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分析和研究
目录
一、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 (3)
1.产权结构 (3)
2.治理结构 (3)
3.规模经营 (3)
4 金融创新 .......................................... . (5)
二.外部影响因素.. ...................................... ..5
1.“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
(5)
2.中国银行业垄断与效率实证分析.............................. .5
3.垄断市场结构导致低效率的原因。
............................. ..5
三、中国商业银行效率提升的战略路径..................... (6)
1.引言
在影响国有银行经营效率的众多因素中,国有银行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的问题已经成为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之一,随着中国加如世界贸易组织即将十年之际,以及各大国有银行的集体上市等诸多因素,我们应该怎么去更快,更好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外国外资银行对我们冲击,所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是,是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前提。
本文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叙述,同时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
一、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因素:
综合国内外银行效率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通常可分为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
所谓银行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产权结构、治理结构、规模经营和金融创新能力等。
而外部影响因素是指不受银行管理层控制的影响因素,如金融监管和宏观经济政治环境等。
1.产权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的国有银行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一统”到1993年实行专业银行体制,再从专业银行体制向商业银行体制过渡,但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企业制度始终没能建立,其竞争力不强。
经过多年的改革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国家的独资银行。
这种单一国有的产权结构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2.治理结构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有其特殊性,国家绝对控股导致干部行政化机制与负有执政党执政地位稳定的制度功能并承担相应的成本;作为出资人与所有者的国家并不直接对国有银行注入资本,但在很大程度上国家信用发挥支撑作用;建立了干部行政化机制,即中央金融工委领导国有银行高层人事的权力机制。
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
3.规模经营
如果进行国际比较,虽然我国产业的集中程度远远低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然而金融业集中程度则超过任何一个西方工业化国家。
表1是对西方几个主要发达国家银行分支机构拥有数与中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拥有数的比较。
表1商业银行机构设置的国际比较
(1):国内业务经营规模过大
A 银行集中度相对于企业集中度过高
B 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占有份额过高(比如房地产)
C 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相对于其各项指标显得过大。
通过表2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两个主要经营指标与其他银行存在差距。
这种差距主要是经营行为上的差距造成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过多、交易费用过高、人员过多和管理
层次过多的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经营指标比较(十万元)
(2):.国外业务经营规模过小,须进一步扩大。
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除中国银行外普遍较低,各行虽然经营了国际业务,但在国外的分支机构很少,这与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相差甚远。
从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国内开放程度逐步扩大和利用外资的角度来看,就国外业务而言,国有商业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还有待发展,国际金融业务还有待进一步扩大。
(3):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规模不经济性的原因是支撑国有银行绩效的国有企业效益低下,这样使得银行的经营活动并非是一种完全的市场行为,从而导致了效益的低下。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民银行,成立时已拥有相当大的规模和近乎100%的市场份
额。
各国有银行按照所服务的行业进行专业分工,业务条块分割,几乎不存在竞争,很容易扩张规模。
而长期以来资金是我国最为短缺的生产要素,国有银行有责任尽可能多地吸收储蓄资金投入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以促进经济增长。
加之中央银行制定的利率和信贷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银行规模的扩张,使得国有银行走上了重数量扩张、轻效益提高的道路。
(4):金融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进展。
但是,由于受到体制、技术、政策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金融管制严,金融创新缺乏内在动力。
B 品种少、规模小。
C 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
D 金融创新的监管不完善。
二.外部影响因素:即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一)市场结构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分析
1.“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
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贝恩1959年在其《产业组织》一书中提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其中市场结构是最重要的因素。
同时SCP理论认为,市场的垄断程度与竞争效率是负相关的。
2.中国银行业垄断与效率实证分析。
对银行业市场垄断程度的研究主要测定CR4指数值,即测定中国银行业前4家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在相应测定项目中所占的市场份额。
2000-2004年中国商业银行集中度CR4指标
从上表可以看出,自2000-2004年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资本(所有者权益)、存款资产、贷款、员工数目等五项指标CR4的平均值都在0.8左右,因此可以初步判定中国银行业市场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
而从净利润集中度与其他五项指标的集中度CR4变动看,2004年总资产等五项指标集中度均比2000年有所下降,而净利润集中度则得到极大的提升,并且2004年以前的利润集中度明显弱于市场集中度,因此可以认为四大国有银行存在高度垄断但绩效差的现实;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推进,国有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下降而利润集中度开始提高。
3.垄断市场结构导致低效率的原因。
根据SCP理论,居于市场垄断地位的国有商业银
行,正是其行为特征促成了自身效率的相对低下。
Hick(1935)的“安定生活”假说(quiet-life hypothesis)认为:在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中,由于竞争程度较小,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厂商没有动力去实现成本最小化,从而造成效率下降及成本上升。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在市场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市场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在央行对存贷款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银行提高服务质量实际上是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使顾客享受更好的服务,这部分提高服务质量所花费的成本要从银行利润中支出,显然银行缺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积极性,结果导致银行低效率的产生。
三、中国商业银行效率提升的战略路径
(一)优化产权结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
1.建立完善法人资产制度。
使股份公司的法人所有权不依赖于股东而独立存在,并由法人独立占有、支配、处分和收益,法人成为公司自负盈亏的主体。
确保法人产权的独立性,商业银行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中的独立经营主体。
2.推动产权的有效流动。
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使股东所拥有的股权能够自由转让和流通,可以实现商业银行产权的多元化。
这样既可以引入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增强商业银行自身实力,又可以避免股东干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保障公司法人产权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