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病理学思考题及答案
园艺(观赏)201102 杨湾学号:20111829
专题二: 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简史及病害的基本概念
一、何谓植物病害、症状、病状、病征、侵(传)染性病害和生理病害?
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
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症状: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称为症状。
植
物病害的症状均有一定的特异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它是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
3、病状: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
类型: 变色、坏死、腐烂、畸形和萎蔫.
4、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构造。
类型: 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和脓状物等.
5、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害可以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
也称传染性病害。
6、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即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这类病
害没有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二、试述掌握植物病害症状的意义。
答:症状是指植物受到病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症状。
植物病害的症状均有一定的特异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它是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
植物的病害既有利又有弊,植物的利主要表现在可以增加可食性、观赏性、药用价值、诱导抗病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成员;植物的弊主要表现在他会降低作物产量,影响产品质量,内含有毒物质,也是
一种限制因子。
因此只有掌握了植物病害的症状才有利于我们对植物病害表象出来的不利方面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同时也可以利用植物病害表象出来的一些症状提高园艺产品的经济价值。
专题三、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三、何谓植物病害的病原、病原物、三角关系、积年流行病害、单年流行病害和病害的测报?
1. 病原: 是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
病原物有: 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类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和线虫等。
2、非生物病原:指不适宜的物理和化学因子。
在传染性病害中,具有致病力的病原物的存在及其大量繁殖传播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消灭或控制病原物的传播、蔓延是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措施。
3、植物病害三角关系:寄主植物、病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受环境条件影响,三个要素的关系称为植物病害的三
角关系。
4、积年流行病害: 病株百分率虽然很高,但是一般比较稳定,发病率不会继续增加。
决定于初侵染来源的多
少和初侵染的效率。
它们往往要积累若干年后才能达到流行的程度。
5、单年流行病害: 通过不断的再侵染,使发病面积逐渐扩大,病害数量急速增加,这类病害的流行与再侵染
关系很大,病原体来源多或气候条件有利时,当年即可达到流行程度。
6、病害的预测预报:根据病害发生发展情况和流行的规律,通过必要的病情调查,掌握有关的环境因素资
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病害的发生时期、发展趋势和流行危害等作出预测预报。
四、试述植物病害发生和流行中的三角关系。
答:(一)病害发生的三要素及病害三角关系
1. 植物病害发生的三要素:病原、感病植物和环境条件构成植物病害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
2. 植物病害三角关系:寄主植物、病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受环境条件影响,三个要素的关系称为植物病害的三角
关系。
(二)病害流行三要素及三角关系
1. 病害的流行:在一定时期或者在一定地区大量发生,造成植物生产的显著损失,即称为病害的流行。
2. 病害流行的三个基本要素:大量的感病寄主、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物和适宜病害流行的环境条件是病害流行
的三个基本要素。
1933 林克(Link)提出病害三角学说:感病的寄主植物、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病害三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角形的面积
专题四、植物病害的病原
五、植物病原真菌、原核生物(细菌、菌原体、类细菌)、病毒、类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概念、
形态等基本特征及其名词术语。
1、病原真菌:真菌是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营养,通过产
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
2、原核生物:是指一类由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细胞质,但无固定细胞核的单细胞生
物。
它的遗传物质(DNA分散在细胞质内,没有核膜包围而成的固定细胞核。
细胞质中含有小分子的核蛋白体(70S),没有内质网、线粒体和叶绿素等细胞器。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菌原体等。
3、菌原体:的形态和结构没有细胞壁,无革兰氏染色反应,无鞭毛等其他附属结构。
菌体外缘为三层结构的
单位膜。
菌原体包括植原体和螺原体两种类型,归类于软壁菌门。
4、类立克次氏体:的形态和结构又称类细菌。
现归属于薄壁菌门韧皮部杆菌属。
5、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具有侵染姓的寄生物
6类病毒:是一种无外壳蛋白;对植物有侵染性、环状、具很高碱基自配对的单链RNA
7、线虫:又称蠕虫,是一种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在数量和种类上仅次于昆虫,居动物界第二位。
线虫分布很广;多数腐生于水和土壤中,少数寄生于人、动物和植物。
寄生植物的线虫可以引起许多重要的病害。
8、寄生性种植植物:少数植物由于根系或叶片退化,或者缺乏足够的叶绿素,必须从其他植物上
获取营养物质而营寄生生活,称之为寄生性植物。
目前已发现有2500多种高等植物和少数藻类属于此类,其中大多数属于高等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可以开花结籽,又称为寄生性种子植物。
各类病原物的形态:
七、何谓病害循环、侵入过程(病程)、初侵染、再侵染和越冬?
1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生的整个过程。
2、侵染过程:简称病程病原物从侵入到引致寄主发病的过程。
3、初侵染:由越冬和越夏后的病原物在寄主植物生长期引起的初次侵染。
4、再侵染:在初侵染的病部产生的病原体通过传播引起的侵染。
5、潜育期:从病原物侵入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直到表现明显的症状为止,称为病害的潜育
期。
6越冬:当寄主成熟收获或进入休眠期后,病原物渡过冬季这一段时间,以备下一生长季节的侵染为害。
八、为何说病害循环是植物病理学的中心问题?
答:病害循环是指一种病害从一种作物的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病的过程。
病害循环包括四个阶段,(1)、病害发生前阶段;(2)、病害在寄主植物个体中的发展阶段;
(3)、病害在寄主植物群体中的发展阶段;(4)、病害和病原物的延伸阶段。
因此在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只有掌握病害循环的规律,抓住其中的薄弱环节,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才能拟定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所以说病害循坏是植物病理学的中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