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易错题

教师资格证易错题

1.幼年期3-6 童年期少年期4.一个人对同一问题,解决方案越多,表明其思维(b)越高。

A.指向性B.流畅性发散量很多解决方法C.变通性;叫灵活性,是指思维发散的类别和不同方面另一类别的解决方法D.独创性5.品德心理结构最具动力色彩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意志21.我国于(b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年确立了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A.1980B.1985C.1995D.199823.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4.终身教育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形式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正规非正规15.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教师如何采取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努力学习2.简述气质和人格的区别。

一、单项选择题5.B[解析]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

6.A[解析]心理咨询分为三个阶段:诊断、咨询、巩固。

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基础方法是倾听。

7.C[解析]心理辅导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其目标应与教育目标相一致,但它的性质又不同于学校其他工作,它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理素质。

对操作技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和肌肉运动程度不同,可以把操作技能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和粗放型操作技能;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把操作技能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和器械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把操作技能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和断续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以把操作技能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和开放性操作技能。

23.A[解析]略30.D[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他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

9.×[解析]人的意志是在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和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

手遇火后迅速缩回属于无意识的行动。

题干说法错误。

11.×[解析]人格中的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

16.×[解析]感觉是人认识世界的开端,是我们一切知识的最初来源。

四、简答题2.气质和人格的主要区别是:(1)气质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而人格本质上是由个人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会因见识和新经验而发生改变;(2)气质在人的早期就已呈现出来,而人格出现得比较晚;(3)在动物身上也能观察到气质,而动物是没有人格的;(4)气质是从人的情绪、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不涉及行为的具体内容,而人格特征可能与行为的具体内容有关;(5)受较高级认知过程控制的行为与人格有关,而与气质无关。

1.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B.夸美纽斯C.康德D.赫尔巴特6.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A)。

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洛克D.卢梭9.心理学上“水下击靶”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C)。

A.形式训练说B.共同要素说C.经验类化说D.关系转换说10.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中()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A.头脑风暴训练B.自我设计训练C.推测与假设训练D.发散思维训练18.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C)。

A.杜威B.卢梭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30.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各方面素质的()。

A.和谐发展B.均衡发展C.全面发展D.快速发展6.陈述性知识主要以概念、产生式的形式表征。

()7.教师取消全程监控的方式以后,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保持,这是一种正强化。

()1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分心”,讲课的声音要抑扬顿挫,但不可忽高忽低,也不要配以夸张的身体动作。

(√)16.根据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望梅止渴”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五、综合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小李、小张都是刚工作一年的初一语文老师,两人工作很努力,但也存在很多困惑。

小李对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新课改的知识,意识到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特别注意调动课堂氛围,我的课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上得很热闹。

上周公开课学生个个都很开心,可听课的老教师们都说我的课没有语文味,缺乏深度,只注重形式。

难道一堂课热热闹闹的不好吗?”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也没少花工夫。

我专门买了特级教师教学录像,细心模仿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上课几乎就是把录像中教师的教学复制到我的课堂上。

可为什么同样的上课方式,我的课效果就不好呢?”问题:(1)你是否赞成小李的教学观,结合教学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5分)(2)小张上课的问题在哪里?请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5分)2.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

他从小学每个年级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

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未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不是。

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被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

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教育、教学中使你受到哪些启发?3.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芳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

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1.D[解析]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6.A[解析]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9.C[解析]贾德在“水下击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迁移理论是经验类化说。

10.C 推测与假设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11.C[解析](1)小学阶段创造力呈发展趋势,其中流畅性最高、变通性居中、独创性最低。

(2)在小学一至三年级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呈直线上升状态,小学四年级呈现下降趋势,小学五年级又回复上升,小学六年级又表现出下降趋势。

(3)在小学阶段,男女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基本上同步,性别差异不明显。

(4)在小学阶段,进行创造力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

1.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6.陈述性知识主要以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7.负强化是指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

题干所述是一种负强化。

16.×[解析]“巴甫洛夫”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四、简答题1.[参考答案](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

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例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2.[参考答案](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不是消极、被动的。

五、综合分析题1.[参考答案](1)我不赞成小李的教学观。

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要相结合。

小李仅仅关注学生,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缺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刻性。

②上好一堂课除了气氛热烈,还应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一堂课的任务和重难点,使学生巩固每节课学到的知识。

(2)①小张上课的问题是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情感的人。

特级教师所教的学生和小张所教的学生是不同的。

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②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相互提高的动态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

小张在教学中遵照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束手无策。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调节教学方法,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上述案例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期望效应”。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对学生充满信心,对学生抱有极大的期望去教育学生,学生将感受到这种期望,并将这种期望转化成一定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在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一定会取得迅速发展。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3.小芳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思维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不仅好,而且具有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8.儿童非常喜欢阅读情节比较新颖离奇的故事,这种现象可以用()解释。

A.驱力说B.强化说C.观念冲突论D.归因论14.有人急躁易怒,有人活泼好动,有人安静沉稳,有人胆小扭捏,这是个体心理特征中什么的表现?(D)A.性格B.情绪C.人格D.气质15.视听觉的反射中枢位于(B)。

A.后脑B.中脑C.前脑D.延脑16.吃糖之后再吃药,就觉得药特别苦,而吃完药再吃糖,就会觉得糖特别甜。

这是哪一种感觉规律?()A.感觉适应B.同时对比C.继时对比D.感觉转换17.小学生在听教师讲课的时候,随着教师的讲述而在头脑中浮现出故事中的情景,这属于()。

A.无意想象B.有意想象C.再造想象D.幻想2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

A.《论语》B.《荀子》C.《孟子》D.《学记》2.在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中,铃声是作为强化物而出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