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实词精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文实词精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文言实词精讲一、文言实词主要出题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有三种情况:一是同音通假,如“以”通“已”;二是双声通假(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胡”通“河”;三是叠韵通假(两个字韵母相同)如“属”通“嘱”等。

这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在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表现形式为“×通×”(或“×同×”)。

通假字与本字一定是音同或音近的,联系上下文字意思讲不通时,可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指定某字为通假字。

高考文言文高频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偏义复词曾经在全国高考题中出现:《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A.为奸利无所忌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D.必条利病反复曾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如果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把高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

指刘兰芝的兄长。

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

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

另外,“芙蕖”即荷花。

⒏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⒐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⒑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⒒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⒓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偏义在“饥”,“穰”是衬字。

“饥”,灾年;“穰”,丰年。

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⒔但欲求证煞费苦心,不复顾利害偏义在“害”,“利”是衬字。

⒕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⒖去来江口守空船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⒗孰与君少长?偏义在“长”,“少”是衬字。

意谓“谁的年龄大”;⒘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

⒙死生,昼夜事也偏义在“死”,“生”是衬字。

⒚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偏义在“往”,“来”是衬字。

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

⒛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偏义在“实”,“虚”是衬字。

21.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22.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23.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24. 噌hóng如钟鼓不绝偏义在“钟”,“鼓”是衬字。

25. 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偏义在“钟”,“罄”是衬字。

26.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偏义在“作”,“息”是衬字。

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

27. 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在古代有区别,种树曰“园,种菜曰“圃。

现代则泛指种植果树蔬菜的地方。

在本句中,看句后有“窃其桃李”,可知“园圃”在此仅指种树的地方。

28 曾不吝情去留“去”和“留”意思相反,在这里只取“去”的意思。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名词一般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能看作主语,则这个名词必然用作状语,名词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比喻。

名词作状语,名词前面可以加“如”字来解释,含有“象……那样地(似的、一样)”的意思。

例:①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因景从。

(《过秦论》)(云:象云那样汇集;响:象声响那样应和;景:象影子那样随从)② (孤)鸣呼曰。

《陈涉世家》(像狐狸一样)(2)表工具。

这种形式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以”字来理解,含有“用”的意思。

例:①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厚币:用厚币……)翻译:用丰厚的礼物以及委派人质来讨好楚国。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舟:修饰限制后边的动词“行”,表示“行”的工具“用船行路”“乘船出发”。

(3)表处所。

这种形式翻译时名词前可以加介词“于”字来理解,含有“在(从、向)哪儿”的意思。

例:①而相如廷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上)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上:向上;下:向下)(4)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或方式。

这种形式翻译时应为“当作……那样”、“象对待……似的”。

例:①倡优蓄之。

(《报任安书》)(倡优,像对待乐师优伶一样)②皆谦而礼交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礼,按照礼节,有礼貌地与他交往)(5)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

时间名词作状语,有三中情况,其一,表示时间的阶段性、经常性,含有“每每”的意思;其二,表示时间的持续性、逐渐性,含有“一天天地”、“一天比一天”的意思;其三,表示追溯过去,含有“往日”、“从前”、“当时”的意思。

例: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日:日日;月:月月)②其后楚日以削(《屈原列传》)(日:一天天地)③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时:当时)(6)方位名词用作副词表示动作的趋向。

例:①天门(中)断楚江开。

《望天门山》(从中间)②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天门山》(向东)名词作状语规律总结:(1)名词出现在动词前;(2)和动词又不是主谓关系。

2、名词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代词,名词后面如果是代词,往往构成动宾关系,那个句词也就活用为动词了,因为名词不能修饰代词。

例: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风干)②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③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鞭打)(2)名词+名词,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那就要考虑是否主谓关系和动宾关系。

例: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涉世家》)(当王)②夜(篝)火。

(《陈涉世家》)(用笼子罩住)(3)名词+补语,名词前如果没有动词,而后面又是介宾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例:①一狼(洞)(于)其中。

《狼》(打洞)(4)副词+名词,名词本来不能前加副词。

如果前边是副词,这个名词也就活用为动词。

例:①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赐福)②深入不(毛)。

《出师表》(长草木)(5)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后边一般有动词,组成能愿合成谓语,如果是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游水)(6)所+名词,所字后面一般是动词,如果是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用鱼网捕)规律总结:(1)标志:名词出现在副词后;名词出现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出现在“所”字后(2)语法分析:句中无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在句中谓语的位置;名词后为代词。

3、名词使动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他为王)②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将:使孙膑为将)4、名词意动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必带宾语,且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的人或事物,可翻译“把……看作”“把……当作”。

例: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先:以……为先;后:以……为后)(《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把……当作粪土)规律总结:主语对宾语含有“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做(看成)什么”,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例:①吾射不亦精.乎?(欧阳修《卖油翁》)(精:精湛)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列论战》)(伏:伏兵)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2、动词使动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孟子》)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①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