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三单元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共1课时)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三单元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共1课时)Word版含答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表现人物的方法。

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2、投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2、难点:学习作者怎样在记叙中融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得剑乍如添健仆闭门长似在深山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赏析】本诗热烈赞赏了陆游诗歌中渴望建功立业、为国驱驰之志至老不衰的高昂格调;高度评价了陆游千古难遇的奇男子气概。

实际上是抒发了作者自己的异代同心之感。

他当时虽然亡身海外,想到正遭受列强宰割、阴霾四布的神州大地,发出恨不能从军杀敌的呼喊。

名句背诵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2.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韩婴《韩诗外传》)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启迪·启发启迪:开导启发,更富有书面色彩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例句:①江苏泰州的梅兰酒业就是我们在做好大企业品牌的同时接手的一个小企业案例,对中国广大的中小企业更有启迪意义。

②张俊提出的“留住雷锋的人”这个概念也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我们正在考虑,是不是在最后加入雷锋死后他的战友沿着雷锋足迹重走雷锋路的细节。

景仰·敬仰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

敬仰:敬重仰慕。

只能用于人。

例句:①梁启超先生在我们心中是一棵文化大树,我们对先生的景仰与尊崇也由来已久。

②敬仰不会叫我们低伏,它反而会让我们抬头挺胸,充满自信和热诚,进而自发地见贤思齐。

一、作家作品梁实(1902—1987),原名治华,字实,一度以郎、子佳为笔名。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简洁胜,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二、背景探寻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近代思想家,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清光绪举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

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宣扬改良,反对革命。

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 000余万字。

三、词语集释(1)精悍:精明强干。

(2)谦逊:谦虚恭谨。

(3)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4)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5)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6)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7)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用来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

(8)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

泛指文章做法。

一、课文主旨这篇课文题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梁任公的崇敬之情。

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对梁任公的真挚情感蕴含在叙述描写中。

二、结构图示三、疑难解说1.本文对演讲中的梁启超作了精彩生动的描写。

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

这些描写表现了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特点。

2.文中引用的《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公无渡河:劝诫。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该渡,渡河就是死亡。

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②公竟渡河:质疑。

为什么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诞,为什么竟然还是去了?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之恐惧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③渡河而死:结局。

渡河导致的死亡。

这个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从任何一个不渡河的理由。

但是一千个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冲动,悲剧是注定要发生的。

④其奈公何:追思。

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挽救,无法改变。

结果又回到原来的困惑上: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答案只有一个:强大到疯狂的人格力量。

3.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

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

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4.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先生的真情,作者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三种表现方式:一是直接的表达。

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的青年学生对其的景仰之情,其实也代表着作者的心情。

又如文章行将结束时说:“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表达了欣赏、赞叹之情。

再往下又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是总的概括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

二是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有时表达一种心情,但不是直抒景仰赞叹之情,如开篇“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等等,文章既叙事又写心情,表达了一个听课学生对讲课老师的崇拜之心。

三是完全含蓄的表达。

看不到赞美之词,或任何表达心情的词句,如描写外貌,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欣赏、赞美之情,也许是学生对老师爱之过甚,所以描写时难免有夸饰倾向;又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没有表露作者的感受,但读者仍能从这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一种心情、一种感情。

另外,本文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之辈分称其为先生,这本身就是表达一种尊敬和爱戴。

5.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

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

”(《文学讲话》)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的这种主张。

作者不是泛泛地写人物的外貌和所谓性格特点,而是写出了梁启超独特的神采、气质、修养,一位著名人物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由这一次演讲看到了梁启超的政治素质之外的另一方面的素质——学术素质,可以联想到近代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梁启超的其他事情,联想到与梁启超有关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深刻远大。

另外,作者笔下的梁启超是一位学问高深又很会演讲的学者,可以说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写文章非常强调“文调”,“文调”也就是格调,讲格调自然要求高雅,本文写得精彩,语言活泼生动,用的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又不时地自然加进文言词句,富有雅趣,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高雅。

四、写作特色1.选材非常讲究,白描手法精当。

本文突出梁任公的学识、神采、气质,不是抓住他的整个人生来写,而是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奇特的开场白、激情的表演、风趣的演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

不求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连续、完整,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只是用极简省的白描手法,生动传神地点染,表现出极高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2.语言简练、传神。

本文的语言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作者似乎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自觉的节制,也就是说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但语言简练不等于语言贫乏,以形貌描写为例,“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寥寥数语,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内在精神立刻呈现出来。

课文内容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发散迁移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