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及荒漠化的治理
部发现了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的奇观。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1:见右图。
材料2:该地全年盛行西北风、西风,年降水量小于80 mm,
蒸发量大于3500 mm,广泛分布着平均高200 m~300 m的沙 山。沙区总面积中,湖泊群约占10%;面积大于1 km2的湖 泊有5个,严冬也不结冰。 材料3:考察队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
5、河流
本区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河水补给多为冰雪 融水和山地降水。
6、资源
地名 霍林河 石嘴山 玉 门 主要矿产 ( 煤) ( 煤) (石油) 地名 白云鄂博 金昌 和田 主要矿产 (稀土、铁) ( 镍) (玉石)
克拉玛依
(石油)
阿勒泰
( 金)
二. 我国西北地区的人文环境
1、面积和人口:
全区面积约占全国30 %,人口只占全国4%, 属于地广人稀之区。
③新疆山地牧场: 新疆主要形成山地牧场,集中在天山、 阿尔泰山,夏季牧场在林带以上,冬季牧 场在山麓地带。优良畜种有伊犁马、新疆 细毛羊等。
• (4)灌溉农业
• ①灌溉水源: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 • ②主要分布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 新疆高山山麓绿洲 •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本区天然降水少,难以满 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但由于夏季气温高,在有 河水、高山融雪、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区,小麦、 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长良好。内蒙古河 套平原、宁夏平原,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 南”,有“千里黄河富宁夏”之说。
• 河西走廊:利用祁连山雪水灌溉,是西北重要的 粮、棉、瓜果之乡。新疆有大小数千个绿洲,是 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这里夏季高温,光照充 分,昼夜温差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种植。在水源 丰富的地区,人们发展种植业,修建灌渠、坎儿 井等水利设施。
坎儿井
• 新疆绿洲地区:
• 基于特有的光照条件,长绒 棉、甜菜和多种瓜果是新疆 的特色农产品。绿洲地区, 人们集聚形成了城镇,绿洲 不仅是交通的支撑点,同时 交通也促进了绿洲的发展和 繁荣。
沙尘暴是否“百害 而无一利”呢?
沙尘天气造就了黄土高原
沙尘颗粒利于成云致雨
沙尘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
沙尘暴缓解了酸雨 沙尘暴缓解了温室效应
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1.(2009·海南高考)读图,完成(1)~(3)题。
(1)制约图示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3、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 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防治荒漠化既是科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 森林被砍伐、草地被破坏、农田被侵占,既有 工业化进程中的原因,更有贫困导致的破坏。 贫困迫使旱地居民无可选择的以牺牲长远利益 来争取短期的生存,尽可能的开发现有的极少 资源。因此,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 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在保护环境的同 时解决当前居民脱贫致富的问题。
B.人为原因
人口增长 迅速,人 类不合理 生产活动
被覆盖率低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沙尘暴推毁村庄
荒漠化的危害
西南地区的石漠化危害和北方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 流失一起,被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生态灾害。
(1)农业生产:土地退化、沙化,使土地生产能 力持续下降甚至丧失,影响播种面积和生产产量, 可能导致食物短缺。 (2)破坏基础设施:流动沙丘埋没村镇、交通线 路、水库、灌渠、良田。
沙漠化
水土流失
土壤次生盐碱化
土地石漠化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 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关系十分密切:
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远 离海洋,海洋 湿润气流难以 到达; 水文——多为内 流河,水量小; 气候—— 干旱,降 水少,风 大; 植被——稀疏, 对地表保护作用 差。 土壤——荒漠土
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4000年以上。同时发现沙山
内部含水量较高。 材料4:经测定,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 相近,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
(1)该地沙山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说明判断依据。
是固定的。
判断依据: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且未曾
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 (2)该地湖泊冬季不结冰的原因是
(2)农业活动特点:
重要的牧业区。种植业以旱作为主,灌溉农 业突出(新疆为绿洲农业)。一年一熟,南疆 (暖温带)两年三熟。
(3)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内蒙古牧区和新疆牧区是全国重要的畜 牧业基地。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防 止沙漠化扩大和草场退化,治沙和合理利 用草场是本区的主要任务。
①主要畜产品:
三河马、伊犁马、三河牛、骆驼、内蒙古细毛 羊、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宁夏滩羊。西北 地区草场广布、草质优良,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 地。本区出产的肉、奶、毛、皮及其加工产品,不 仅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还大量输送到国内其 他地区或出口到国外。
②内蒙古的牧区:
主要集中在贺兰山以东,这里降水较多,地表 水资源比较丰富,草场质量较好,优良的畜种有内 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等。贺兰山以西气候渐趋干 旱,草原产草量减少,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
2、民族:
以汉族为主,占到2 /3,内蒙古、宁夏、新 疆分别是蒙古 族、回族、维吾尔族的 聚居区,新疆北部有哈 萨克族居住。
3、农业- 重要牧业区和灌溉农业区 (1)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①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 差大。②牧场广大,宜农荒地多。③新疆、 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 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 不利条件:①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 沙尘暴频发。②降水少,蒸发强,农业需 灌溉,灌溉水源不足。③地表植被差,沙 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 重。
• 主要农产品:小麦、甜 菜、瓜果、棉花、胡麻 (内蒙古)。 最著名农产: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长绒棉
瓜果特别甜的原因: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新疆、内蒙古),最大 的长绒棉基地,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新疆、宁夏、 河套),重要的温带水果产地(新疆),重要的糖 料作物基地(内蒙古、新疆)
(3)交通:流动沙丘埋没公路、铁路,威胁交通 安全;沙尘暴降低大气能见度,迫使机场关闭, 公路停运。
(4)影响人们的生活:荒漠化地区为沙尘暴提供 充足的沙源,恶化人们生存环境。
荒漠化防治
(一)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二)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三. 荒漠化的防治
思考:
我国的荒漠主要分 布在什么地区?
世界主要的荒漠分布区
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1.概念:发生在干旱 、 半干旱地区及一些 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 过度的经济活动 相互作用的产物。
2.过程
3.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 漠化、 石质荒漠化 和 次生盐渍化 。
地形——高大 山地,特别是 青藏高原隆起 对水汽的阻隔;
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 利于荒漠的发展。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 物质来源。 (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
4、工矿业
(1)工业发展条件:
①农业基础: 我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宁夏平原、河套平原 和新疆的绿洲地区通过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是我国 重要的甜菜产区,新疆是著名的优质棉花产地。 ②交通运输: 陆地交通以铁路运输为主,主要干线有兰新-北疆 铁路、南疆铁路。
③资源配置-矿产资源丰富
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天然气储量丰富为代 表的能源资源和以稀土和镍为代表的有色金属极其 丰富,进一步开发潜力很大,内陆湖泊盛产多种盐 类。 著名的矿产地:油田:克拉玛依、玉门、南疆。 稀土:白云鄂博。有色金属:镍(金昌)。在东天 山又发现了超大型铜矿。新疆塔里木盆地蕴藏丰富 的油(塔中和塔北的石油)气(轮南天然气)资源, 是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气源。 水能资源丰富,仅次于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居 第三位——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但是水资源不 足。
判断依据: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 相近,且与补给水水温较高相吻合,说明深层断裂带的地 下水是主要补给源。(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周边地表 水差异较大,排除周边水补给是主要补给源;本地蒸发量
远远大于降水量,排除本地降水补给是主要补给源)
[解析]
第(1)题,流动沙丘与固定沙丘的形成与地表植
D
)
(2)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
)
A.河流水量更大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答案:B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3)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森林破坏 C.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D.地面沉降
(
)
答案:B
[例]
(2009·广东高考)某考察队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东南
有来自 (深层断裂带)温度较高的地下水补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分析该地补给水的各种可能来源,并给出主要来源及其
判断依据。
各种可能来源:①(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②周边地表水; ③本地降水 主要来源: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
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 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