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如何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如何增加大学生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也就是所谓的自信。

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二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从个体成败的经验来说,大学生可以通过两类方式增加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一类是通过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或是直接经验增加。

一般来说,成功会使个体提高对自己的效能评价, 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不断成功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可以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感不会因为偶尔的失败而产生太大的影响。

所以,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积极参加一些活动,利用自己的天赋和才能取得成功,建立起强烈自我效能感。

另一类是通过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增加自我效能感。

这类经验是大学生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它对自我效能感也具有重要影响。

当我们大学生看到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在某项活动中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相同的任务。

大学生可以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也就是判断自身的效能的过程中增强自信。

无论是亲身经历的、替代性的还是说服性的,本身都不会直接产生作用,他们只有通过认知评价自己,才可以间接地增强自我效能感。

同时,也可以在信息提供的过程中,从示范者身上
学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而对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产生一定的影响。

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增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足。

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有关研究表明学习困难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他们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教师、运气、任务等外在因素,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

所以在遇到失败的时候,要先从自身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从失败的原因中总结经验,在失败中找到解决的方法,并在下一次的尝试为获得成功而努力,往往在这样的失败与成功的原因总结中,大学生可以大大的得到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此外,在设定目标中,大学生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通过目标设定来影响动机。

第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它的实现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潜在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活动中持之以恒,直到长期目标的实现。

第二,修正难以实现的目标。

一些成绩平平、又不肯下功夫的学生会制定一些过分高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难以实现。

所以,可以制订一个具体的、各学科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引导他刻苦、努力、一步步地实现阶段性目标,使其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

第三,设定富有挑战的目标。

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会为自己确定较高的学习目标,高学习目标的挑战性又会激发个体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更加努力,最终取得较高的学业成
就,从而得到更大的自信。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的信念系统是人类动机、幸福和个人成就的基础。

除非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否则没有什么力量能够促使人们去面对困难并坚持不懈。

可见,自我效能感具有很强的行为动力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设定有一定难度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最后,大学生应该有一个积极的情绪。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联系。

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效能期待;积极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所以,大学生要克服自己自卑心理,积极乐观的学习,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高的效率,在高效率的学习中,大学生肯定了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大大的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正是如此,没有自信就没有成功,想要成功就必须先要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大学生应该要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最终走向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