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高三一轮复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精品))

最新高三一轮复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精品))

砾石荒漠,是古代堆积物经强劲风力作用,吹走较细 的物质,留下粗大砾石覆盖于地表、形成砾漠。
泥漠是粘土组成的荒漠。分布于荒漠中较低洼处。原为季节性的湖沼, 夏季河流注入低洼地时,受强烈蒸发,水量减少,搬运能力降低,夹带的泥 沙在低洼的湖沼中沉积,旱季时湖沼干涸,长期反复作用后即形成泥漠。地 表粘土常龟裂,表面平坦,植被稀少为其特征。
3.请分析人口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 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 扩大耕地面积以致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
人口增加 劳动力需求
草地变旱地 草地缩小 (弃耕后) 荒漠化加剧
牧场超载 转向脆弱地区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 化、土地荒漠化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 能办法。
易混易错3:沙漠类型
热带沙漠: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 带影响,终年干旱少雨。(风带、气压带影响下的地带性气候分布)
寒流、离岸风、和地形影响形成了没有分布在回归线 到30°附近的热带沙漠气候。(非地带性气候) 温带荒漠:深居北半球40°-60°大陆内部,常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冷夏热,终年干旱少雨。(海陆位置影响下的地带性气候分布)。
盐漠,又称"盐沼泥漠"。地表为大量盐分所覆盖的干燥泥漠地区。在地 下水位较浅的泥漠地区,含盐分的地下水沿毛细管孔隙上升达到地表时,水 分蒸发,盐分在地表积聚,即形成盐漠。
戈壁
泥漠
裸岩荒漠
盐漠
易混易错3、沙漠类型
热 带 沙 漠 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
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 信风带控制
44
知识补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冲刷力强; ②地形:位于地形过渡带,坡度大,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④土壤:粉砂粒组成,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 ⑤地质构造:黄土高原构造运动强烈,历史上多发地震,加剧了黄土高原表 面的破碎和滑坡。 人为原因: ①植被破坏,地面失去植被保护(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焼薪、战争等;滥 伐森林、过樵、过牧、毁林开荒等)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垦陡坡,造成水土流失,弃荒另垦;③开矿及其他 建设(修路、修窑洞和水利设施)不注意保护植被。
【基础知识落实二】
3.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
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遥远;
(2)地形地势:
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地 势较高,起伏大;
(3)景观类型:
以草原、荒漠为主;
(4)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水少; (5)河流: 河流短小,多内流河; (6)地貌: 多风蚀、风积地貌;

非洲撒哈拉 亚洲阿拉伯半岛

4
4炎 热
澳大利亚 中西部


4 4
热带沙漠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1.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呈狭长分布延 伸到赤道附近: 原因是由于秘鲁寒流延伸到赤道附近,南北狭长的安第斯 山脉阻挡了沙漠气候向东部内陆延伸。东南信风这个离岸 风加剧了当地干旱状况。 2.北美洲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33°N以北
2
分布:北纬40°-60°之间的 大陆内部 成因:远离海洋,终年受大 陆气团控制
特点:冬冷夏热,终年干旱 少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
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直抵大西洋沿岸。
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是由于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西风难以入内,形成了干 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东岸西风漂流(寒流)的分支更加重了沿岸的干燥。
归纳总结---结合课本P17-19内容
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土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 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 少雨则会加速荒漠化进程。
易混易错:
2.荒漠的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和盐漠。) 戈壁指地面几乎被粗沙、砾石所覆盖,植物稀少的荒
漠地带。茫茫戈壁滩上布满粗砂、砾石,踏在上面,沙沙 作响。
岩漠也可以称为山地荒漠。荒漠区岩石裸露的山地, 植物稀少,景色荒凉。山地间常见封闭的无水洼地,内为 岩石碎屑物覆盖。 沙漠中风蚀作用和物理风化强烈的地区, 岩石裸露,也称石质荒漠。
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2.人为原因:
人为因素
主要分布地区
过度樵采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 区,特别是沙区边缘
水资源利用不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


工矿交通建设
中不注意环保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主要危害 草场、林地遭破坏 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 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 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 生盐渍化
冻融荒漠化
易混易错 1.荒漠与荒漠化(原生和次生、成因和分布都有差别)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 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和沙漠、沙地。分布在干旱、 半干旱区。
荒漠化是指土地退化现象。不仅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还发生在湿 润和半湿润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开矿、道路建设
设置草方格沙障 土地复垦恢复植被 控制人口增长
合作探究二——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1.结合教材阅读材料,思考“黑风暴”的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地处干草原带、千旱、降水变率大; 地势较平坦,无天然屏障; 冬季常有强风,吹走覆盖地面的积雪。 (2)人为原因:大规模快速联片的“剃光头”式垦荒;深翻土地不合理;无保护 措施。
林地退化 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 、 石质荒漠化 、 次生荒漠化 。 2.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及主要分布地区:
土地沙漠化 ——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石质荒漠化 ——西南喀斯特地区 次生盐渍化 ——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红 漠 化 ——南方低山丘陵区
土地沙漠化 次生盐渍化
石质荒漠化 红漠化
水蚀荒漠化
如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的环保意识。 6. 工矿建设要注意环境保护; 7.生态移民

梭梭树

• 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 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红柳。
沙 拐 枣
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
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 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毛或刺,或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 有耐盐特性。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
一方面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另一方面截流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生存。
沙漠化的治理办法
原因 多沙质沉积物
主要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 还草、退牧还草
合理利用水资源
植被稀疏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开发风能太阳能等, 解决的能源问题
调节农、林、 牧用地比例
构筑防护林体系
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 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归纳总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
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 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地区。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地区 荒漠化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江南丘陵 红漠化
知识补充
云贵高原
石漠化
华北平原 盐碱化
降雨集中; 降雨集中;。地形崎 夏季降水集中,地势低处

丘陵地形 岖;喀斯特地貌。土 形成涝洼地;春季气温回
层浅薄。
升快,蒸发量大,盐分积
聚地表。
人口增加;不 合理开垦;过 度樵采
人口增加;陡坡垦殖; 人口增加;不合理排灌。 获取薪柴。
2.请根据下图分析萨赫勒地区由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1)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 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 (2)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 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 个草场的毁灭。
地形阻挡形成的干旱的温带荒漠景观(非地带性气候)
易混易错4:沙漠和沙地
沙地是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和 干扰,形成类似沙漠的地貌类型,称为沙地。我国地理学界为了强调东西 部沙漠自然条件和景观的差异,就东部沙漠使用了“沙地”一词。
沙漠,主要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所覆盖、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气 干燥的荒芜地区。沙漠亦作“沙幕”,干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区。
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3.归纳总结该地区防治荒漠化 的主要方向? 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向:抗旱、 防风、保水、保土、保肥。
4.你认为苏联防治荒漠化的对 策可以被我国哪些地区所借鉴?
“垦荒区”的地理环境是寒冷、 干燥、大风,防治措施是抗旱、 防风、保水、保土、保肥,适 用于我国西北地区,一些措施 可能适用于我国南方甚至于海 南的西部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