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说明

《烛之武退秦师》微课说明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确《烛之武退秦师》中层层深入的说服艺术,并将站在别人角度思考的思维方式运用于自己的生活。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深入明确烛之武每一句话后的真实目的与隐藏智慧。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文中的四场说服
分别是佚之狐对郑伯,郑伯对烛之武,烛之武对秦伯,晋文公对子犯。

本节微课的重点在最为精彩的一场说服:烛之武对秦伯。

(二)明确对象选择的原因
为什么选择秦伯而非晋文公:
(1)(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郑得罪的是晋国,而秦国只是晋国的小伙伴,无直接矛盾。

(2)(晋对秦)朝济而夕设版焉。

晋国对秦国曾有不义之举,两者本就有矛盾。

(3)(秦)越国以鄙远。

地理位置比晋要弱很多,所以在这场对决中只是一个跟班角色。

(三)明确这场说服的五个层次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敢以烦执事。

(2)越国以鄙远,……邻之厚,君之薄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

(5)夫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

(四)层层深入的说服艺术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秦伯对烛之武必有戒备,而烛之武坦诚认清形势,识时务者为俊杰,并非来求情,打消了秦伯的疑虑。

而后笔锋一转,突出秦国的利益,站在了秦国的立场上。

因此此句为“以退为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进一步谈有何不利:经过别的国家来管辖一块土地,不方便,请看秦、晋、郑在当时的分布图。

若郑亡,最可能的后果是郑被晋独吞。

因此此句为“阐明危害”,动摇了联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现在本可乘胜追击,可秦晋两国关系密切,曾结为秦晋之好,若继续谈坏处,有挑拨离
间之嫌,因而宕开一笔,谈保全郑国对秦国的好处:既不用担心治理,又能给秦国提供路途上需要的东西。

这就是烛之武的高明之处:“许之以利”,巩固了两国友谊。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摆事实,说明了秦国曾经的不义与贪婪。

因此这里是“以史为鉴”。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把秦晋之好的假面撕碎给秦伯看:秦晋争霸才是内核。

将亡郑上升到了阙秦利晋的高度:亡郑事小,可郑的存亡与秦的霸业息息相关。

因此这里是“劝秦谨慎”,紧紧抓住了秦伯的心,打动了秦伯,因此非但退兵,还派人守卫。

由此可见,唇齿之间,秦伯从准备攻打到认为亡郑是“无利,有小害”的事,再到看到舍郑“无害,有小利”,最后发掘亡郑“将有大害”,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五)退兵艺术评价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晓之以弊,动摇秦军;诱之以利,巧施离间。

总而言之,就是站在对方立场考虑,善于分析和运用矛盾。

这也是我们可以运用在生活之中的方式。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