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师生关系研究综述徐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小学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这些研究论文和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观点等维度,对小学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综述,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师生关系;述评[中图分类号] G6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277-(2012)03-0066-04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满足交往需要而建立的心理关系,它体现了儿童的人际交往力、社会适应力,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进程、课业成绩和学校教育行为。
[1](873)昭幼明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还有减压的功能。
[2]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小学师生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在这些研究论文和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主要观点等维度,对小学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综述,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上搜索的文献研究,笔者发现,对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第一是采用文献分析、经验总结等思辨性的方法进行理论探索,第二是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进行实证研究。
问卷调查主要对师生关系的特点进行描述性研究,目前主要采用的测量工具是:1.教师评定量表。
目前国外测量工具多采用 Pianta 等人编制的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Scale(STRS),分为亲密性、冲突性和依赖性三个维度。
这是一个教师评定量表,目前被广泛使用。
比如王耘等在参考 Pianta 等人的师生关系量表的基础上,编制了适合小学生的师生关系量表,量表有 28 个项目,由班主任老师按照自己与学生关系的实际情况,在五点量表上逐一回答,每个项目从“完全不是这样”到“完全是这样”分别计为 1~5 分。
各维度计平均分,各维度分数之和为量表总分。
[3]2.学生评定量表。
学生评定量表多是参照 Pianta 等人的STRS 问卷,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的。
如杨雪梅参考 Pianta(1994)的问卷并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 24 个项目的师生关系问卷,以亲密性、冲突性、合作性、支持性、满意度作为师生关系问卷的维度[4]而杨继平则是在参考郑日昌等人“学生与教师相处的行为困扰的诊断”问卷基础上编制了师生关系问卷,由小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情感关系和地位关系作出回答。
问卷有 17 个项目,其中 14个项目为是非选择题,3 个项目为开放式笔答题。
问卷的同质性信度系数为 0.98。
[5]3.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般是用 SPSS 进行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一)小学师生关系的发展特点1.总体发展水平有研究调查指出,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总体上体现了师生间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体现出教师敬业、乐教、爱生,学生尊师、好学,家长重教重学的特点。
[6]可是,王晓华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师生关系的各个维度以及知觉类型上,教师知觉和学生知觉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从总体上来说,教师知觉到的师生关系要比学生知觉到的师生关系更为积极。
[7]而王耘的研究结论则是:从师生交往的类型分布来看,积极的师生关系类型占 43.3%,而冲突型和冷漠型已达 56.7%。
[3]2.性别差异师生关系在性别差异维度的研究结论比较一致。
杨继平的研究把师生关系分为情感关系、教学关系和地位关系三个维度,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中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其教学关系和地位关系存在显著差异。
男生的师生关系困扰程度在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都高于女生,而且男生和女生的师生教学关系和地位关系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5]王耘和王晓华的研究认为男女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和反应性上有显著差异, 女生的师生关系比男生更为积极。
[8]高玲和杨继平也认为在学习动机和师生关系方面,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显著。
[9]另外杨雪梅的研究结论是:师生关系的冲突性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冲突性显著高于女生的冲突性。
[4]宋德如和刘万伦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师生关系亲密性总体呈现随年级升高下降的趋势,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在亲密性上得分比男生高。
[1](877)3.年级差异研究者在年级差异上的研究结论整体比较一致。
在杨继平的研究中,在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维度上,六年级学生的平均得分与其他年级学生的均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在此维度上的均分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各年级的平均得分明显地表现出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
在师生之间情感关系和地位关系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五、六年级的学生比三、四年级的学生平均分高,存在显著差异。
三年级与四年级的学生在这两个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同时,在这两个维度上也存在着平均得分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
这说明,高年级学生更多地体验到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困扰。
[5]王耘和张红川的研究表明,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中积极师生关系类型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消极师生关系类型的比例逐步上升。
[3]王耘和王晓华的研究也表明小学生的年级与其师生关系有显著的联系。
五年级学生表现出高亲密、高反应和高冲突的特点,而六年级则表现出低亲密、低反应和低冲突的特点。
[8]此外,杨雪梅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研究结论,认为师生关系的支持性、合作性和亲密性存在年级差异;对师生关系问卷经因素分析抽取出支持性、亲密性、冲突性、合作性四个维度。
二年级的师生关系的支持性、亲密性和合作性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四年级,而四年级显著低于六年级。
[4]杨继平和高玲的研究也认为,不同年级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三个维度上(情感关系、教学关系、地位关系)的困扰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高年级学生在教学关系维度和情感关系维度上比中年级学生感受到更多困扰。
[9]但是邹红认为小学生的师生关系没有显著的年级差异。
(二)师生关系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1.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亲密型)有利于儿童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如冲突型、依赖型)可能使儿童产生孤独的情感,对学校的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
杨雪梅认为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冲突性与小学生的孤独感显著相关;不同孤独感水平的小学生在师生关系支持性、合作性与冲突维度上差异显著;传统的师生关系缺乏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信任、民主的气氛。
这种师生关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自尊心,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对立和冲突之中。
这势必不利于小学生良好健康的情绪发展。
现代教育观念重视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积极关系,这既是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4]2.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 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和学校行为。
[11]有研究者认为不良的师生关系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
[12]而有的研究认为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以及平等的师生地位关系将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业成就状况。
[9]并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关键因素。
[13]学生的生情感关系和地位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它们能很好地预测学业成就状况。
[9]师生关系影响教师教与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影响教学信息的传输,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个性社会化的发展。
[14]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师生关系特点有显著的联系,学业表现好的学生有更积极的师生关系。
[8]另外,Birch 等人(1997)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好的学生有更好的学业成就。
[15]3.对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学校适应是学生顺利完成学校任务并良好地度过学校生活的程度,可以用情感、学业和行为(人际关系)三方面的指标来衡量。
不同师生关系类型的学生对学校的喜欢程度有很大的差异。
在学校喜欢维度,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冲突型师生关系显著低于亲密型和一般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师生关系对学校喜欢有显著的正向的预测作用,对学校回避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10]刘万伦以学校喜欢、环境适应和学校适应为指标,考察了师生关系与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发现:(1)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与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年龄也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但程度较小。
4.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点、能力、外表、态度、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整体认识,即个体把自己视为客观对象所作出的知觉。
[16]王耘和林崇德等研究表明:(1)师生关系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2)师生关系对自我概念的不同方面的预测作用不同, 师生关系的不同方面对自我概念的预测作用有明显的差异;(3)亲密型师生关系比冲突型和冷漠型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相对而言,冷漠型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最具不良影响。
[17]还有研究表明,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影响着学生对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尤其对学生个性发展中诸心理因素,如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8]杨继平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和期望有利于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
[19]5.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小学阶段是人际关系形成的最初阶段,也是重要阶段。
人际关系影响人的性格、情感、快乐、幸福、心理健康等,也与个人日后的成功和生活质量关系最为密切。
[20]师生关系作为小学生学校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 对小学生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都有重大影响。
[21]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对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有很大影响,并影响其同伴交往的主动性、交往能力及社会地位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儿童不良的亲子关系有一定的弥补作用。
[22]杨雪梅在小学生师生关系和其孤独感的研究中发现,师生关系的亲密性与小学生的纯孤独感、社交需要未满足感、同伴地位评价和社交能力评价均显著相关;师生关系的支持性与小学生的孤独感显著相关;师生关系的冲突性与小学生的纯孤独感、社交需要未满足感和同伴地位评价显著相关。
[4]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儿童的人际行为。
亲密的师生关系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相关;依赖的师生关系与儿童的孤独行为和消极的学校态度有较高相关;冲突的师生关系与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较强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