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大学生追星现象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追星现象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追星现象调查报告—以浙师大华晨宇粉丝为例一、调查时间2014年11月5日—2015年11月22日二、调查方式(一)在网上和图书馆寻找参考文献。

(二)在校园内发放问卷以及在网上发放问卷,进行访谈。

三、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追星现象的原因,现状,分析如何引导理智追星。

四、调查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追星”现象逐渐在我国产生。

当“追星”现象用“族”这个词来表示的时候,这种现象的规模及其影响力也在不断凸显出来。

偶像作为一种认知和情感的符号,在大学生中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大众媒介上群星闪耀,“追星”热一浪高过一浪,致使某些偏激化事件及其更直观的消极后果常常出现,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和人们的极大忧虑。

如今,要求对“追星”现象给予重视并提供正确引导是社会的一致呼声。

然而,首先对“追星”现象做出科学的认识,是进行一切建设性导向工作的前提。

五、主要内容(一)大学生追星现象现状1.追星现象普遍在面向华晨宇粉丝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年龄阶段在18—25岁的人数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66.41%(见图1),而大学生也正好处于这一年龄阶段。

果不其然,在对这一群体深入了解时,我们发现经该粉丝后援会发布的面向粉丝的样本为14025人的问卷调查统计得,粉丝群体中的大学生占40.5%(见图2)。

在面向浙师大学生的调查问卷中,54.6%的同学有偶像,84.05%的同学身边有追星族,说明大学生追星现象并不是偶然发生,而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图1图22.偶像以歌坛影坛明星为主在对浙师大追星族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在偶像的职业选择上,74.16%的同学选择歌坛影坛(见图3),这说明大学生更容易受娱乐圈的明星的吸引,而这些明星的外貌,性格品质,能力素质也更容易成为吸引大学生成为粉丝的闪光点。

13.48%74.16%3.37%8.99%图33.追星行为理智作为大学生,我们正在受高等教育,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自控能力。

虽然62.92%的同学会为了偶像花费金钱,时间,花费精力,但是75.28%的同学每天能将做与偶像有关的事情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以下,88.76%的同学每年花在追星上的钱不到500元。

因此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是在自己承受范围之内追星,能保持理智,只在闲暇时间关注偶像以放松身心。

4.娱乐信息获取渠道较单一受学校条件限制,能通过电视获得娱乐信息的同学较少,更多的同学是通过手机或电脑上网获取娱乐信息。

这说明,浙师大的追星族要获取偶像的信息大部分情况也是使用互联网89.57%2.45%1.23%6.13%0.61%图45.对追星族较为包容从对浙江追星族的访谈可以看出,几乎所有追星族都认为外界对这个群体是有偏见的。

但是在对浙师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8.35%的同学可以理解追星族的行为,只要追星是理智的就可以理解,也有19.02%的同学同意追星族可以从追星活动中收获正能量(见图5)。

19.02%11.66%60.74%8.59%图5(二)大学生追星现象产生原因1.“追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每个人在小的时候崇拜父亲,到了少年的时候就会崇拜英雄,这是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的过程。

现在的大学生之所以追星就是他们想在生活中找一个可以效仿的活生生的人物,以满足他们心理发展需要[1]。

这一点从我们对于追星族的调查中即可知道,有70.23%的追星族认为追星最大的好处是从偶像身上获得正能量,激励自身发展(见图3)。

“追星”也是学生精神活动上本能的寄托和依恋。

根据心理学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2],人有两类最基本的本能: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就是性的本能。

从12岁开始,儿童就进入“生殖器”阶段,性冲动开始活跃起来。

但是社会并不允许这种性欲的即刻满足,因此青少年必须压抑其本能。

而这种压抑的冲动能量不会消失,而是转移到其他方面,追星便是一个方面。

偶像明星在一定程度上被当作他们依恋的对象。

于是“明星”随着当今社会的需要而应运而生,走进当代青少年的生活中。

越来越多新的明星不断的在社会中涌现出来,给二十一世纪带来了更强烈的影响力,更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

图62.感情需要使“追星”成为一种必然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而情感贫瘠的环境里,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的方针的颁布,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不再和以前老一辈的人一样有许多兄弟姐妹。

而且现在的父母为了工作对子女的关爱越来越少,长期下来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就越来越少。

这样给他们内心造成一定的阴影,所以每当他们听见歌手唱的伤感的歌时,有种像在唱自己,觉得歌词里的一词一句就是自己的写真。

从而,使他们因为某首歌某种情绪而崇拜上某位歌手。

因此有时候追星也是一种孤独感的排遣,23.66%的追星族觉得追星可以充实他们的生活(见图6)。

在对追星族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有时候不仅是偶像会吸引粉丝,偶像的粉丝质量也会影响粉丝数量。

很多人谈到追星对生活的影响时都会说起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粉丝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在提自己感动的事的时候也会说起其他粉丝的关心亲切带给自己的感动。

这也说明,追星族都很重视这种情感方面的联络。

[5]3.追求时髦,寻求刺激,使“追星”成为一种风气大学生对追赶潮流的向往,其实许多都没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只是一味的从众。

21世纪流行什么,他们就追什么;哪位歌星最红,他们就追谁。

他们喜欢在一起聊自己的歌星,搜集他们的资料,谁了解多谁就有本事,不知道就会觉得很没面子,很多人在超女过后都学着参赛者的发型、言语和穿着。

他们认为这样很浪漫,最终自己就好像成了自己的崇拜的偶像了。

5.62%4.49%17.98%66.29%5.62%(三)规范大学生追星活动1.理智追星的必要性在我们的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人,无论是否追星,他们都认为应该规范追星,引导理智追星。

虽然大部分人都能分清现实,只将追星作为一种生活的调味品,但也做出过自认为比较疯狂的追星行为,对自己原本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在对追星族的访谈中,很多追星族认为外界偏见的原因是因为的确存在个别追星族偏执,分不清想象和真实,太过执着于偶像,最终可能不仅阻碍偶像的正常生活,还害了自己。

不理智的追星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盲目崇拜,丢失自我,陷入不合理的想象,丢失了自身原本很宝贵的个性与品质[1]。

理智追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有利于通过偶像的榜样行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自我完善和发展。

2.规范追星的措施(1)大学生自身方面大学生自身必须提高对理智追星的认识,应该要清醒地分析追星带来的好处与坏处,比如有得到前进动力的正能量或者娱乐休闲的好处同时也可能要付出金钱与精力。

追星要适度,不仅是时间金钱不能超出自己承受范围,心理也应适度,要明白偶像与自己的现实之间的距离。

作为偶像可能由于职业需要必须出现在聚光灯下,做一名理智的粉丝应该尊重偶像舞台下的私生活,不去打扰。

大学生在选择偶像方面应尽量选择积极能带给自己正能量的,不应盲目从众或者只是为了显示自己口味独特,与众不同。

这样的追星不能给自己带来正面影响,反而可能因为盲目或者一味耍酷而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影响学习生活,更甚影响心灵健康。

(2)家庭方面追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满足情感需求,寻找精神寄托。

这里的情感也有一部分是亲情、友情、爱情的转移,比如有些粉丝会称呼偶像为哥哥,儿子等等。

因此,家人在对追星族的态度上不应强硬反对,而是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怀。

父母可以多与自己的孩子对话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了解他们追星的原因。

深入他们的想法,他们喜欢哪个明星,这个明星有哪些是他所欣赏的等等。

孩子们经常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有代沟,在“追星”这件事上便是一处体现。

家长们平常多去关注自己孩子喜欢的明星的一些信息,在交流对话时不至于没有共同话题,更多了一份对孩子的了解。

追星族也应多与家人交流,不应只顾追星而忽视对身边人的关注,使自己和身边的人情感淡漠。

(3)学校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榜样教育引导学生理智追星,树立具有真实性的榜样,更让人易于接受。

学校在树立榜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榜样的树立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特点[1]。

设立的榜样可以是学生的同龄人,他们年龄相近,处于相似的生活环境,与学生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无太大差异,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更具备感召力和亲和力,比如三好学生,优秀团干,优秀干事等。

其次,榜样的树立应体现多元化和层次化的要求。

除了学生的同龄人,社团或部门可以多多开展形式丰富的比赛,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关注政坛体坛,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同样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文学家、人民群众中的平凡英雄。

再者,老师一般在学生心中具有权威性和感召力。

其言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如何做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老师自身先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

老师应该做到思维、观念、心态的开放[2]。

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变化。

尊重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选择,与其对话时不应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平等的状态。

只有学生感到被理解时,才能与教师建立起情感和信息的通道。

另外,在榜样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以往的榜样形象总是以正面和完美的人格特征出现。

在进行教育时,应该教会学生以辩证、多角度地认识榜样,促使其对其优秀的方面自觉认同,对其消极方面予以摒弃,从根本上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辩证思维[4],进而也能认识到自己崇拜的明星身上的不足。

此外,学校可以号召多多开展针对“追星”的主题班会、辩论赛等活动。

让学生去搜寻资料,在这过程中使他们深入了解自己喜欢的明星以及追星这种行为的利弊等。

(4)大众传媒方面大众传媒是影响学生追星的重要客观因素,负有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社会责任。

学生掌握的“明星八卦”基本上来自于传媒,因此传媒的价值取向、报道事件的真实性等等,多多少少会影响学生对明星、对这件事的看法。

故传媒在报道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要实事求是,但也不是全权报道、紧追不舍,做到尊重明星的隐私、人权。

可以报道明星背后感人、励志的故事,但也不是刻意隐瞒其存在的恶劣行为,包括吸毒等。

传媒自身要负起引导理智追星的社会责任。

(5)其他方面明星在作为榜样影响粉丝的同时,也要适时引导粉丝包括大学生理智追星。

粉丝团体的建设和管理制度亟需完善。

目前中国的粉丝团体管理方面仍然较为薄弱,需要建立相关制度,监管粉丝团体的组织、经济等行为[3]。

参考文献:[1] 郑凯.当前中学生追星现象及其引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5.[2] 姚慧珍.中学生粉丝追星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4.[3] 马赫.透视追星文化现象后的现代偶像崇拜问题[D].吉林大学,2010.4.[4] 于海燕.从青少年追星谈榜样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5.[5] 劳伦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