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与泰拳、跆拳道的发展与区别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武术是以套路与对抗两种形式表现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散打是武术对抗形式的一种,古称相搏、手搏、白打、手战等。
由于这种对抗形式是在规定的台子上进行的,因此又称为“打擂台”。
散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原始社会期间人们为了生存与获取生活资料,在实践中悟出了拳打、脚踢、绊摔、擒拿、跌扑等动作。
人与兽斗、人与人斗的本能活动,经过漫长的岁月和积累,过度到有意识的技击交流时,产生了质的飞跃,是散打的萌芽。
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技术有拳法、肘法、膝法、腿法、步法。
散打基本姿势,又称为散打预备势。
是指为完成进攻与防守动作所采用的最有利的姿势。
基本姿势虽可因人而异,但应具有身体重心稳固、暴露给对方的面积较小、利于防守和起动的灵便、便于发力、利于进攻等优点。
散打具有对抗性,徒手对抗格斗是散打的基本运动特征,由于自身特征及社会需要,更突出的反映了武术的本质—技击,打击对方,保护自己是散打运动的基本目的,而相对于传统的防身自卫绝技,散打作为竞技体育项目必须体现体育的本质属性,即把人体安全和健康作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现代散打运动在比赛形式合技术运用上,通过继承与发展,都体现了中国武术的性特点。
散打的距离就是实战对抗中双方的空间位臵而言的,最佳的距离
应是既有利于保护自己,又有利于攻击对方。
远距离是指,双方相距1.5米以外,远距离适于防守,对方赤手空拳无法打到我方,而且我方便于摆脱控制。
中距离是指,不用上步,直接出拳、起脚就能击中对方的距离,近距离是指比中距离更近,这种距离范围内,双方用肘、膝、头均可致伤对方的距离。
散打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净打2分钟,局间休息1分钟。
比赛是在专门设臵的“擂台”上进行的,台面四边有黄色警戒线,但没有护栏。
比赛中禁止击打部位是后脑、颈部、裆部,可使用踢法、打法、摔法三种技术。
散打得分部位为头部、躯干、下肢。
禁止使用头、肘、膝和反关节的动作进攻、迫使对方头部先着地、腿法攻击倒地方的头部、死拉硬推的方法使对方下台的方法。
散打比赛场地高60厘米、长800厘米、宽800厘米。
台面上有软垫。
台面边缘有5厘米宽的红色边线,台面四边向里90厘米处画有10厘米宽的黄色警戒线。
散打护具有拳套、护头、护齿、护胸、护裆、护腿。
比赛时穿与护具颜色相同的背心和短裤,护裆必须穿在短裤内。
比赛护具分红、黑两色。
泰拳的产生与发展
泰拳自七十年代以来已经风行世界,其独有的格斗、竞技乃至训练方式亦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世界武坛现代擂台搏击术和实用自卫
术的发展。
诸如日本踢拳道、美式踢拳、欧式自由搏击等无不是泰式风格比赛竞技的翻版。
古泰拳是在古代泰族先民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以及在与周边国家的长期争战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
形成现代泰
拳的有体系的古泰拳由何人所创,起源于何时,在泰国已无史可确证,只有多种民间传说。
其中可信度较高的一说,认为古泰拳是由一种称为“藩蓝”(又有译“奔南”)的古拳演变而来。
泰王拍纳黎萱史称“黑王子”,善于作战且精通拳法,正是他率领泰军解放被缅甸占领的暹罗,光复大城皇朝。
连年战争使泰王拍纳黎萱认识到保家卫国必须要有一支勇敢善战,武艺高强的军队,因此特将“藩蓝”纳入军队正式训练科目。
后此种军事化拳法又广泛传习于民间。
现代泰拳的形成与发展,是古泰拳同外国武技,特别是同中国武术自古交流、融合的结果。
泰民族和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据相关史料可知,今日泰族的主源是由古代云南迁到泰北边境昌盛一带的一支。
中国古史表明,从秦汉到唐朝,军中格斗技巧和民间武术已经随入滇汉族移民及军人传递到西南大陆的南昭(今中国云南景洪至昌盛区域,当时称为南昭,后称大理国,居住着今日泰族先民)。
至十九世纪,清朝与暹罗国(泰国古称)国家和民族间交往更为密切,其时侨居暹罗华人已达七千万人,不少国王身边的侍卫队和雇佣军,就有不少是华人。
而早在华裔暹罗王郑昭时期,已经建立暹华联军,由此暹罗和中国之间的拳术交流自是源远流长,有着融炉互冶的极密切关系。
换言之,古泰拳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武术的影响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这从泰国古拳遗风于今日泰国内地及中国傣族聚居地区同出一辙即可初窥之。
现代泰拳的形成与今日之高度发展,与历代泰王和执政者大力推行,并注重实战交流和赛事规范密切相关。
在泰国,不论是普通百姓,
还是位高权重的国王显贵,对于泰拳都是极其喜爱的。
数百年来,其普及之程度,发展水平之高,真正堪称“国技”。
泰拳得以在民间广泛普及,并最终发展成为职业化现代擂台搏击术,与数百年来泰国国王的重视和积极推行也是分不开的。
在他们看来,大力普及推行泰拳,既是强化军队战斗力,保卫国家安全的必然需要,亦是对人民进行服从、真诚、勇气、克制、感恩图报和正直等种种美德培育的最好方法。
数十年前,泰王蒲密蓬亲临仑披尼拳场,在致词中予泰拳以高度评价,可视为数百年来泰王与执政者对推行泰拳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他说:“泰拳师乃刚毅果战之士。
泰国拳术,利国利民,亦利于身,望我民悉力共倡,令此民族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正因为如此,泰拳术才在数百年从未间断地实战砥砺中,得以飞速发展并在擂台上变得极其强大,几无可匹敌者。
在历史上,泰国贵族阶层人物乃至皇室成员,不仅仅喜欢观看泰拳赛,许多人更亲身参与。
最著名的是公元1662年至1708年间,泰王拍佛陀昭素八世,可谓泰拳的痴诚爱好者。
一待国事空闲,即苦练泰拳,在泰拳技艺上有很深的造诣。
他曾多次精心化装,屈尊降格到民间同那些普通的泰拳师切磋较技。
要知道,在泰国,国王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泰王本人能够亲自参与其中,无疑具有带动民众群起效仿的巨大效应,而在客观上,又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了泰国拳坛的志士们为泰拳的发展不懈努力。
因此,泰王拍佛陀昭素八世被后人尊称为“虎王”,也正是那段时期,泰拳得到飞速之发展,一时达至鼎盛。
跆拳道的产生与发展
跆拳道的产生缘起于人类远古祖先的生存需要,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同自然界的野兽搏斗,这就产生了搏斗的各种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种族之间的斗争,要求人们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掌握一定的搏斗技能,这样才能保障生活的安定,这就促使了跆拳道雏形的形成。
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本能的强健体魄和自卫而产生的搏击逐渐演化为有意识的技击活动,从而产生了朝鲜民族特有的运动形式——跆拳道。
这种形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朝鲜的古代历史。
跆拳道得以继续健康发展。
当时技击方法很多,名称也较为繁杂,如唐手道、跆跟等。
为使这一朝鲜国技得以发扬光大,1961年9月,韩国成立了唐手道协会,后更名为跆拳道协会。
跆(TAE),意为蹬踢,腾跃;拳(KWON),意为用拳击打,防御;道(DO),为练习的方法,也为一种精神。
跆拳道是一种利用拳和脚的艺术方法。
它是以脚法为主的功夫,其脚法占70%。
跆拳道的套路共有24套;另外还有兵器、擒拿、摔锁、对拆自卫术及10余种基本功夫等。
跆拳道是经过东亚文化发展的一项朝鲜武术,以东方心灵为土壤,承继长久传统,以"始于礼,终于礼"的武道精神为基础。
从字面含义可以看出,跆拳道是种手脚并用的武术搏击,但在有些竞技比赛中,如奥运会,部分技术,特别是手技,出于保护运动选手、增强比赛观赏性等原因而被限制。
具体要求即手的攻击动作只可使用正击拳(直拳),切只能攻击躯干部分被护具保护的位臵。
三者区别
泰拳与跆拳道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格斗项目。
现在较流行的跆拳道为竞技跆拳道,是以腿技为主要攻击手段的项目,在竞赛中主要以得分多少作为判定胜负的标准;泰拳是以拳法、腿法、肘法和膝法均可采用的格斗术,在对抗中主要以是否击倒对手为主要判定胜负的标准。
换句话说,现在流行的跆拳道是一种体育项目,而泰拳属于武术范畴。
散打是继承和表现中国武术中传统的徒手格斗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把传统格斗术中单纯注意“招法”的观念发展成为把体能、智能与技能结合起来,以突出其综合应用能力。
比赛双方没有固定的动作顺序,而是根据对方的技击动作随机变化,抓住对方的弱点斗智、较技。
它不仅要求运动员熟练地掌握散打技术,还要有敏捷的应变能力,从而明显区别于武术套路的运动形式。
由于散打自身的特性以及社会的某种需要,散打这一运动项目突出地反映了武术的特殊本质——技击性。
为了使散打招术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技击术内容,即所谓致人于死地的绝招,散打竞赛规则严格规定了后脑、颈部、档部等为禁击部位;另外,在技法上,不管运用哪种技术流派的击打方法,均不允许使用反关节的擒拿动作,以及用肘、膝等部位的技法进攻对方。
所以,散打的实用性只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按照竞技体育项目的要求规范散打已成为当前散打技术发展的主流,为大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