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2

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2

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一、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的定义我们认为游戏治疗策略是以游戏活动的方式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然后由游戏治疗师帮助引导和解除各种困扰,使其获得发展的一种心理治疗手段。

二、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的功能游戏是儿重喜爱的活动形式,也是儿重的主导活动,它在学前特殊儿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心理治疗来说,游戏治疗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治疗方式。

第一,游戏治疗可以作为诊断学前特殊儿童问题的工具,辅助其他诊断方法,借以深入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潜在动机及原因。

第二,游戏治疗为学前特殊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谐及愉快的气氛,允许儿童自由发挥,同时治疗者还能提供积极的尊重、温暖的关怀以及同情和支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第三,游戏治疗弥补了学前特殊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活动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使治疗师和儿童本身较易接触与了解问题的焦点所在,并适时地引导他们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第四,游戏治疗能帮助学前特殊儿童通过游戏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将潜意识的过程呈现出来,并使紧张、焦虑、恐怖及不满等消极情绪体验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发泄,帮助其处理内在的情绪状态,形成健康的心理。

第五,为学前特殊儿童提供了社会性技能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打破自我封闭的硬壳,发展适当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自信心,建立起新的情感交往模式,有效地提高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兴趣和愿望。

三、学前特殊儿童游戏治疗策略(一)游戏治疗的过程游戏治疗是个连续的过程,一般包括开始阶段、治疗阶段和结束阶段。

这几个骱段部分重叠且又循序渐进,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和治疗目标。

1.第一次面谈儿童一般在首次咨询时是由父母陪同来就诊的,治疗师应先问父母一些有关问题,让父母填写一些问卷和量表,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不要让儿童产生受冷落、受指责的感觉。

然后,治疗师向儿童说明游戏的限制及保密,准备进入游戏室。

父母一般不进去,特殊情况下,如儿童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允许父母将其送人游戏室,但父母要在治疗开始前退出游戏室。

2.建立关系阶段治疗师和儿童之间建立良好关系,不仅是对儿童的问题行为作出较为合理、较为全面评估的前提,也是治疗的基础。

在这一阶段,儿童进入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会产生各种不安和紧张,而且会对新环境、新关系进行试探和摸索,并对新经验的真实性以及新关系的界限以自己的方式加以考验。

所以,治疗师应该为儿童创造一个开放、容许和接纳的气氛,用真诚去体会儿童在游戏时所流露出的真实感情,并适时加以澄清,或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尝试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

在这个阶段,应避免给儿童劝告、教导、任何批评和暗示。

这样儿童才会慢慢放下防备心理,在安全、信任、自由的环境里游戏,开放自我,显露出问题。

此时,治疗师应该及时、敏感地把握问题的所在,并针对儿童的问题提出初步的假设。

3.评估与诊断当治疗师在与儿童及其父母最初的交往中,对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了一定的假设之后,就应该对儿童做出较为合理和正确的评估和诊断。

在目前,运用游戏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评量,主要是评估儿童发展的状况,诊断儿童的特殊问题及评鉴教育或治疗方案的成效。

在评估儿童的发展状况时主要是运用表征游戏评量及跨领域游戏本位评量等。

而对儿童特殊问题的诊断主要是针对自闭症、多动症及情绪障碍儿童的较多。

当然评估的方式不一定局限于游戏的方式,各种心理测验、问卷、访谈等方式都是必要的。

4.治疗阶段当治疗师对儿童做出诊断和评估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儿童选择适当的玩具或活动,由此来激发儿童详细、真实的描述或投射问题行为或情感。

经过建立信任的关系,儿童开始表现出较多的快乐,并放弃平日的自我防御机制,暴露内心的冲突与问题,进而开始宣泄,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治疗师此时应该向儿童传达治疗师已经充分了解并理解他们的这种情绪,并用儿童化的语言描述儿童的这些情绪体验,让儿童进一步明了自己的情绪情感。

同时把儿童的这种体验纳入到他们过去的体验、现在的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体系中,给予最小限度的解释,使儿童提高自我洞察能力,促进其自我的成熟和发展。

随后,进一步地运用一连串有系统、结构化的游戏,让儿童对其所感到的冲突问题逐渐去除敏感,消除其困惑或害怕,最后,透过自主性的提升,愿意主动、积极地去面对和改善自己。

此时,儿童的挫折容忍力与延缓满足的能力得到增强,自我想象力得到增进,会以升华的方式来表达攻击等负面行为,移情作用减少,更接近真实的世界。

例①:5.结束阶段游戏治疗什么时候结束,一般当儿童较能理解自我、接纳自己,知道关心自己并正确表达感受,在行为上能自我控制、较有弹性,从表达负面情感面情感到正面情感,游戏更有方向性、创造性时,游戏治疗也即将结束。

此时,儿童会因分离焦虑而产生行为上的短暂退化,因为他们企图用这些退化行为来阻止治疗的结束。

所以,在还没进入结束期之前,治疗师就应该提前告诉儿童,游戏治疗是会结束的,大概什么时候要结束治疗,并且有计划地逐渐减少治疗的频率。

例①:(二)绘画游戏(1.绘画疗法的意义多数幼儿都非常喜欢绘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绘画过程对幼儿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绘画的过程是幼儿讲述过去的经历、传递比喻以及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过程。

第二,画画本身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满足感,它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每个人都会有成功机会。

第三,绘画还有宣泄情感的作用,在绘画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发泄不满、压抑和烦闷等消极情绪,也可以尽情抒发思念、兴奋和快乐。

第四,绘画疗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处理与情绪相关的问题上有先天的优势;其次,提供了一个不受污染的表达途径;再者,可以是心理治疗常态化,既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开展;此外,绘画治疗的适应性广泛,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的患者,可以在不同地点的实施。

)讲2.绘画疗法中注意的问题对于治疗者而言幼儿的画是通往其心理迷城的一扇窗户,治疗者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其绘画的内容来准确认识和理解幼儿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看法,以保证为幼儿选择适宜的干预措施。

这里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不仅要看还要问在绘画治疗的过程中治疗者不能仅仅通过看幼儿的绘画来推测幼儿的心理状态,还要问一些有关幼儿图画的简单问题,进一步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这样简单综合的沟通可以使幼儿讲出许多超出绘画作品本身的内容,才能做出专业的判断与解释。

((2)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看画还要问话,收集更多的背景资料)(2)有效提问与幼儿讨论其绘画时,一般不要直接问“为什么”画这些,因为大多数幼儿很难解释自己为什么画某个形象,幼儿通常会说“不知道”或者保持沉默。

所以要有效提问。

例子①:爱与接纳:精神分裂症少女的绘画游戏治疗例子②:“魔鬼”的牺牲品——行为障碍儿童的绘画治疗(三)沙盘游戏1.沙盘疗效的实证研究(1)情绪障碍研究王萍和黄钢等研究者(2008)采用个案研究的ABAB实验设计方法对一名12岁女性聋童的社交焦虑障碍实施沙盘治疗[26]。

先后进行了两期沙盘干预,干预1期为每次50分钟、每周2次、为期40天的沙盘治疗,干预2期为每次50分钟、每周2次、为期16天的沙盘治疗。

结果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被试社会交往行为次数明显增加,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且交往质量有所提高,社交焦虑症状得以缓解。

同时,王萍和黄钢等研究者(2009)考察沙盘疗法对社交焦虑障碍聋童生活质量的影响状况发现[27],通过沙盘治疗,不仅聋童的社交焦虑得到了缓解,而且其低于同龄儿童的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升,表明沙盘疗法是改善聋童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方法。

将20名焦虑性情绪障碍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10名和对照组10名,前者接受每次50分钟,每周一次共8次的沙盘治疗,后者不接受沙盘治疗,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沙盘疗法明显地缓解了焦虑性情绪障碍儿童的焦虑情绪,具有较好的疗效[28]。

游春茹(2005)对一名退缩与人际孤立女童实施20次每次约40至60分钟的沙盘游戏治疗,旨在探讨被试接受治疗过程中,自我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转变状况及其人际关系发展效果[29]。

结果显示,被试由与家人缺乏互动、退缩孤立转变为主动关爱家人、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人际孤立现象得到了改善。

(2)语言障碍研究樱井素子(1999)对一名诊断为自闭症重度语言障碍的8岁男孩Sam实施沙盘疗法个案研究[30]。

治疗之前,该男童的语言行为反应特征表现为:说话时主语时而是/He0,时而是/You0,无法判断到底在说谁;经常一个人说、唱、笑,且声音尖利;在学校里很少和同学交流,不同大家一起活动。

经过持续5年共36次沙盘治疗, Sam使用110/I0为主语的句子开始增多,唱歌变得富有情感,游戏中语言表现丰富,语句的杂乱现象消失,日常生活中已经能够进入朋友圈,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周惠君和王万清(2007)、徐洁和张日昇(2008)分别对选择性缄默症男童和女童实施了沙盘疗法的个案研究[16-17]。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是一种始于5岁之前,待儿童入学后方可发现的心理成因类语言交流障碍[31],又称作自愿性失语症(Aphasia Voluntaria),指个体有能力说话,却在某种场合不愿说话的现象[16]。

其外在表现形式为语言交流障碍,内在实质为个体的焦虑性人格特质;在儿童群体中的出现比率女孩多于男孩[32]。

在研究中,周惠君和王万清对缄默症男童采用每次40分钟共20次、持续4个月的沙盘治疗方案,徐洁和张日昇对缄默症女童实施了历时6个月共22次的沙盘治疗干预。

研究发现,个案在学校或陌生情境中,发起谈话的次数和主动使用语言沟通的行为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促进了个案在学校或陌生环境中的交往适应能力,使其分别长达4年和7年的选择性缄默症得到改善。

表明沙盘疗法对选择性缄默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3)创伤后应激反应援助研究创伤后应激反应是个体在经历或目睹创伤事件后所产生的诸如焦虑、悲伤、失落、内疚、羞愧、易怒、愤怒、疲惫、健忘、精力难以集中、不安全感等心理应激反应,有些严重个体甚至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并伴有焦虑、抑郁等其他症状[33]。

虐待、灾难性事件、人为创伤等创伤事件在生活中时有发生,促使尚处于发展阶段且创伤应对策略极为有限、创伤应对能力极其脆弱的儿童成为遭受重创的群体之一[34]。

a.受虐待儿童心理援助Grubbs (1995)采用每次50分钟共计12次的干预疗程考察沙盘疗法对两名遭受性虐待男童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沙盘治疗过程中父母的支持有助于受虐儿童的治愈,能够促进其深层创伤的释放,反映出遭受性虐待儿童治愈效果的持续与其外部环境支持的强烈依存关系[35]。

孙菲菲、张日昇和徐洁(2008)的咨询对象是一名13岁家暴受虐男童,接受咨询前,其抑郁、焦虑情绪高且不稳定,易激惹,自我意识较差,同伴、亲子关系不佳,学业成绩不良;经过每周2次、历时5个月共25次的沙盘治疗,上述状况均有所改善,表明沙盘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来访者的各种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