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集小学当堂达标与学困生转化
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高集小学课题组
2011/3/19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学困生可谓校校都有、班班可见,学困生转化也是教师很棘手问题,其转化学困生的方法简单粗暴,效果不佳。
就本校现状学困生屡增不减,这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当堂“达标率”达不到理想水平。
学困生转化问题亟待研究与探索。
“学困生群”形成原因初步分析如下:
(1)社会原因: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染上一些不良习气,对学生的学习心灵产生着消极影响。
(2)家庭原因:与农村学生的家长素质普遍要比城区的低,教不得法。
有的对子女娇生惯养,包庇纵容,放任不管;有的则粗暴无知,动不动就施加打骂,家庭缺乏温暖;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是,单亲家庭子女和留守儿童日益增多,致使这些学生在学习和行为上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3)学校教育原因: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无论是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还是办学意识等方面,与城里的学校相比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主观上看教师老龄化严重,教学方法陈旧,对其采取的教育措施不当,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学习成绩低下。
(4)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自身没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没有培养起吃苦的精神,还有学生思想上理解的偏差和误区,对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循循善诱的教导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立情绪,不愿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正面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将借“宁津现象”的东风,更新教育观念,突破常规的教育教学策略,探索、实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所以,决定从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实施“当堂达标与学困生转化”小课题研究。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心理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困生走出思想误区,使学困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能自觉学习,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能力问题。
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使他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变“厌学”为“乐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3)行为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一批“学困生”,使其表现达到令
学校、家庭、社会所包容、所接纳,最终成为合格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当堂达标教学与学困生转化小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及理论价值。
学困生的人数虽不多,但其不论对学生群体还是个体来说,就学生的身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和危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学困生的转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实践意义。
我们都明白,怎样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难题,转化学困生的效果怎样更是一个难题,准确把握学困生工作的重点,寻找突破口,提高转化的效率,对当堂达标教学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县教育局教研室的专业支持和指导、镇教办教研室督导及本校近几年课题研究成果为此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1、课题的界定
课题界定:学困生指的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因素,不能达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
而学困生转化是指提高学生学习适应能力,想一切办法帮助学困生取得进步,改变学困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困生学习的方法,能使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途径、方法和策略。
2、研究依据
研究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面向全体的观点,着眼学生发展等,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探索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探索学困生能基本掌握学习的方法,能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的信心的方法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学困生学会课堂上交流、合作与讨论等参与方式,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沟通情感,取长补短,使每位学困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方式得以优化,从而促进课堂效率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学校摸索出一条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培养学困生良
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新路子,探索学困生学习方式优化的新方法、新策略。
(三)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
1、“学困生”的成因及其心理研究;
2、“学困生”的学习现状、不良学习习惯的分析研究;
3、课堂指导“学困生”,的途径方法策略的研究;
4、对“学困生”评价方式的研究;
5、深挖学生潜能,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的研究。
(四)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和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
(1)启动探索阶段(2011年3月—2011年5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2011年2月—2011年3月)。
小课题申报(2011年4月—2011年5月)
当堂达标教学与学困生转化小课题研究;
(2)探索实践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2月)
对当堂达标教学与学困生转化小课题实施研究,解决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结题鉴定阶段(2012年1月—2012年3月)
对本单位开展课题研究的情况进行结题鉴定。
(五)研究方法设计
1、文献法
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我校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问卷调查法
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情况,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案例分析法。
把转化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4、经验总结法。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成立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
(2)管理保证:课题组制定严格的管理督查制度,对课题研究及时进行督导检查。
(3)完善档案管理,汇总资料,完成实验研究报告。
(七)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实践效果
◆探索学困生转化模式,使学困生转化工作真正服务于教学。
◆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使学困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培养学困生学习品质、习惯、能力,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
◆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困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
(2)理论成果及其形式
※研究报告
《当堂达标教学与学困生转化小课题研究报告》。
※撰写研究论文:当堂达标教学与学困生转化探析
◆预计于2012年3月前完成
五、当堂达标教学实验与研究的领导和指导
专家引领
王际海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高忠武宋国良
副组长:陈连坡宋治田
主要成员:闫丙信赵俊英杨庆丽许广胜
课题研究指导小组
组长:陈连坡宋治田
副组长:闫丙信赵俊英杨庆丽许广胜
主要成员:赵瑞新管风云刘赞全毛玉俊管洪君
姜风柱高福太高成明孙荣明王玉庆
郭荣庆赵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