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是中国传统哲学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学说。
本文按传统生态智慧、朴素生态观、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发展轨迹,论述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现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天人合一自然观指导下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态平衡;生态文明Abstract:“Heaven” thought is the basic attitude that people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ancient China, Heaven is a better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ancient man and nature and stage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wisdom though the simple ecological view,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Heaven natural view.Key Words: Heaven; Ecological balan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1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人历来注重思考和探索人类自身和自然世界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乃为古代哲人穷其一生所不懈追求的理想。
虽然“天人合一”思想鲜明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但是中国人对“天”的认识却经历了从“畏天”到“敬天”,从“问天”到“观天”,从“人谋胜天”到“天行有常”,从“天人感应”到“制天命而用之”的艰辛而又漫长的探索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对天人关系的一个重要观点,在中国传统的哲学发展史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人为”的合一[1]。
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这种理论,汉儒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二为一”,这是天人合一说法的最早正式确立。
千百年来这种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上至君王大臣下至普通老百姓。
随着历史的发展,传统生态智慧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分别被道家、儒家和释家三家学派各有侧重地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
1.1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建立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之上,通过道德内在地超越实现和谐统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服务于统治阶级的过程中多依附于政治,因而多倾向于政务。
在天人合一思想上更明确地表现为一种道德认知的特殊模式和思维模式,其薄弱之处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自然领域天地万物的性质和规律[2]。
1.2 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而作为道家学派来说,道家哲学力求维持的是人与自然客体之间的统一,道家提出的万物一体、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也体现在其著作中。
《春秋繁露·阴阳义》、《素辞下传》中有“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在这样的自然“天”之下,便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天人合一”理论,即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和天地自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人与天地自然相互沟通协调统一[3]。
1.3释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释家哲学思想中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以及“心即物,物即心”等物我一体的观点,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观念相互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智慧中的天地人协调、天地人贯通等理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家教义体现了顺应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与“天人合一”相类似的思想。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各家学派的发展中都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并且实践中追求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发展观。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三个阶段,无论哪个阶段向自然索取物资资源都是必然,而在追求三者的和谐统一的思想指导下能在向自然索取物资资源的同时充分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至于造成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索取与开发后形成资源环境的破坏,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也是中国生态智慧的最高境界。
但同时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更不能等同今天我们所提的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传统天人合一的基础之上通过发觉其精华并与当今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
2继承传统生态智慧的生态观传统生态观是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在继承和发展了古老生态智慧的基础之上经过提炼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生态智慧从仅仅是一种萌芽状态的思想,经过各个学派的归纳演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能用精炼语言描述的定义性质的理论,即生态观。
2.1传统天人合一中的生态观在淘汰落后的封建思想前提下,从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中能很好地找到东方文明中的传统的生态观。
传统中国文化以儒道佛三家为主,儒家思想中认为仁者要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把融入大自然视为最大的快乐、人生追求的最高志趣。
儒家认为,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天即自然界的功能,自然界是有生命的自然界,它本身就是生命整体。
儒家倡导“畏天命”、“知天命”、“制天命”,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对自然界不能随心所欲地干预其发展规律,并可以在掌握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利。
道家认为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的准则,以崇尚自然、敬畏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
并且认为,天、地、人“本是同根生”,要“知常”、“知和”、“知止”、“知足”。
“知常”,就是说认识了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才能明智。
道家关于天人关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它指出了天与人或者天地万物的同源性、同律性,天与人在演化过程中虽有很大的差异,但天与人还是遵循着同样的规律[4]。
佛教认为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在揭示世界,寻求人类以及人类与众生之间和谐生存方式,实现共生共荣。
只有公平地对待所有生命及其权利,才能建立真正合理的生态平衡观,才能彻底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人类要想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就必须与自己生存环境里其他生命体共生。
由此看来,传统文化对天人合一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对当今生态观的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2.2现阶段的生态观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到2007年11月中央政府将“拥抱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再到“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同的高度,“五位一体”成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这表明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在工业、农业以及第三产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现阶段生态破换、环境污染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
“五位一体”的提出也表明政府在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后势必采取相应措施,一方面防止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另一方面加大对未污染地区的保护力度,防止新的污染。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是现阶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也是引领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南针。
3当代生态文明理念20世纪80年代中国生态文明开始起步,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再到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提高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样高的地位形成“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这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跨入了新的阶段。
当代对生态文明的概念理解上有以下几种观点:①三重维度的生态文明观,此观点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来探讨生态文明的概念;②结构论的生态文明观,此观点从观念、制度和实践形态三要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形态来阐述生态文明;③文化角度的生态文明观,此论点侧重于生态文明中的文化内涵;④理念论的生态文明观,它是一种包容经济、环境各个方面的包容发展的模式;⑤三层次的生态文明观,此观点认为,从最终结果来看,生态文明就是作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人类实践的成果,在作为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积淀和升华,集中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5]。
王如松认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形”,生态是“神”只有将“神”融入到“形”中才能贯穿常纲,合纵连横,潜移默化。
上述观点从不同的侧面较全面论述了生态文明的概念,现阶段我国在环境、生态上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从各个侧面对生态文明进行深层次解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展望未来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自18 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空前繁荣的高度物质文明,但同时也给整个人类带来新的问题和严重危机。
人类凭借工业和科技的力量赢得迅猛增长的物质财富和舒适的生活条件,但同时也导致物欲至上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贫富分化以及作为人类自身必要生存条件的自然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
人们为了追逐物质利益和生活享受,不计后果,利用高科技无限度地向自然榨取,结果自然秩序被打乱,自然资源被大量浪费,森林被砍伐,水质和空气被污染,导致气候反常,沙尘暴迭起,珍稀动物濒临灭绝,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被破坏[6]。
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统计,目前有1/4的人口患病是由于水和空气污染引起的,发展中国家每年因淡水污染造成千百万人死亡。
空气污染,导致患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癌的人数急剧增加。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在“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世博主题论坛上所作的演讲“迈向绿色和可持续的城市未来” 中说:“由于过度使用和污染,我们看到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渔业、水产业等为人类提供必须蛋白质的产业,现在都遭到了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也遭到了威胁,不仅是鱼类,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破坏。
……我们需要进一步治理整个世界,治理环境。
因为污染和破坏对于环境资产所带来的危害,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