在黑板上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点,以便切实掌握,真正体会。
当然,题目一定要简洁、具体。
例如,初中一年级上学期教材第1单元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我最后细化了这样几个题目:
1.我同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的名称叫什么?距今约多少年?
2.北京人距今约多少年?是在哪里发现的?
3.北京人有哪些特征?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有作用吗?
4.北京人使用什么工具?
5.北京人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火?火在当时有哪些用途?
6.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怎样的?
这6个题目既贯穿了整堂课的内容,又突出了重点难点,又让学生明确了应掌握的具体内容。
学生如能准确地回答这几个问题,那么这堂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能记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单县徐寨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