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木笛》优秀教案1

《木笛》优秀教案1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木笛》人教部编版《木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笛声”反复揣摩、朗读,感悟朱丹内心的情怀。

2、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同胞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全班交流。

二、直奔笛声,解读笛声1、师:刚才同学谈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品一品。

2、根据回答,屏幕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 3、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的词语。

并指导理解词语,同时把感情带入读词语。

4、深入解读后再次齐读这段话。

5、朱丹为什么会吹奏出这样如泣如诉的笛声呢?三、揭开历史,再次感受笛声1、师: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那是一段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堪回首又必须铭记的血泪史―― (视频呈现,教师解说) 出示一组数字: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这场大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了近300000人,大约是每分钟杀6个人。

1)齐读这组数字。

2)交流:读着这组数字,你觉得这仅仅是一组数字吗?2、学生谈感受。

3、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朗读写笛声的句子。

四、走进终试考场,感受民族精神。

1、师: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快的曲目并不难,但艺术是有人性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有精神的!在中华民族奇耻大辱的今天,他又怎么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快的乐曲呢?就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2、同桌讨论: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3、此时,你想对朱丹说些什么?五、临近石碑,聆听生命心曲1、那么,记住这一天的,仅仅是朱丹吗?还有谁?(一群孩子。

)画出句子,指名汇报。

2、教师引读:从考场走出来的朱丹泪流满面,他披着满天的雪花,来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生接读:3、交流:他们在干什么?走进孩子的心灵,想想他们在想什么?4、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孩子们忘记了吗?朱丹忘记了吗?此时朱丹心中激情澎湃!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吹木笛)师生配乐齐读“笛声悲凉凄切……翩然回旋” 5、师:同学们,这笛声,到底要向人们倾诉什么?请大家提起笔,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几句话。

(配乐)6、汇报自己写的。

六、总结拓展,铭记爱国之魂1、这笛声我们听懂了,孩子们听懂了,还有谁听懂了?(音乐大师)大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为什么?2、激情升华,铭记国魂齐读诗句:面对列强,国破了精神的山河在只要精神不灭阿祖国,就永远有尊严!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暮江吟》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

(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

诗歌作于公元822年。

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

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

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3、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

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

今义:令人怜悯。

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想一个感叹句——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九月初三夜真可爱啊!九月初三——指农历九月初三,这时已进入深秋季节。

(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可爱?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诗……)4、诗意理解: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②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能加上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说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自己对诗文的理解。

1、下面我们来欣赏欣赏这首古诗,和大诗人白居易一起感受江南独特的美景!再读古诗,你最欣赏哪几句?在这句子中,你欣赏到了什么?2、汇报交流:第一、二句①生汇报。

A、“残阳”“铺”——联系下文的“半江红”理解。

出示句子比较:一道残阳照水中(用“照”太俗)一道残阳射水中(用“射”不符合残阳的特点)一道残阳铺水中(用“铺”形象地表达了霞光几乎贴着湖面铺撒过来地样子。

在这里是“斜照”的意思。

)看图体会江水的平静,夕阳的美丽。

B、“江水”“瑟瑟”“红”——这是怎样的绿,怎样的红啊,能用上“仿佛”或者“好像”说一说吗?②你们说的真美。

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男生齐读。

)第三、四句①生汇报。

A、“露珠”——“珍珠”。

(比喻的手法)B、“月亮”——“弓”。

(看图。

用形容词描述:晶莹剔透的珍珠,精致小巧的弓。

)②这么美的景象,谁来读一读?(指多名学生读,师相机指导读后,女生齐读。

)四.吟诵入诗境1、你们读得真美!老师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九月初三那一天的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

我静静地站在江边,只见一道夕阳的余晖铺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光色瞬息变化,江水一半是碧绿的,另一半则是通红的,整条江简直就像一大块美丽的宝石!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只见那弯弯的月亮悄悄地挂在树梢上,像一张精致小巧的弓。

那江边的花草上已经爬满了圆滚滚的小露珠,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它们难道是从天上溜到人间来玩耍的星星吗?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3、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

——准备(背诵)——全班交流(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我们的家乡很美,我们的江南很美,其实我们的祖国山河,我们的大自然到处都很美,有很多诗人也都赞美过我们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就来一个“赛诗会”,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平时积累的古诗多。

六.课外作业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写景的古诗词,同学们回去后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诗词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也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看看这些诗词又蕴涵着怎样的心情和感悟呢?板书设计:暮江吟残阳铺江水瑟瑟红可怜露珠真珠月弓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木笛》人教部编版《木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笛声”反复揣摩、朗读,感悟朱丹内心的情怀。

2、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朱丹爱音乐但更爱自己的同胞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全班交流。

二、直奔笛声,解读笛声1、师:刚才同学谈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品一品。

2、根据回答,屏幕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 3、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的词语。

并指导理解词语,同时把感情带入读词语。

4、深入解读后再次齐读这段话。

5、朱丹为什么会吹奏出这样如泣如诉的笛声呢?三、揭开历史,再次感受笛声1、师: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那是一段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堪回首又必须铭记的血泪史―― (视频呈现,教师解说) 出示一组数字: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这场大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了近300000人,大约是每分钟杀6个人。

1)齐读这组数字。

2)交流:读着这组数字,你觉得这仅仅是一组数字吗?2、学生谈感受。

3、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朗读写笛声的句子。

四、走进终试考场,感受民族精神。

1、师: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快的曲目并不难,但艺术是有人性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有精神的!在中华民族奇耻大辱的今天,他又怎么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快的乐曲呢?就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对读考场上朱丹和大师的一段对话。

2、同桌讨论: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3、此时,你想对朱丹说些什么?五、临近石碑,聆听生命心曲1、那么,记住这一天的,仅仅是朱丹吗?还有谁?(一群孩子。

)画出句子,指名汇报。

2、教师引读:从考场走出来的朱丹泪流满面,他披着满天的雪花,来到了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生接读:3、交流:他们在干什么?走进孩子的心灵,想想他们在想什么?4、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孩子们忘记了吗?朱丹忘记了吗?此时朱丹心中激情澎湃!他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吹木笛)师生配乐齐读“笛声悲凉凄切……翩然回旋” 5、师:同学们,这笛声,到底要向人们倾诉什么?请大家提起笔,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几句话。

(配乐)6、汇报自己写的。

六、总结拓展,铭记爱国之魂1、这笛声我们听懂了,孩子们听懂了,还有谁听懂了?(音乐大师)大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为什么?2、激情升华,铭记国魂齐读诗句:面对列强,国破了精神的山河在只要精神不灭阿祖国,就永远有尊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