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公开课教案
五、尝试背诵
1、语言特色: .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有较强的逻辑性,容易背诵。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六、名句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七、布置作业
巩固背诵课文。
积累关于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复 备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四、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教学重点
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具学具准 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朗读法,交流体会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课文
1.幻灯片播放图片, 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板书嘉肴)
2.出示孩子们熟悉的大红苹果图片,询问好不好吃?此时教师拿出一个看起来还未熟的青苹果,询问其味道后让孩子品尝一口,分享其味道,引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出示课题。(板书虽有)
(1)自行翻译: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自己尝试着翻译课文,圈点出不理解的字句。
(2)小组讨论: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组内不能理解的字句勾画出来,全班一起解决。
(3)讨论检测
虽有嘉肴。虽: 嘉: 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课 题
《虽有嘉肴》
授课时间
课 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2.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让学生运用“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大意。
明确: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
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3.《兑命》曰:“学学半。”是否多余?有什么作用?
明确:加以佐证。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全班齐读:嘉肴( ) 自强( )兑命( )
学学半( ) 教学相长( )
三、理解内容
1.文意疏通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知课文
1. 了解《礼记》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教育活动论著,其中所阐述的一些规律,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2.听读课文
标出文章中不会的字词,根据提示划出文章停顿。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其此之谓乎?其: 此之谓乎:
明确: 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食:吃;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长:促进。 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