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封市禹王台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开封市禹王台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开封市禹王台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18分)1. (12分) (2016九上·浦城期末)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老物件,顾名思义,是 A (淡出,退出)生活舞台的“旧物”,一不留神,它就成了引人珍视的回忆。

这些老物件被岁月侵蚀得 B (沟沟坎坎,伤痕累累),一如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可这种沟壑不仅不会破坏其美感,反而更添了几分yùn味。

老物件是穿越时光的先zhé,娓娓地谈论着世事的 C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诉说着古今的兴衰荣辱。

摸着老物件的沟壑,仿佛看到赤壁的硝烟,听到东篱的暗香。

它是你少年的欢笑,是你成年的责任。

(1)请给下面划线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______zhé侵蚀荣辱________味先________(2)联系语境,从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

2. (2分)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选项是()你的话语应该是一缕饱含早春气息的柔风,;你的表白应该是田野爆裂的豆荚,;你的辩答应该是凭借原则的盾牌,;你的呐喊应该是仰仗正义的力量,。

①迎承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②构思并阐述金色的成熟③弥合朋友之间人为的小隙④澎湃青春的热忱和血液A . ③④①②B . ②①③④C . ③②①④D . ④①③②3. (2分) (2017八下·临川月考) 林浩的爸爸想开一家乐器店,最适合开业时使用的一副对联是()A . 剪彩为歌袖,裁云作舞衣。

B . 韵出高山流水,调追白雪阳春。

C . 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D . 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

4. (2分) (2018九上·金华月考) 依照古人姓名字号规律写出空格上的内容。

杜甫,子美,少陵野老,诗圣;李白,太白,青莲居士,________。

________,希文,《范文正公文集》;欧阳修,永叔,《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默写 (共1题;共5分)5. (5分) (2017七下·威远期中) 古诗文名句默写。

(1) ________,关山度若飞。

(2)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

(3) 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4)《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导读 (共1题;共6分)6. (6分) (2017七下·厦门期中) 判断题(1)《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生物学家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一,三部曲的另外两部作品分别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海》。

(2)《海底两万里》一书,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具有强烈的可读性,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方面的知识,使读者在阅读引人入胜的历险故事的同时,还能够轻松地获取科学知识。

(3)《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茅盾的代表作。

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同情。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9分)7. (9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 饮少辄醉造饮辄尽B . 往来而不绝者佛印绝类弥勒C . 颓然乎其间者又何间焉D . 名之者谁不能名其一处(2)把“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3)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 . 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并交代亭名的由来。

B . 第二段描写了琅琊山朝暮、四时之景的变幻无穷,写出了太守的欣赏山水之乐。

C . 第三段描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的场面,表现太守与民同乐。

D . 第四段写了太守日暮醉归的情景,表现太守因仕途不得意沉醉于山水,避世退隐的思想。

五、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8分)8. (20分)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木刻猴子林文义⑴小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

猴子有三只,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

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

⑵有一次,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看。

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个猴子。

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

没什么好玩嘛!我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祖父。

⑶祖父把我抱起来,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祖给阿公的。

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勿说……唉,你还小,不会懂,就是常常听人讲的‘有耳无嘴’啦。

”那时,我六岁,祖父的话,我听不大懂,但“有耳无嘴”这句话,却印在了心里。

⑷隔了一年,祖父死了。

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上,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还是要提醒些什么。

⑸念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的嘴快,说了一大堆气话。

母亲泪眼汪汪的,侧过头去,看着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悲愤地说:“看到你阿公留下来的木猴没?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不要乱讲话,你阿公以前常常讲‘有耳无嘴’,你难道忘记了?”⑹时间流水般逝去。

有一次,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我从来不曾看过像他那般谦和、诚恳的父亲。

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却又尽力掩盖:“这个时代,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论,不要妄加评断,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

”说着,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充满深意地说:“你看看这三只猴,不听、不看、不说,这是有道理的,独善其身嘛……”父亲叹了口气。

他们那个黯然的年代,沉默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

⑺我说:“像这三只木刻猴子,不听、不看、不说,这样一个人,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独善其身,这是多消极的借口!”⑻父亲苦笑,淡淡地说:“唉,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⑼又是几年过去了,在不断的历练中,我慢慢理解了父亲。

我竭力要保持一点点纯真的自我,但我发现,虽不甘愿,自己却也逐渐向世俗妥协,时时处在自我的撕裂中。

⑽父亲离开以后,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

这个从曾祖父传给祖父,由祖父传给父亲,再由父亲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我是不是要再交给我的后代,是不是还要告诉他们“有耳无嘴”?我觉得我不能这样,我要他们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们自己,不被扭曲,也不去扭曲别人。

⑾点起一把火,我把这个木刻猴子烧成灰烬。

(选自2015年第6期《读者》,有改动)(1)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2)第⑻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你从中读出了父亲怎样的矛盾心理?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3)细读第⑼段,分析加点的“撕裂”一词的内涵和表达效果。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有耳无嘴”这一说法的认识。

9. (15分) (2017八上·潮安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圣栎胭脂虫五月,我耐心地观察朝阳的圣栎树或绿橡树的细枝,再去走访一些叫灌栎的植物。

我将会在圣栎上发现一些黑得发亮、像小豌豆般的小虫,它就是胭脂虫,一种比较奇怪的昆虫。

它真的是昆虫吗?没有听说过这种东西的人,根本想不到它是一种昆虫,而会把它当成一种浆果,一种黑色的醋栗。

尤其是用牙一咬,小球就会爆开,流出略带苦味的甜汁,就更容易让人把它当成果子了。

这种味道不错的果子是一种动物,肯定地说,这是一种昆虫。

我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对它的头、胸、腹和腿。

它根本就没有头,也没有胸、腹和腿,它就像是一颗大珍珠,和用煤玉做的普通珍珠别无二致,像光滑的象牙那么平滑。

它的底部与树枝接触,显得有些扁平,虽然没有它的背部那么光滑,但依然是光秃秃的一片。

胭脂虫似乎并不需要什么支撑,它们好像天生就是粘在树上的。

小球接触树枝的那一面,我发现一条宽宽的凹纹,它占据了多半个圆面。

在凹纹的底端边缘有一条狭长的裂口,就像扣眼似的。

就是通过这个唯一的裂口,胭脂虫才得以与外面接触。

这条裂缝有多种用途,首先它是作为涌出糖浆的泉眼。

我摘了几枝有胭脂虫的圣栎树枝,并将树枝的截断面浸泡在水里,以此来使树枝保鲜。

不久,我就看到有一种无色的透明黏液从裂口处渗出来,两天之后,黏液便积成了一个跟胭脂虫肚子同样大小的水滴,当水滴足够重了,它就滴了下来。

接着,第二个水滴又很快地形成,泉眼就这样不断地滴出水来。

我用小手指蘸了一点儿,味道真是棒极了,就如同蜜一般。

要是我们能大量饲养这种昆虫的话,那我们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宝贵的糖厂,随时都可以收获它们的富裕产品。

不过,还是让别人尽情去开发吧。

别人是谁呢?它们就是耐心的收获者——蚂蚁。

与蚜虫相比,胭脂虫可是慷慨多了,蚂蚁们总会蜂拥而至。

蚜虫对自己的精美食物可是小气得很,你需要长时间在它那胖胖的肚子上搔痒,才能从它们的触角尖上得到一小口糖浆。

胭脂虫可就大方得多,无论何时,无论是谁,只要你想喝它的蜜糖,它就让你喝个痛快。

就这样,胭脂虫无私地将自己的美味赠送给那些需要的人。

六月份马上过去,糖浆最近不往外渗出了,蚂蚁们也就不到这里来采集了。

一切都表明胭脂虫的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可是,从它的表面看不到任何的异常,仍然和往常一样,是一个乌黑发亮的小球。

我拿一把小刀,将这个乌黑的小球与肥大底座相对的顶盖用力破开。

小球里是白色和红色混合成的干粉。

放在放大镜下,所见的情景真是令人震惊。

干粉在骚动,它活了。

如此多的数目要想数清楚,那可是骇人听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