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我效能感提升团辅方案

自我效能感提升团辅方案

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力提升团辅方案
(****)
参与对象:****在职员工
参加人数:**
活动时间:2018年9月**日
活动地点:**文体活动中心
方法:行为训练、头脑风暴
理论基础:行动学习、建构主义、学习迁移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行为主义疗法强调以个体的行为为出发点,同时提供积极的环境刺激,从而通过行为的强化改善心理状况。

行为主义者强调身体运动的作用,主张身体走在认知的前面,通过运动、训练等方法促进认知上的积极改变。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可以帮助在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团体辅导中,通过在角色培养和行为训练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最终促进当事人的行为积极改变,学会正确处理压力,增强其自信心。

建构主义强调,对心理活动和现象的解释与理解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重新建构的过程。

同时,建构是基于建构者自身的理解和思考,及所基于的理论框架加以重新组织和架构的过程。

在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团体辅导中,参与者参与的每
一个团体活动、每一场情景剧都是自然的建构过程,都是参与者在探索自己人生的每一个生长点并提升自信的过程。

在演出和互动中,参与者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行动表达的方式进行互相交流,同时建构自己对自身能力、关系的理解,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交往模式、对任务完成的自我积极认知以及学会建构自身合理而高效的学习模式。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

在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团体成员习得的情绪管理技巧、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高效的学习能力可以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因此,帮助员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使其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员工的积极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单元一:暖场热身
一块和五毛(10 分钟)
目的:调节现场气氛。

操作程序:
1、全体成员围成一圈,培训师立于中央。

2、设定男生五毛,女生为一块。

培训师任意说一个钱数,如“三块五”,则大家各自按照钱数站成一堆,按照男女生各自代表的钱数,每一堆(组)加起来刚好符合指导者报的钱数。

重复三次活动结束。

人椅(10分钟)
目的:破冰
操作程序:
1、全体成员围成一圈,引导者立于中央。

2、每位员工将双手放在前面一位员工的双肩上。

3、听从培训师的指令,缓缓地坐在身后成员的大腿上。

4、坐下后,培训师再给予指令松开双手,让成员叫出相应的口号:“例如“齐心协力、勇往直前。

”成功后结束。

单元二:分组建队
团队建设(5分钟)
目的: 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团队合作。

准备材料:彩笔、A3纸
操作程序:
1、每组确定自己团队的队长、队名、队训和队歌并在A3纸上写清楚。

2、队长带领团队展示本团队的队长、队名、队训齐唱队歌。

棒打薄情郎(10分钟)
目的:增进团队成员的认识了解,进一步活跃团队氛围。

准备材料:即时贴、彩笔
操作程序:
1、填画胸卡:每人为自己挑选一个昵称,填写在胸卡上,团体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个昵称?成员了解和记住彼此的名字。

2、选出一人手执报纸卷成的“棒子”,喊出一位成员的昵称,被叫者左右两侧的成员要马上站起来,否则由被叫者给与当头一棒。

被叫者再喊出下一位成员的昵称,“棒打薄情郎”反复做,直到大家彼此熟悉。

单元三:自我效能感提升
头脑风暴(20分钟)
类型:讨论类
活动目的:给成员练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操作程序:
1、介绍头脑风暴的基本准则:(1)不允许有任何批评意见;(2)欢迎异想天开,想法越离奇越好;(3)我们所要求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4)我们寻求各种想法的组合和改进。

2、有了这些基本概念后,小组成员在5分钟内尽可能多地想出回形针的用途。

每组指定一人负责记录想法的数量,而不是想法本身。

3、在5分钟之后,请各组汇报他们所想到的主意的数量,然后举出其中“疯狂的”或“激进的”主意。

有时,一些听起来“傻”念头往往会被证实为很有意义的。

引导讨论:当你在进行头脑风暴时还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顾虑?你认为头脑风暴最适合于解决哪些问题?你现在能想到的在工作中可以利用头脑风暴的地方?
优点轰炸(10分钟)
类型:讨论类
活动目的:认识到自我优点,并用心去体验、悦纳,提升自信心。

1、小组成员围成一圈。

2、任选小组中的一个成员坐到中间,带上事先做好的高帽,其他成员从他身上找特别的地方,然后用发自内心的语言赞美对方。

3、引导分享:当别人赞美你时,你的感觉如何?你赞美别人时,通常赞美哪些地方?你能给所有的人不同的赞美吗?你在赞美别人时,感到自然吗?为什么会这样?是否有一些优点是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是否加强了对自身优点、长处的认识?
单元四:人际交往力提升
爱在指间(30 分钟)
活动过程:
1.将团体成员分成相等的两组,一组成员围成一个内圈,再让另一组成员站内圈同学的身后,围成一个外圈。

内圈成员背向圆心,外圈同学面向圆心。

即内外圈的成员两两相视而站。

成员在引导者口令的指挥下。

做出相应的动作。

当引导者发出“手势”的口令时,每个成员向对方伸出1~4 个手指:(1)伸出1 个手指表示“我现在还不想认识你”;(2)伸出2 个手指表示“我愿意初步认识你,并和你做个点头之交的朋友”;(3)伸出3 个手指表示“我很高兴认识你,并想对你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你做个普通朋友”;(4)伸出4 个手指表示“我很喜欢你,很想和你做好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和痛苦”。

当引导者发出“动作”的口令,成员就按下列规则做出相应的动作:(1)如果两人伸出的手指不一样,则站着不动,什么动作都不需要做;(2)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1 个手指,那么各自把脸转向自己的右边,并重重地跺一下脚;(3)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2 个手指。

那么微笑着向对方点点头;(4)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3 个手指,那么主动热情地握住对方的双手;(5)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4 个手指,则热情地拥抱对方。

每做完一组“动作一手势”,外圈的成员就分别向右跨一步,和下一个成员相视而站,跟随引导者的口令做出相应的手势和动作。

以此类推,直到外圈的同学和内圈的每位同学都完成了一组“动作一手势”为止。

2.引导者引导成员进行经验分享:
(1)刚才自己做了几个动作?握手和拥抱的亲密动作各完成了几个?为什么能完成这么多(或为什么只完成了这么少)的亲密动作?
(2)当你看到别人伸出的手指比你多时,你心中的感觉是怎样的?当你伸出的手指比别人多时,心里的感觉又是怎样的?
(3)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讨论:“人际交往中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主动表达对他人的接纳、喜欢和肯定?”
信任后仰(30 分钟)
活动程序:
1、游戏开始之前要求所有成员摘下眼镜、手表、首饰以及身上任何尖锐和硬的物品,并把口袋掏空。

2、选一名自愿者(如A)站在一张高台上向后倒,一名成员作为监护员,其余成员(至少应在10 人以上)负责承接后仰者。

他们两两相视而站。

按个头高低在高台前排成平行的两列,队列与桌子成垂直角度。

每位成员向前伸直胳
膊,掌心朝上,放在对方的双肩上,形成一个安全的承接区。

为确保后仰者的安全,可以在承接区铺上一块体操垫。

(3)引导者站在高台,要求后仰者双手抱肩。

一切准备就绪后,后仰者喊“你们准备好了吗?”台下成员高声回
答“准备好了! ”引导者听到回应后,发出“一、二、三、倒”的指令,并松开捆手布,后仰者应声向后挺直倒下,其他成员则竭尽全力平稳地接住A。

并用“放腿抬肩法”将其平稳放下。

(4)每位成员轮流充当后仰者和承接者。

尽量要求每位成员参与,但有心脏病、高血压和严重腰伤者不能参加。

单元五:活动小结(30分钟)
1.引导者总结今天团体辅导的主要内容。

头脑风暴告诉我们,创造性可以通过简单实际的练习培养出来。

然而,大多的时候,革新想法往往被一些诸如“这个我们去年就已经试过了”或“我们一直就是这么做的”的话所扼杀。

在今后的工作中当团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借鉴头脑风暴的方法,依靠大家的指挥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爱在指间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

接纳自己,喜欢自己。

但是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喜欢我们、接纳我们。

别人喜欢我们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们也要
喜欢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

也就是说人际交往中喜欢与讨厌、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

一般而言,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去喜欢他,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去接近他。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首先主动敞开心扉,接纳、肯定、支持、喜欢对方,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这样别人才会接纳、肯定、支持、喜欢我们。

2.重复做一次“爱在指间”游戏,在游戏中结束团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