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全,可做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全,可做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第一节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胶粒:1—100 nm ,原则上可由原子、分子凝聚成胶体(凝聚法),也可由大块物质分散成胶体(分散法)。

一、胶体制备的一般条件1. 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浓度低OH H C S 52+——真溶液)溶胶(溶解度极小,滴入水中O H S 2/−−−→−低溶解度是形成溶胶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还需要反应物的浓度很稀,生成的难溶物晶粒很小而又无长大条件时才能得到胶体。

若反应物浓度很大,细小的难溶物颗粒突然生成很多,易形成半固体状的凝胶。

2. 必须有稳定剂存在分散胶体体系中存在巨大的界面积,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胶体需要稳定剂作用才能稳定存在。

二、胶体的制备方法1. 分散法:机械分散、电分散、超声分散和胶溶法通过不同的能量或作用方式分散大块物体→胶粒胶溶法是某些新生成的沉淀中加入适量的电解质或置于某一温度下使胶体重新分散成溶胶。

如正电胶MMH (moled metal hydroxide )或MMLHC :mixed metal layered hydroxide compound在一定比例的AlCl 3·MgCl 2 混合溶液中,加入稀氨水,形成混合金属氢氧化物沉淀(半透明凝胶状),经多次洗涤后(目的在于控制其中的氯离子浓度),置该沉淀于80℃下恒温,凝胶逐渐形成带正电的溶胶。

MMH 用途很广——钻井液添加剂、聚沉剂、防沉剂等。

胶溶法:新形成的洗涤过的溶液沉淀加入少量33)(FeCl OH Fe →搅拌→沉淀转化为红棕色的3)(OH Fe 溶胶→机械粉碎——球磨机、振动磨、冲击式粉碎机、胶体磨、离心磨。

研磨过程中,增大增大,S A G S ,颗粒有聚集倾向(颗粒间有吸引力;颗粒增大,S G 减小)。

分散⇔聚集平衡,颗粒不再磨细。

要提高研磨效率,防聚可采取溶剂冲稀或加入稳定剂吸附表面——工业SAA ,油漆工业,研磨色料(SAA 保护)电分散:电弧使金属气化,分散于溶剂中,得到溶胶。

超声波分散:对被分散的物质产生很大的撕碎力。

2. 凝聚法: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胶粒。

(1) 还原法——金属溶胶O H KCl HCOOK Au KOH HCHO AuCl Au Au 24388321132 +++=++−−−−−→−++(溶胶)溶胶(还原剂)少量碳酸钾,加热(2)氧化法 O H S O S H 2222)(22+→+溶胶(3)水解法:金属氢氧化物HCl OH Fe O H FeCl 3)(3323+−−→−+(溶胶)煮沸 (4)复分解法:盐类溶胶33)(KNO AgI KI AgNO +−→−+(溶胶)稍过量三、凝聚法原理物质凝聚过程中,决定粒子大小的因素?控制哪些因素可以获得一定分散度的溶胶?——溶胶制备核心问题。

研究认为,溶液中析出溶胶的过程,与结晶过程类似,可分为两阶段,即成核与生成。

成核速率V1与两个因素有关:①固体从液体中的析出速度,过饱和溶液浓度Q ,溶质溶解度S ,则)(1S Q V -∝②溶解速度,即已经析出的固体又溶进溶液的速率,取决于S , 故SS Q k dt dn V -==11 ① n 为t 时间内产生晶核的数目 晶核生长速度)(22S Q D k V -= ② D 为溶质分子扩散系数可见,V 1 、V 2 均与过饱和度成正比,但V 2 受Q-S 影响较小。

凝聚过程中,V 1 、V 2 相互关联。

21V V >> 形成大量晶核,分散度较小,有利于形成溶胶21V V << 晶核少,晶体生长快,易沉淀因此,粒子分散度与1V 成正比,与2V 成反比。

若要得到分散度很高的溶胶,则应在晶核形成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使2V 很小或接近于零,使过饱和部分溶质的浓度Q-S 以晶核形式很快分离出来,否则将得到粗颗粒溶胶或沉淀。

1908年,Weimarn 研究认为,制备胶体需1V 大(高过饱和度),2V 小,(若1V 小,2V 大,过饱和度低,形成大晶体)SS Q -很大, 1V 大,生成晶核多,当大量晶核生成时,S Q - 迅速下降,2V 迅速减小,有利于形成 −−−→−↑溶胶数目凝胶SS Q -较小,晶核较少,S Q -下降不多,2V 较大,生长快,成大块沉淀 SS Q -很小,生成晶核极少,但晶核生长也极缓慢,有利于溶胶生成 例子:溶剂:乙醇+水 2442)()(SCN Mg BaSO MgSO SCN Ba +→+试剂浓度:③ 低, 334/1010dm mol --- ,已能生成晶核,又能防止晶粒迅长,→稳定溶胶 ② 312/1010dm mol --- , 晶核少,晶粒生长消耗溶质,得粗颗粒沉淀四、 332/1010dm mol --- ,立即大量成核,晶粒数量多,相互连接,形成凝胶四、溶胶老化的机理老化:新形成的溶胶(即使经过纯化),胶粒会自发的随时间的增长而慢慢增大,通过控制条件可延缓老化进程,保持胶体稳定性。

胶体具有多分散性,即由大小不一的胶化颗粒组成的多聚体。

固体溶解度与颗粒大小满足Kelvin 方程 sa s S S RT a r V ln 23=⋅ a —颗粒半径;a S —颗粒溶解度; s S —大块固体溶解度;则 a 越小,a S 越大每种大小不同的颗粒都有其自身的饱和度。

设21a a < 则21a a S S > 。

若此二颗粒放在一起则溶质自小颗粒扩散至大颗粒周围。

对大颗粒来讲,2a S 已是饱和 浓度,扩散进来的溶质必然会在大颗粒上沉淀。

此过程不断进行,小者越小,大者越大,直至小者完全溶解,此即老化的基本机理。

胶体多分散性的原因:成核与生长同时进行,颗粒尺寸相差悬殊。

五、制备均分散胶体(形状相同,尺寸分布范围很窄的胶粒)1. 原理:1950年,Lamer 用溶液中沉淀组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Lamer 图)解释均分散硫溶胶的形成。

要点:设法将晶核的形成与生长两个阶段分开 —— 设计制备均匀分散胶体的基本依据。

Ⅰ 成核前:i c 逐渐提高,且s i c c >Ⅱ 成核:i c 增大至 n c 时,溶液中迅速萌发大量的晶核Ⅲ 生长:由于大量的晶核的形成,使 i c 迅速减小,且n i c c << ,不再有核生成。

此后控制 i c 略高于 s c ,则可让已形成的晶核同步的生长。

2. 制备均分散胶体使成核与生长两阶段分开的措施a. 控制沉淀组分的加入量或浓度制备3)(OH Fe 和S 溶胶时,成核阶段以高流量通入22O H 和S H 2气体,大量成核后,应减慢气体通入的速率,控制沉淀的过饱和度,使其能让已有的核长大,而不会形成新核。

(先适当高浓度,后低浓度)b. 使用能逐步释放沉淀组分的贮存剂,使沉淀组分逐渐生成。

选用络合剂 EDTA 、三乙胺、柠檬酸 + 金属离子→ 络合物,然后利用升温,调节Ph 值等手段使络合物逐渐分解,控制金属离子有适当的饱和度,让胶粒的成核与生长阶段分开。

3. 制备方法(1) 沉淀法:通过各种手段控制沉淀反应速率,可制得各种均分散胶体。

调控水解速度或配合物分解速度来控制沉淀组分浓度。

−−−−−→−-︒密闭恒温时间C NO Fe dm mol 100333)(/05.001.0水解得均分散胶体pH 对胶体形状有重要影响尿素不同温度下水解速度不同,可控制地释放沉淀组分-23CO → 制备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均分散胶体。

取适量4HAuCl 稀溶液,用32CO K 中和,加少量白磷 → Au mm r = 溶胶。

剩余4HAuCl 用HCHO 还原,甲醛在极其缓慢的条件下加入,使生成的金在原有晶核上聚集,避免形成新的晶核,得均分散金溶胶。

(2)预置颗粒法(包封法):将纳米级 32O Fe 、2TiO 等胶粒置于含有尿素的3YCl 溶液中,经过加热陈化后,碱式碳酸钇就会包封在预置体的表面上。

(3)共沉淀法:具有 共同阴离子的不同金属盐的溶液,在严格控制条件下,可按一定次序和一定比例同时沉淀而形成均分散胶粒。

)()()(煅烧,nm LaAlO NO Al NO La C pH 503800700983333−−−−−−→−+︒--= (4)粗转变法:利用高温处理、化学反应或改变溶液环境等方法处理某种分散颗粒,使其转变成另一种均分散颗粒。

(5)溶胶—凝胶法:反应组分制成溶胶——混合——转变成凝胶(添加剂、超临界干燥)——均分散颗粒(6)气溶胶:雾状反应组分(液相前驱体)(如钛的醇盐雾滴)+ 另一反应组分的蒸汽(水蒸气)−−−→−水解反应产物颗粒2TiO (7)乳液法和微乳液法:在乳状液或微乳液中进行沉淀反应,反应被限定在SAA 形成的微区内,颗粒尺寸受到限制,得到均分散颗粒。

六、溶胶的纯化从化学反应得到的溶胶都带有多余的电解质,而电解质过高会影响溶胶的稳定性,为使之稳定,必须除去多余的电解质及小分子,此操作即溶胶的纯化。

溶胶粒子可通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用半透膜来纯化溶胶的方法即渗析。

半透膜:火棉胶(硝化纤维溶于乙醇+乙醚混合物)、动物肠衣、醋酸纤维膜、改性聚乙烯醇膜等。

渗析目的:除去可溶性小分子及离子。

操作:将溶胶装入半透膜袋,浸入水中,由于膜内外电解质浓度不同,膜内离子或其他小分子向膜外转移,纯化溶胶。

注意:不断更换膜内外的水,不断搅拌,可稍稍加热。

电渗析:直流电场辅以渗析的操作。

电渗析还可与超过滤相结合。

水热法:特制的密闭容器中,采用水溶液作为反应体系,通过将反应体系加热至临界温度或接近临界温度,在反应体系中产生高压环境而进行无机合成与材料制备的方法。

水热法中,水起到两个作用:l/g 是传递压力的媒介;在高压下,绝大多数反应均能溶解于水,促使反应在液相或气相中进行。

产品纯度高,晶型好,单分散,形状及大小可控。

产物种类受到限制:氧化物的材料或对水不敏感的硫化物。

改进:以有机溶剂代替水,扩大了应用范围(溶剂热合成)生物法制备钠粒:印度研究人员 利用Verticillium 真菌中细胞壁中的酶将 Ag Ag →+ ,钠粒25±12nm 。

特性:催化异相加氢,传感器检测气体,电信号第二节 胶体动力学性质一、布朗运动1. 布朗运动:分散在液相中小粒子的无规则运动,该运动正比于温度。

2. 产生原因:液体分子对固体粒子撞击的结果。

3. 分析:固体粒子处于液体分子的包围中,液体分子一直处于无规则热运动,撞击固体粒子。

粒子小 —— 某一瞬间受力不平衡 —— 向某一方移动 —— 另一瞬间又向另一方向移动 —— 粒子无规则运动;粒子越大 —— 受周围分子碰撞作用相互抵消的可能性越大 —— 大粒子无布朗运动。

胶体粒子布朗运动显著。

一、扩散现象:粒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并达到均匀的自发过程叫扩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