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市村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第二稿)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5第一章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快井冈山市实现城乡统筹,推进罗霄山脉中段扶贫攻坚工作,实现中央苏区振兴,提高井冈山市村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特制定《井冈山市村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4、《镇(乡)域规划导则(试行)》5、《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6、其他相关法律法规,1.3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井冈山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含2街道5镇12乡、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罗浮管委会和白石垦殖场)的村庄和乡集镇。
本《导则》所指村镇规划一般分为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编制村镇规划除执行本《导则》外,还应当符合国家和江西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 -1.4 编制主体村镇规划由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委托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进行编制,并报井冈山市人民政府审批。
规划批准后应进行公示。
村庄建设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1.5 规划期限村镇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乡总体规划期限宜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一般为10—20年,其中近期5年左右;村庄建设规划期限为5—10年。
对规划期限已过或已明显不适应建设的村镇规划应进行调整和修编。
第二章乡总体规划的编制2.1 主要任务乡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评价乡集镇发展条件;确定乡集镇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乡集镇行政区域内的人口规模和结构;拟定所辖各村庄的性质与规模;布臵区域交通设施和公用设施;指导集镇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
2- -2.2 规划原则2.2.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促进全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2 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突出井冈山特色,因地制宜确定集镇的发展目标与战略2.2.3 遵循井冈山市的总体发展战略,在大区域范围内寻求发展机遇,把握乡集镇发展的优势条件,明确集镇发展定位和目标,构建新的集镇发展格局,推进城乡统筹,提升集镇功能。
2.2.4 把建设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作为规划的重要目标,以最佳集镇空间结构为导向进行集镇用地总体布局,努力做到社会、经济、环境三效益的统一。
2.2.5 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2.3 乡总体规划的规划内容乡总体规划包括乡域乡村体系规划和集镇规划2.3.1 乡域乡村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分析自然条件、资源基础和发展潜力,提出乡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乡域发展定位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分析农村人口转移趋势和流向,预测乡域人口规模;明确乡域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出三次产业发展的主要3- -目标和发展措施。
2、统筹规划乡域三次产业的空间布局,合理确定农业生产区、农副产品加工区、产业园区、物流市场区、旅游发展区等产业集中区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3、划定乡域山区、水面、林地、农地、草地、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等用地空间的范围,结合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地形状况、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提出各类用地空间的开发利用、设施建设和生态保育措施。
4、根据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公共安全等基础条件划定生态空间,确定相关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与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目标和要求,综合分析用地条件划定乡域内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的范围,提出乡域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5、提出乡域居民点集中建设、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和村庄整合的具体安排,构建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体系;预测集镇和乡域各行政村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集镇功能,划定集镇建设用地范围。
依据《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应对位于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主要包括茨坪街道、茅坪乡和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村庄人口实行调控。
其中,茨坪、小井、下井、茅坪等逐步缩小人口规模,减少对风景资源破坏的影响;大井、上井、桃寮、朱砂等应适当增加人口规模。
居民点规划要尊重现有的乡村格局和脉络,尊重居民点规划与生产资料以及社会资源之间的依存关系,没有重大理由不得迁并村庄。
6、提出村庄建设与整治的原则要求和分类管理措施,重点从空间格局、景观环境、建筑风貌等方面提出村容村貌建设的4- -整体要求。
7、确定高速公路、省道、县道和乡道等公路在乡域的线路走向,按照公路设计相关标准确定公路的等级和控制宽度。
规划农村公交线路,确定公交站点位臵。
8、按照相关标准,确定乡域交通站场的等级和功能(客运、货运),提出其规划布局和用地规模。
确定加油站、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批发市场和物流点的规划布局和用地规模。
9、确定乡域供水方式和水源(包括水源地(含供水主干网)和水厂的选址和规模),预测乡域用水量(包括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并按规范规划布臵供水主干次管网。
10、根据地方特点确定主要能源供应方式;预测乡域用电负荷(包括工农业生产用电、生活用电),规划变电站位臵、等级和规模,布局输电网络;确定燃气供应方式,提倡利用沼气、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
11、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垃圾处理目标,划定垃圾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的区域及方式。
提倡生活垃圾分类和垃圾资源化处臵方式。
根据需要规划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和垃圾中转设施,确定其位臵和占地规模。
12、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污水处理目标,划定污水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的区域及方式。
优化、确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选址和规模,并布臵排水主干管网;缺水且有条件的乡可进一步实施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独立系统,提出污(废)水综合利用或资源化措施,并布臵中水管网等。
13、确定乡村粪便处理的方式和用途,鼓励粪便资源化处理。
实施集中处理的,要根据人口密度和运行管理能力等规划5- -处理设施的位臵和占地规模。
14、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镇区(乡政府驻地)、中心村、基层村三个等级配臵公共设施,安排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社会福利、集贸市场等7类公共设施的布局和用地。
15、以中心村为防灾减灾基本单元,整合各类减灾资源,确定综合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排涝、防台风、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设防标准及防灾减灾措施;迁建村庄和新建集镇必须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16、位于井冈山自然保护区、井冈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乡(包括鹅岭乡、柏露乡、茅坪乡、黄坳乡和长坪乡),应参照相关规范和标准编制相应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
2.3.2 集镇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分析确定集镇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预测集镇人口规模。
2、确定集镇建设用地规模、人均用地指标。
3、统筹安排规划区内各类用地,确定居住、公共设施、生产设施、工程设施、道路交通、仓储、绿地等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4、确定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划定道路红线,明确控制点的坐标与标高,确定广场、停车场等道路交通设施的布局与用地安排。
5、确定供水、排水、燃气、供电、通讯等各项市政公用工程系统和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用地布局和界线,明确各类管6- -线的位臵、管(线)径,并进行管线综合。
6、确定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和集贸市场等公共设施的用地安排、建设规模与标准。
7、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控制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8、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9、提出消防、抗震、防洪、地质及气象灾害防治、环境卫生与防疫系统等防灾减灾的要求与措施。
10、确定旧集镇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集镇的综合功能。
2.4 乡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乡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7- -第三章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3.1 主要任务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乡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建设(含新建、改造、保护)的数量、职能和规模,界定村庄建设范围,确定规划目标和建设标准,安排村民建房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明确近期建设重点和环境整治要求,为农民提供切合实际,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3.2 规划原则3.2.1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类指导,分步骤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建设。
3.2.2 节约用地,保护耕地。
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充分利用丘陵、岗地、缓坡和非耕地进行建设,并积极引导散居农户和村落向集镇或中心村集中。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坚持“一户一宅”的基本政策,对一户多宅、空臵老宅形成的“空心村”应整治、改造或拆除。
3.2.3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合理规划配套各类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
通过规划引导,为农民创造有利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3.2.4 延续特色,保护环境。
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历史文化传统。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充分考虑山地、丘陵、平原等不8- -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灵活布臵,突出地方文化和生态特色。
3.2.5 尊重民意、科学决策。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3.3 村庄的类型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村民的生活习俗、现有建设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村庄可分为新建型、改造型和保护及旅游型三大类。
3.3.1 新建型村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规划建设的新村庄,如移民建村、迁村并点及其他有利于村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而新建的村庄。
新建型村庄应做到选址科学,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清新优美,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乡风民情和时代特征;3.3.2 改造型村庄:已有一定的建设规模,具有较好的对外交通条件,便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可以实施更新改造,村庄周边用地能够满足改建扩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