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文言文步步高答案

高中文言文步步高答案

F o r p e r s o n a l u s e o n l y i n s t u d y a n d r e s a r c h;n o t f r c o m me r c i a l u s e15.蔡邕听琴1.(1)朝向,对着 (2)刚才 (3)刚才 (4)朝北的窗(这里是作动词,开窗) (5)奔向,趋向 (6)接近,临近 (7)方向 (8)如果。

(说明:上述意义中,“朝北的窗”是本义。

从文字体形看,“向”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从文献资料看,《说文》:“向,北出牖也。

”《诗经·豳风·七月》“穹室熏鼠,塞向瑾户。

”字形与文献相参证,可以判断“北窗”是“向”的本义。

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引申出“朝向”、“对着”、“方向”、“趋向”、“临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2.(1)等到 (2)偷偷地 (3)急忙 (4)退。

3.(1)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2)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4.依声知良木,裁为焦尾琴;依声辨杀机,正中弹者意。

16.优孟马谏1.(1)文:本义是花纹,引申为华美,用的是引申义。

华:本义是光彩,引申有显赫、华美、豪华等意义,句中义是豪华,用的是引申义。

(2)求:本义是皮衣,假借为寻找,寻求,用的是假借义。

薄:本义是草丛,引申有迫近、微薄、减轻等意义,句中义是微薄,用的是引申义。

(3)闻:本义是听见,引申有知道、见闻等义。

句中义是传播,用的是引申义2.(1)为……治丧;(2)同“诤”,劝谏;(3)竟然;(4)交付3.(1)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

(2)各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

4.优孟善讽谏,先假意劝说应以人君之礼厚葬马,然后使楚王自省“贱人而贵马”行为的荒谬。

17.楚庄王绝缨1.(1)本义,酒喝得很畅快叫“酣”;引申义是尽兴,如酣睡。

(2)引申义,拉扯。

(3)本义,牵扯,拉。

(4)本义,丝断,冠缨也是丝状物。

2.C(都是有指代义的助词,但C项指代是“绝缨”的行为,余项都是指代人)3.(1)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妇人的贞节而使臣子受辱呢?(2)(你)五次交战五次奋勇上前,最先击退敌人,又最终取得胜利。

(3)(我)又不曾特别地优待过你,你为什么这样毫不犹豫地为我出生人死呢?4.B5.(1)楚庄王认为“绝缨者”之失,是由于自己赐酒使醉;(2)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3)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4)也是楚庄王爱惜人才的表现。

·18.弈喻1.数:(1)屡次;引申义;(2)几,若干;引申义;(3)计算;引申义。

本义是数目。

//易:(1)(3)都是“交换”;本义;(2)轻视;引申义。

//定:(1)定准,标准;引申义;(2)判定;引申义。

本义是安定。

//已:(1)止,停止;本义;(2)已,同“矣”;通假字。

2.(1)及,赶上;(2)终,结束;(3)求学的人;(4)相处;(5)本来;(6)考虑;(7)隐瞒;(8)竟,简直。

3.(1)助词,相当于“的”;(2)代词,指代“一着之失”;(3)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

4.(1)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

(2)我检查我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3)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都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

5.在输棋后,才领悟到自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优劣。

(只要意思对即可)6.即使是孔子圣人,也难定是非之真,何况普通人。

7.本体是“读古人书“与今人居”,喻体是“观弈”;相似点是:看人过失,认为自己高明。

8.B[没有正反对比]19.燕王学道1.(1)(2)(3)都作“惩罚,责罚”解。

[“谴责”太轻,与文意不合;作“杀戮”,孤立地看,似通,但“诛学者之晚”的“诛”绝非杀戮之意,句意是指那个被燕王派去学“不死之道”的人没有及时赶上学习,因此燕王要惩罚他。

据此推断,三个“诛”都作“惩罚,责罚”解]2.(1)方法;(2)来得及;(3)对的、正确的;(4)考察;(5)迫切;(6)莫过于3.B[助词,相当于“的”/代词/助词,用于主谓之间)4.(那个门客)不能使自己免于死亡,哪里能够使燕王长生呢?20.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1.②这个“见”字是一般动词,会见(或看见)的意思。

①③④⑤三个“见”字都是“使……谒见”的意思,也即“引见,推荐”的意思,读音也变为xiàn。

其中④⑤两句因有省略,不容易看出来,但可根据上文意思推断出来,④全句应是“君已见孔子(于君)”,⑤全句应是“太宰因弗复见[之于君)也”。

2.(1)子圉害怕孔子受到国君的器重。

(2)您向国君引见孔子后,国君也将会看你如同蚤虱那么渺小了。

3.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即嫉贤妒能,不顾公义。

给我们的启迪是:为国家选材是不能有半点私心杂念的。

4.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到自己在第三者眼中和孔子竟会差这么多。

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让孔子威胁到自己的声名和地位,所以才会这么做。

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之后坚定了不引见孔子的决心。

21.鬼怕恶人1.(1)通“途”;(2)庄严;(3)回头看;(4)踩(后面跟宾语“之”,可推断“履”作动词);(5)竟然;(6)责罚。

2.A[都表转折,但,却。

B连词,表目的/介词,用(脚);C介词,被/动词,作为;D介词,表对象,对或给/介词,表处所,在) 3.(1)既然这样,那么灾祸应该施加给后面过来的人。

(2)侮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3)前面的那个人已经不信(鬼神)了,(我)又怎么能降祸给他呢1 4.鬼害怕不信鬼神的人,不怕信鬼神的人。

或答:讽刺在这个世上的恶人,如官吏,以及恶霸、流氓,他们鱼肉人民,欺侮百姓,但又往往是欺软怕硬的。

谁对他们顺从乃至屈膝,他们便得寸进尺,谁向他们反抗、蔑视,他们反倒会稍有收敛。

22晏子忠上而惠下1.(1)能耐[“何能”是名词性结构) (2)能够C用在动词前) (3)(4)使……震动(都是使动用法)(;)(6)震动(一般动词用法) 2.(1)本来 (2)恐怕,大概。

表推测的语气副词 (3)受迷惑C句意含被动: (4)仁爱 3.如果你去说明此事,君臣都会得到解脱。

对国君忠诚,难道就一定要伤害别人吗?4.夸耀自己的能力,好使国君欣赏。

5.做人既要真诚不欺,又要注意用适当的方法教育犯错者。

23.神宗驳诬1.(1)囚禁,拘押;(2)惩处;(3)列举、检举;(4)解脱,开脱;(5)减轻;(6)告诉 2.(1)苏轼(2)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 (3)苏轼 3.(1)苏轼不把皇上视为知己,却要寻求地下的蛰龙作为知己,这不是不臣服之心又是什么呢?(2)他只是自己歌咏桧树,和我皇上有什么相干呢? 4.文字狱C F 5.激烈直率的语言抨击、痛斥[由文章来看,作者是否定和鄙夷“时相”的卑劣行为的。

所以“丑言”不是“坏话”,而是“激烈直率的语言”。

“诋”不是“诋毁”,而是“抨击、痛斥”的意思) 6.同情苏轼受到的冤屈;痛斥小人制造“文字狱”的丑恶行径。

24.田单将攻狄1.(1)攻破,攻下;(2)外城;(3)收复;(4)告辞;(5)攻下;<6)通“唱”;(?)这样;(8)记住。

2,A[此项不是表原因的用法) 3.田单 4.(1)将军您有誓死的决心,士卒也没有生还的念头。

(2)第二天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

5.破燕复齐的临战心态: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攻狄不克的临战心态:有生之乐,无死之心。

6·攻狄之前:拜见鲁仲连,征询看法,对他的话不以为然,不辞而别;/攻狄不克之后:虚心求教,接受批评,心悦诚服。

7.D(攻城关键在将帅和士兵能上下一心,有高昂的土气和必胜的决心。

A项偏重将帅“丧失斗志”,B项忽略将土因素,C项说“只有土卒奋臂欲战”文中缺乏依据。

故选囚25。

澄子亡缁衣1.(1)其:第三人称代词,她的,代妇人;(2)尊称,您,代称澄子;(3)指示代词,这个,代“缁衣”;(4)己称代词,自己;(5)尊称,您,代妇人;(6)第一人称代词,我。

2.(1)丢失。

(2)同“途”,道路。

<3)作动词,穿。

(4)放开。

(5)给。

(6)抵,偿。

3.(1)你虽然丢了一件黑衣服,但我身上穿的这件黑衣确实是我自己缝制的啊。

(2)用单层黑衣抵换双层夹衣,您难道不是占了我的便宜吗? 4.寓言中的澄子是一个强横的不讲道理的人。

他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肆无忌惮地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且公然宣称自己损人利己的行为使被掠夺者得到了利益。

这是典型的强盗逻辑。

26,孟子见梁襄王1.(1)第三人称代词,代梁襄王;(2)疑问代词,同“何”;(3)第一人称代词,代孟子;(4)疑问代词,谁;(5)无主代词,没有谁;(6)指示代词,那;(7)指示代词,这样,指代禾苗蓬勃地生长;(8)指示代词,这样,指代“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9)疑问代词,古今义相同。

2.(1)“卒”通“猝”,突然;(2)“由”通“犹”,如同。

3.(1)告诉;(2)靠近;(3)跟从,归/顷;(4)如果;(5)统治人民的人;(6)如果,果真。

4.D[①代词,它,代天下;②和④都是代词,他,代国君;③助词,连接主谓之间) 5.(1)“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他说:“天下安定于统一。

”[后半句也可译成“天下统一了才能安定”)<2)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人,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6·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君泽/民心。

27.楚人养狙L(1)第三人称代词,代养狙者;(2)有人,不定指代词;(3)第三人称代词,它们;(4)作第三人称代词用,他;(5)有人,无主代词;<6)第三人称代词,代狙公。

2.(1)到,前往;<2)栽种;(3)同“欤”,语气词;(4)靠,倚靠;(5)一起;(6)终于;(7)觉醒;(8)开导。

3.(1)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倚靠他而被他役使呢?(2)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大概就像狙公一样吧?4.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是迟早要遭到反抗而灭亡的。

28.杜蒉扬觯1.<1)疑问代词,哪里;(2)指示代词,这杯酒;(3)第一人称代词,我;(4)第二人称代词,你;<5)疑问代词,为什么;(6)活用于第一人称,我[这句的“饮”,仍是使动,即“罚我喝酒”的意思) 2.(1)作陪;(2)登;(3)走下殿阶;(4)比;(5)告诉;(6)同“忘”,忘记[疾:犹言忌讳之事);(7)参加C知防:主管防止违礼的事。

知:主管);<8)高举(觯:饮酒器皿) 3.A[名词作动词,敲击。

余项均为使动用法:使……进来;使……饮酒) 4.(1)刚才(我)心想你可能要开导我,所以不跟你说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