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中的认知偏差分析
一、印象形成效应及其对教师认知的影响
(一)首因效应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或者第一印象效应。
如果一个学生给教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教师则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他可能备加关心和注意,并给予特别的帮助。
(二)近因效应
指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三)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认知对象的某种品质非常突出,给人以清新鲜明的印象,以至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的判断。
由于晕轮效应的作用,人们在社会认知中,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貌、衣着与动作等外在特征来对他人进行认知,比如我们认为一个漂亮的孩子,可能也很聪明、善良。
而这些主观臆断使得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以致对他人的认知往往出现以偏概全。
把它称之为“晕轮效应”,是说它像月晕一样,会在真实的现象面前产生一个更大的假象。
晕轮效应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晕轮效应和首因效应主要的区别在于:首因效应是从时间上来说的,由于前面的印象深刻,后面的印象往往成为前面印象的补充;而晕轮效应是从内容上来说的,由于对对象的部分特征印象深刻,这部分印象泛化为全部印象。
所以,这两种心理定势是不一样的,是不能混同的。
如果教师不消除晕轮效应的认知偏见,那么教师对那些有明显优点的学生存在的不足看不到,对其不足不予纠正;而对那些有明显缺点的学生,则视其是一无是处,找不到优点,这就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四)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是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的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认为他们都具有这种特征,而无视团体成员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刻板效应。
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人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很容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
如果这种偏差发生在对一类人或一群人的认知中,就会产生社会刻板印象。
(五)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人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移加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具有同样的特点。
如,三国时的曹操,生性
多疑,连做梦都觉得有人要害他,这就是“投射效应”在作怪了。
有一则经典的故事是这样描述的:一次苏东坡和金山寺的佛印大师在一起,苏东坡问性格憨厚一些的佛印大师:“禅师,你看我的坐姿如何?”禅师答道:“很好,像一尊庄严的佛像。
”苏东坡听了满心舒畅。
佛印接着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的坐姿又如何呢?”苏东坡嘲弄禅师道:“像一堆牛屎!”禅师听了也显得很高兴。
苏东坡自以为占了便宜,高高兴兴地回家告诉了妹妹,殊不料,冰雪聪明的苏小妹正色道:“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禅师心中像佛,所以他看你像佛,而你心中如牛屎,是以你看禅师才像牛屎。
”苏东坡哑然。
愿望、观念、情绪等移加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具有同样的特点,投射作用往往影响自己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推己及人的情形,在师生交往中也是常见的。
(六)定势效应
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
的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
有一则经典的故事《丢斧子的故事》: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盗,于是观察他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感到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
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他再看邻居的儿子,竟觉得言行举止中没有一点偷斧头的模样了。
这则故事描述了农夫在心理定势作用下的心理活动过程。
人具有不同的心理,会对同一件事或人产生不同的反应。
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表现在人们用一种固定化了的人物形象去认知他人。
例如:我们与学生交往则会认为我们年纪轻轻,缺乏经验。
我们会认为诚实的人始终不会说谎;而一旦我们认为某个人老奸巨猾,既使他对你表示好感,你也会认为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心理定势效应常常会导致偏见和成见,阻碍我们正确地认知他人。
所以我们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对待他人!不要一味地用老眼光来看人处事。
二、影响学校人际吸引和排斥的因素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
(一)外貌吸引
(二)邻近吸引
(三)能力吸引
(四)相似吸引
(五)互补吸引
(六)人格品质
六大美德,24个积极心理品质
1、智慧: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思维、热爱学习、洞察力
2、勇气:勇敢、坚持、正直、活力
3、仁慈:爱、善良、社交智慧
4、公正:公德、公平、领导力
5、节制:宽容、谦逊、谨慎、自律
6、超越:审美、感恩、希望、幽默、信仰
三、师生人际沟通的特点与功能
师生人际沟通既具有人际沟通的一些共性,也有其独特性。
正确认识和把握师生人际沟通的特征,对于我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师生人际沟通的特点
1.正式与非正式化
师生沟通是在教育和社会大环境下,在学校情境中发生的,因此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组织化特征。
一般认为,组织化、正式化的关系有利于知识传递和能力训练,但对学生反应的随机性与灵活性关注不足,不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社会行为、人际交往、人格品质等的培养往往不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除正式
的师生关系外,师生间还存在着大量非正式化的关系,包括在集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个别接触、交流等。
这些非正式的师生关系,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师生间可以无拘无束地流露彼此的真实想法,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彼此了解,促进师生更充分、更有效的交流,尤其对学生的情感、行为、社会交往和人格塑造等极其重要。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非正式关系可以起到很好的润滑作用,但师生间的这种非正式的关系需要掌握好分寸。
如在课堂上严肃的教师,可以在课下与学生做“知心朋友”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要尽可能实现正式化和非正式化关系的巧妙结合,以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2.双向性与交互性
教育过程是师生双向理解的过程,这种双向理解是不断生成、变化和延续的。
在师生互动中,一方面,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学生往往是依据教师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学生的行为同样会对教师产生很大影响,构成师生影响的双向交互性。
师生间的这种双向、交互的影响不是一时的、间断的,而是连续的、循环的,还会对师生间以后的互动产生影响,从而表现为一个交互的循环过程。
师生关系正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影响和循环往复的互动过程中发展的。
教师应在师生互动中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应当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情感性
情感性是师生人际沟通的重要特征。
学生的情感世界主要是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生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情也是通过对同学、老师及学校的感情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直接影响到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教师应在日常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学会同情、学会快乐、学会自信、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社会。
4.教育性
教育性是师生人际沟通的首要特征。
师生间互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技能的发展,师生互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就是围绕这个目的而展开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生活、交往活动中的言行举止,往往会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成为无言的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期望与评价,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学习效果。
“老师是否喜欢我”、“老师认为我怎么样”常常是中小学生判断自己能力和师生关系好坏的主要依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动机及进一步的师生互动。
正因如此,教师应在教育实践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并多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自检,与学生建立起积极的联系,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教育、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师生人际沟通的功能
师生人际沟通主要表现在心理沟通上,指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知其所想。
在情感上,师生之间能互相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
教师热爱学生,满腔热情地真诚帮助学生,学生理解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这是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着心理上的相互沟通。
因此,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秘诀之一。
具体说有以下功能:
1.它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的前提。
教与学总是在师生交往的背景下进行的,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接触,相互沟通,相互作用。
怎能产生教与学的活动呢?
2.它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师生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生学的积极性,相互影响着课堂气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3.它对学生人格发展起着主要的制约作用。
4.它是师生进行一切交往活动而满足情感需要的一个前提。
5.它是影响学校风气的一个重要因素。
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反之则有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