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指喻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tian2,丰满的样子)然,其色渥然(红润的样子),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
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于此),隆起而粟(像米粒一样突出,名词作动词)。
君疑之,以(之)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担忧)。
既(已经)三日,聚(聚集)而(承接)如钱。
忧之滋(更加)甚(厉害),又以(之)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之大盈(满)握(四寸),近拇之(的)指皆为(因为)之(它)痛,若剟刺状,肢体心膂,无不病(患上病痛,名词做动词)者。
惧而谋(谋划)诸(之于)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定语后置),虽病在指,其实(这实际上)一身病也,不速治,且(将)能(可能)伤生。
然始发(发作)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十天)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chou1,病愈)。
终日可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甚至)将延(蔓延)乎(到)肝膈,否(不然)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有用来.....的方法)御(治疗)其内,其势(病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治好)也。
”君从(听从)其言,日(每天)服汤剂,而傅(涂抹)以善药(介后句),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才)复(恢复)。
余因是(这)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极其)微(细微的地方),而终为(成为)大患;始以为(认为)不足治,而终至于(到了.....的地步)不可为。
当其易(容易)也,惜(吝惜)旦夕之力,忽(轻视)之而不顾(顾及理会);及其既成(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克服)之,如此指者多矣。
67.猫说余家苦(于)鼠暴,乞诸(之于)人,得一猫,形魁(魁梧的样子)然大,爪牙铦(xian1)且(而且)利。
余私计(认为)鼠暴当不复(再)虑(担心)矣。
以(因为)其未驯(被驯服,被动)也,絷维以伺,候其驯焉。
群鼠闻其声,相与(一起)窥其形,类有能者,恐其噬己也,屏(躲避)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既而以其驯也,遂解其絷(zhi2,栓绳子)维。
适(正好)睹出殻鸡雏,鸣啾啾焉(词尾),遽(立即)起而(承接)捕之。
比(等到)家人逐得,已下咽矣。
家人欲执(抓)而击之,余曰:“勿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缺点),噬雏,是(这是)其病也,独(难道)无捕鼠之能乎?”遂释(放开)之矣。
已(不久)则伈伈泯泯(安于常态),饥哺饱嬉,一(全)无所为。
群鼠复潜(偷偷)视,以为彼将匿形致(招引)己也,犹(仍旧)屏伏不敢出。
既而(不久)鼠窥之益熟(熟悉),觉其无他异,遂历(逐一)穴相(互相)告曰:“彼无为也。
”遂偕(与......一起)其类(它的同类)复出,为暴(损害)如故。
余方怪(感到....奇怪)其然,复(又)有鸡雏过堂下者(定后),又亟(急忙)往捕之。
而走追,则啮(咬)者过半矣。
余之家人执之至(到)前,数(指责)之曰:“天之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病(缺点),舍(撇开)其病,犹可用其能也。
今汝(你)无捕鼠之能,而(却)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的)弃材也哉!”遂笞(鞭打)而放(放逐)之。
68.吴山图记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诸(众)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旧)宫在焉(那里),尚(还)有西子之遗迹。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优美)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沉入)其间,则(是)海内之奇观(景象)矣!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治理)吴县,未及三年,以(因为)高第(官吏考试列入优等)召入,为(担任)给事中。
君之(取独)为县,(对百姓)有惠爱,百姓扳留(挽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因此)好事者(喜好画画的人)绘《吴山图》以为(把……作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确实)重矣。
令(假设语气词)诚(果真)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受到)其泽而有荣(感到荣耀)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灾祸)而有辱(感到辱没)也。
君于(对于)吴之山川,盖(大概)增重(光彩)矣,异时(他日)吾民将择胜(美景)于岩峦之间(介词结构后置),尸祝(指主持祭祀者,此为受人尊敬者)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本来)宜(应该,情理之中)。
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拳拳”,诚恳深切的意思)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廷”),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叹息”,感慨),因(于是)命余记之。
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怎么)而使(让)吾民能忘之(人称代词,他)也!69.叶子萧诗序人有学为(说)鸟言者,其音则(是)鸟也,而性则人也;鸟有学为人言者,其音则人也,而性则鸟也。
此可以定(判定)人与鸟之衡(标准,不同特征)哉?今之为诗者,何以异于是(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不出于己之所自得,而徒(只是)窃于(从)人之所尝言,曰某篇是某体,某篇则否(不是);某句似某人,某句则否。
此虽(即使)极(很)工(精巧)逼(十分)肖(相似),而(但)已不免于鸟之为人言矣。
若(至于)吾友子肃之诗,则不然。
其情坦以(并且)直,故语无晦(隐晦);其情散以博(开阔),故语无拘;其情多喜而少忧,故语虽苦而能遣(排遣);其情好高(追求高尚)而耻(以……为耻)下,故语虽俭(简明)而实丰。
盖(大概)所谓出于己之所自得,而不窃于人之所尝言者也。
就(依据)其所自得,以(来)论(谈论)其所自鸣(发表),规(提醒)其微疵(细小缺点),而约(简约)于至(极)纯,此则渭之所献于子肃者也。
若(假如)曰某篇不似某体,某句不似某人,是(这)乌(怎么)知(理解)子肃者哉!70.养兰说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
养之之法,喜润而(但)忌湿,喜燥而(但)畏日,喜风而(但)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姿态)难奉。
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我)以为(认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休园中有兰二盆(定后句),溉之如(按照)法,然叶日(名状,一天天)短,色日萃(“悴”,憔悴),无何(不久)其一槁矣。
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
予就(前去)问故,且告(之)以闻(动名,听到的传闻)(省略句、状后句)。
客叹曰:“误哉,子之术也(主谓倒置句)!夫以(因为)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使动,使……愉悦)人者,百卉也。
其所谓甘与芳,子识(懂得)之乎?臭腐之极(到极点),复为(变成)神奇,物皆然矣。
昔人有捕得龟者(定后句),曰龟之灵,不食也。
箧(名状,用箱子)藏之,旬(十天)而启(打开)之,龟已饥死。
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无知)也。
子固(顽固)而溺(于)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予既归,不怿(高兴),犹谓(认为)闻之不妄,术之不谬。
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原有的特性),密化(悄悄变化)而不可知者。
《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变成)茅。
”夫其脆弱骄蹇,炫芳以(用来)自贵(以……为贵),余固(本来)以忧其难养,而(却)不虞(料到)其易变也。
嗟乎!于是使童子剔槁沃(浇灌)枯,运粪而渍(滋润)之,遂盛。
万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71.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猛烈)。
冻风时作,作则飞(使……飞扬)沙走(使……滚动)砾。
局促(于)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就)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与……一同)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在两旁)提,土膏(肥沃的土地)微润,一望空阔,若脱(于)笼之鹄。
于是(在这时),冰皮始解,波色乍(刚刚)明(形动,发出亮光),鳞(名形,鱼鳞似的)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定后句),而冷光之(取独)乍出于(从)匣也(状后句)。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美好)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取独)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左右)。
游人虽未盛,泉(名动,汲泉)而茗(名动,泡茶)者,罍(名动,干杯)而歌(名动,唱歌)者,红装(名动,穿着艳装)而蹇(名动,骑驴)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沾湿)背。
凡曝(于)沙之鸟,呷(吸)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前句)。
夫能不以游堕(通“隳”,毁坏)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只有)此(这种)官(闲官)也。
而此地适(刚好)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记”,记录的文章)?己亥之二月也。
72.游盘山记盘山外骨(岩石)而中肤(泥土)。
外骨,故峭石危(高耸)立,望之若剑朝罴虎之林。
中肤,故果木繁,而松之抉石罅出者(定后句),欹钦虬曲,与石争怒,其干压霜雪不得伸,故旁(名状,向旁边)行侧(向侧面)偃(倒下),每(往往)十余丈。
其面削(表面陡峭),不受(容纳)足;其背坦,故游者可迂(曲折绕道)而达。
其石皆锐下而丰上,故多飞动。
其叠而上者,渐高则渐出(延伸)。
高者屡数十寻,则其出必半仄(斜)焉若半圮(坍塌)之桥,故登者栗(战栗)。
其下皆奔泉,夭矫曲折,触巨细石皆斗,故鸣声彻(整个)昼夜不休。
其山高古幽奇,无所不极(具备)。
述其最者:初入得盘泉,次日悬空石,最高日盘顶也。
泉莽莽(旷远的样子)行,至是(到这里)落为小潭,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纤(小)鱼数头,尾鬣可数,落花漾(漂浮)而过,影彻底,忽与之(水波)乱。
游者乐,释衣,稍以足沁炉,忽大呼曰:“奇快”,则皆跃入,没胸,稍溯而上,逾三四石,水益哗,语不得达。
间(偶尔)或(有人)取梨李掷以观,旋折奔舞而已。
悬空石数(几座)峰,一壁青削到地,石粘空而立,如有神气性情者。
亭负(背靠)壁临(面对)绝涧,涧声上、彻,与松韵答。
其旁为上方精舍,盘之绝胜处也。
73.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把)过目成诵为(作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清楚),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于(跟)我何与也。
千古过目成诵,孰(谁)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熟牛皮)编(绳子)三绝(断),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隐微不显)言精(精微深刻)义,愈探(探索)愈出(明白),愈研愈入(深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生来聪明)安行(从容行事)之圣(圣人),不废(停止)困(刻苦)勉(勤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意动,以……为苦,觉得辛苦)之,坡洒然(潇洒的样子)不倦。
岂以(凭借)一过即记,遂了(结束)其事乎!惟(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第二次)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值得)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粗俗)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之)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