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常识问答题

国学常识问答题

一、常识问答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答: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答: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左传》。

(加《乐经》为六经)3、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答:老子、庄子(老聃、庄周)。

4、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答:孔子、孟子、荀子(孔丘、孟轲、荀况)。

5、儒家集大成者是谁?答:荀子(荀况)。

6、“三教合一”是指哪三教?答:儒教、佛教、道教。

7、什么叫谥号?答: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前品德事迹,赐予表示褒贬的称号叫谥号。

8、孔子、孟子、荀子在主张上各自侧重什么?答: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9、提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的是谁?答:章太炎。

10、道家的核心观念是什么?答:天道。

11、吕思勉把我国学术分为哪七个阶段?每阶段以什么学术为主?答:先秦诸子百家之学。

两汉儒学。

魏、晋以后玄学。

南北朝、隋、唐佛学。

宋、明理学。

清代汉学。

现今新学。

12、吕思勉认为,中国学术纯属自创的是哪阶段的学术?答:先秦学术。

13、“总揽其全”的先秦学术是哪一家?答:道家。

14、哪几家为先秦显学?答:儒家、墨家。

15、道、儒、墨、法各家的主要主张是什么?答:道家:天道,无为,间世,齐物,自由。

儒家:仁义礼智忠孝,王道。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

法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霸道。

16、“尚人文”起于何时?答:周朝。

17、佛学兴盛于何时?答:南北朝、隋、唐。

18、写出道家与法家的价值序列。

答:道家:道德仁义礼乐名法;法家:道法术势。

19、《道德经》又称什么?作者是谁?答:《老子》(“五千文”),老子(老聃)。

20、老子说“域中有四大”,请问是哪“四大”?它们之间是怎样的相互关系?答:四大:道、天、地、人。

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1、老子如何论天道与人道之不同?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2、成语“沉鱼落雁”出自何书何文?答:《庄子》之《齐物论》。

23、现今流传的33篇版《庄子》是谁编定的?答:郭象。

24、“间世”是谁的主张?答:庄子(庄周)。

25、“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的诸子是哪位?答:庄子(庄周)。

26、请写出4个以上出自《庄子》中的成语。

答:沉鱼落雁、朝三暮四、游刃有余、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绰约多姿、越俎代庖、庄周梦蝶、跳梁小丑、踌躇满志、薪尽火传等。

27、“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是哪位诸子的名言?答:庄子(庄周)。

28、孝、悌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答:孝指孝顺父母。

悌指敬爱年长于自己的人。

29、孔子对人性怎么看?答: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30、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是谁?答:董仲舒。

31、提倡君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分别是谁?答:孔子,孟子。

32、孔子如何定义“好学”?答: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谁的理想?答:孔子。

34、“礼不下庶人”是哪一家的主张?答:儒家。

35、钱穆推荐的《论语》注释是哪四种?作者是谁?答:何晏《集解》,皇侃《义疏》,朱熹《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

36、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的善端表现在哪几方面?答: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37、“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谁的观点?答:孟子。

38、孟子批评哪两位先秦诸子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答:墨子、杨朱。

39、荀子有哪两个法家弟子?答:韩非、李斯。

40、哪位先秦诸子主张“天治天事,人治人事”?答:荀子。

41、主张“得民心”与反对“得民心”的分别是哪两位先秦诸子?答:孟子,韩非子。

42、痛斥荀子乡愿、卖孔的是哪一位学者?答:谭嗣同。

43、墨子认为为政之根本是什么?答:尚贤。

44、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是什么?答:不相爱。

45、与道家“天道”观念相近的是哪一家的什么观念?答:墨家,“天志”。

46、除了兼爱、非攻,墨子还主张什么?答: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明鬼、天志。

47、墨子认为哪几种人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答:厚乎德行者、辩乎言谈者、博乎道术者。

48、韩非对儒墨之学怎么看?答:愚诬之学,杂反之行。

49、韩非反对施予贫穷者土地的理由是什么?答:韩非认为,没有天灾人祸而贫穷的人,不是奢侈就是懒惰,施予他们不利于鼓励人们努力耕作、节俭家用。

50、韩非与荀子都认为人性是恶的,两者的对策有什么不同?答:韩非的对策是用法律来惩治;荀子的对策是主要用礼义来教化,“化性起伪”,兼用法律来制约。

二、判断题1、狭义国学主要是指儒学。

(×)提示:代表中国最核心内容的主流学术思想,包括道、儒、墨、法2、老聃是道家始祖。

(√)3、商朝尚“鬼神”,周朝尚“人文”。

(√)4、先秦显学为道家与儒家。

(×)提示:儒家、墨家。

5、儒家集大成者是孔子。

(×)提示:荀子。

6、明确反对“三年之丧”的除了孔子弟子宰予还有墨家。

(√)7、商鞅是墨家。

(×)提示:法家。

8、《道德经》又称“五千文”。

(√)提示:又称《老子》。

9、“道法自然”即“道仿效大自然”。

(×)提示:效法自己的样子。

10、现今传世的《庄子》有52篇。

(×)提示:33篇。

11、“藐姑射神人”出自孟子笔下。

(×)提示:庄子。

12、庄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

(×)提示: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齐物”、“逍遥”、“间世”。

13、庄子主张“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提示:墨子的主张。

14、汉武帝主张“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提示:董仲舒。

15、《论语》是孔子的著作。

(×)提示:孔子弟子编纂。

16、“克己复礼”是孟子的主张。

(×)提示:孔子主张。

17、孔子重“礼”,孟子重“义”,荀子重“法”。

(×)提示: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荀子重礼、法。

18、孔子最欣赏的弟子是子路。

(×)提示:颜回。

19、《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20、孟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提示:孔子言。

21、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22、所谓王道,即以仁义、礼教治天下。

(√)23、“化性起伪”是韩非的著名主张。

(×)提示:荀子。

24、荀子兼崇“礼”、“法”,兼崇“王”、“霸”。

(√)25、荀子批评杨、墨“无父无君”。

(×)提示:孟子。

26、曾参、闵子骞、孝己都以“忠”著名。

(×)提示:孝。

27、墨子主张“尚贤”、“泛爱”。

(×)提示:尚贤、兼爱。

28、法家提倡“霸道”。

(√)29、荀子批判儒墨:“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提示:韩非。

30、韩非认为“民智不可用”。

(√)三、是非题(共15题)1. 南北朝、隋、唐兴盛理学。

错2. 商朝崇尚“鬼神”,周朝崇尚“人文”。

对3. 先秦诸子各派共有的核心名相是人道。

错4. 惠施认为庄子“大而无用”。

对5. 孔子说的“好学”是指学知识。

错6. 易牙擅长烹调,子都擅长辨音。

错7. 荀子强调人治胜于法治。

对8. 荀子认为,礼义、法度之所以产生,正是因为人性恶。

对9. 墨子针对儒学“尚亲”,主张“尚同”。

错10. 儒家首创尧、舜禅让说。

错11. 成语“守株待兔”出自《庄子》一书。

错12. 墨子主张“尚贤”、“泛爱”。

错13. 墨者之葬,桐棺三寸,服丧三年。

错14. 庄子主张“吹万不同”。

对15. “得民心”是墨子的主张。

错三、阅读分析1、阅读《老子》第二十一章,回答问题: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状哉?以此。

①请解释“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答:让自己的真德虚空,以容纳天道,只顺从天道。

②“恍兮惚兮”、“窈兮冥兮”形容道的什么性质?答:形容天道不是一般普通的物,它广大深远而又恍惚不明,难以看清。

③举例说明你对“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理解?答:“有象有物”指道遍布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总和,因而似乎能让人从万物身上看见道的形象与存在;“有精有信”指道总是以精妙可信的方式运行于万物,使万物顺从道的规律而各自千变万化。

(举例提示:比如从“日夜交替”的现象可以看到道的客观存在,也可以明白道的运行规律之一。

)2、老子阅读《老子·七十七章》,回答下列问题:①老子以“张弓”比喻什么?答:天道运行。

②解释“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并说明两句与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有何关系?答:圣人顺道而为而不自恃有道,有功于天下而不占据功劳之位。

“无为”并非不为,而就是“为而不恃”,这也就是老子“人法天”的具体体现。

“无为”一方面强调按照天道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强调“不恃”、“不处”,就像天道赐予人们风调雨顺,人们不必感谢天道一样,圣人(有道之君)也不让百姓称赞他的贤明与功绩。

③举例说明天道与人道有什么不同?提示:说明老子如何论天道、人道不同;可赞同《老子》说法,亦可有自己的观点。

举例要恰当。

3、阅读《庄子·逍遥游》“大瓠”、“大樗”两节,回答下列问题:①惠子因为哪两个具体原因,把大葫芦击破了?答:其一,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其二,剖之以为瓢,则廓落无所容。

两个原因实际上是一个:无用。

②庄子说惠子“拙于用大”,那么,庄子认为如何用大?请以庄子原话回答。

答: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③请概括两段中惠子与庄子各自的观点。

答:惠子认为,人就该像物一样有用,尤其是对庙堂有用,无用就该掊之、去之。

庄子认为,“有用”有不同的用法,世俗所谓有用,常常只是小用,就像防龟裂的药膏,常人只能用以艰难谋生,而会用之人就能用以列土封疆。

世俗所谓有用,常常有害,就像狸狌死于网罟。

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无用于庙堂,有用于生命。

正如树木不被用作栋梁之材,而用于“尽享天年”——在天地间自由生长。

④你赞同谁的观点?请举例说明理由。

提示:本题无标准答案,举例恰当,自圆其说即可。

4、阅读下段《庄子·齐物论》节选,回答问题: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猿,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