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自由理念)【圣才出品】

邵志择《新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自由理念)【圣才出品】

第七章 新闻自由理念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个人权利与出版自由
1.出版自由观念的宗教源泉
(1)1644年,英国的密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首先明确提出出版自由理念。

①他首先从宗教宽容的立场抨击在英国主张取消主教制后居然仍保留书籍出版许可令
出版自由观念的宗教源泉 个人权利与出版自由
出版自由观念形成的政治、经济动力 出版自由理念的代表人物
出版自由观念的演化 出版自由观念建立的基础 两种不同的自由观
滥用新闻自由权的表现 新闻自由的社会责任论 社会责任论对新闻界的具体要求
社会责任论对公众的要求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与资产阶级新闻自由 资产阶级新闻自由
评普鲁士专制的书报检查令 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 自由的人民报刊观

闻自由理念
这一事实。

②密尔顿站在清教徒的立场来谈论信仰、言论、出版自由,而压制这些自由的旧教是“牛鬼蛇神似的罪恶机构”。

③密尔顿还从真理的本性出发,讨论了为什么不能禁止出版自由的理由。

(2)1453年,德国的古登堡第一次用他那由榨葡萄汁机改装的金属活字印刷机印制了100多部《圣经》。

①在此以后,这种便利的出版技术一直主要是用来印《圣经》及其他宗教书籍的。

②印刷术的广泛运用使书籍的出版变得更不易控制,各种学说、各种对宗教的见解以书的形式得以流传。

这引起了教廷的不安,才有禁书令。

③印刷术天然地有一种解构权威的力量。

④如果没有便利的印刷技术,新教改革运动也许不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其影响力也不一定会如此深远。

(3)由信仰自由出发,个人的自由权就顺势进入一切对真理追求的领域,科学自由、学术自由以及出版自由都在只承认上帝而不受任何人之束缚的条件下成长起来了。

2.出版自由观念形成的政治、经济动力
(1)以英国为首的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逐渐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寻求合理性。

由于新教中必然产生出来的个人主义,新教就成了资本主义的一种动力。

(2)宗教宽容精神逐渐得到肯定,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也慢慢扩展到经济、政治领域,这是资本主义政治自由合法性的宗教来源。

(3)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从信仰自由中衍化出来并深入政治、学术等其他领域,由新
教改革所确立的信仰自由的合法性也使出版自由的合法性得到肯定。

(4)经济的因素给个人自由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思想上形成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自由的条件这样的观念。

(5)个人自由的核心是个人对其财产的排他性占有,自由是个人的自由,个人的自由是在其财产基础上的扩展,它首先就是对财产的支配权。

(6)观念的形成和传播不可能没有出版手段的支持,也离不开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被各国宪法明确规定的一种个人权利。

(7)新教改革的后果是把个人放到一个显著的位置,这一成果与自由的经济要求和政治要求内在地统一起来,结果形成个人主义的观念,并且反过来把个人主义当作所有自由权项的基础。

二、出版自由观念的演化
出版自由(freedom of the press)是一个伟大的口号,口号的提出意味着一种独立的关于出版的观念的产生,它是宗教改革后经过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糅合而产生的个人权利观念在出版领域内的反映。

1.出版自由理念的代表人物
(1)密尔顿(1608—1674)
他是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政论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

1644年,出版《论出版自由》,第一次提出“出版自由”的伟大口号。

①他提出不能禁止出版的自由,出版是表达真理的一种手段,禁止出版自由就是阻断个
人通过书籍获得真理的途径。

②他认为人的理性是上帝赋予的,自由地思想、自由地发表意见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选择何种方式来发表意见也是一种自由权利。

人是可以辨别真理和谬误的,因此没有必要限制言论的自由发表,也不能禁止人们通过书籍来发表言论。

③从密尔顿的论述中产生了两个重要的思想,即观念的自由市场(the open market place of ideas)和理性的自我修正过程(self-righting process)。

④一切对于观念表达的限制都不符合真理本性,观念的真理性不是由那种人为制定出来的标准来判定,而是在公开的观念市场中,经过每个人的理性判断和频繁交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己显现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

⑤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谬误,在市场上的各种观念是不是为人们所接受最终要看每个人的判断。

经过了与谬误的斗争,真理会更加明确地被认识到,人们也会更加珍惜这样的真理。

(2)洛克(1632—1704)
他是英国“光荣革命”即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代表。

他在《政府论》(下篇)中对政府的起源、构成,权力的来源,政府、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是后来美国政治制度的直接的思想来源,也影响了许多法国思想家。

他对宗教、知识、真理的看法主要在《论宗教宽容》和《人类理解论》中。

①洛克认为,灵魂的事官长不应该过问,这是每一个人自己的事情。

②关于知识和真理,洛克认为,不存在“印在心灵上的”天赋的观念,每个人在他出生时都是一块“白板”,除了感觉和反省之外没有其他的观念的来源。

所以,“人必须自己来思想,自己来理解”。

③自由观念和必然观念的发生是因为人人都知道自己有一种能力来开始或停止,继续或
终结各种活动。

自由观念是一个主体有一种能力来按照自己心理的决定或思想,实现或停顿一种特殊那样一个动作。

④只要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思考,他就是自由的,如果他的内心受到压制,主体不能采取行动,他就是不自由的。

(3)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
杰斐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也是新闻自由的热烈拥护者。

他认为报纸的自由是很重要的。

①杰斐逊等人一起为敦促国会修正宪法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终使国会在1789年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前十条),一般把这十条修正案称为《权利法案》,其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剥夺人民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的权利”。

②由于美国没有专门的关于新闻出版的法律,宪法第一修正案就成了美国新闻自由的根本保证,所有关于个人和媒介的言论自由、批评自由的纷争最终都可以追溯到第一修正案,而且基本上都能援用这项规定保障言论、出版的自由。

这是杰斐逊等人的功绩。

(4)约翰·斯图尔特·密尔(1806—1873)
密尔是19世纪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1859年出版的《论自由》是对自由主义的总结,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①密尔站在个人功利主义的立场上要求保证个人的各种自由。

他用相当大的篇幅讨论了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问题,极端强调了言论自由(包括出版自由)的重要性。

②密尔认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对人们很重要,因为“意见自由和发表意见自由对人类精神的福祉的必要性”,而人类的一切其他福祉是有赖于精神福祉的。

③保护意见自由和意见表达自由的理由
a.若有什么意见被迫缄默下去,那个意见却可能是真确的。

否认这一点,就是假定了人们自己的不可能错误性。

b.纵使被迫缄默的意见是一个错误,它也可能,而且通常总是,含有部分真理;而另一方面,任何题目上的普遍意见即得势意见也难得是或者从不是全部真理。

所以只有借敌对意见的冲突才能使所遗真理有机会得到补足。

c.即使公认的意见不仅是真理而且是全部真理,若不容它去遭受而且实际遭受到猛烈而认真的争议,接受者多数之抱有这个意见就像抱持一个偏见那样,对于它的理性根据就很少领会或感认。

d.教义的意义本身也会有丧失或减弱并且失去其对品性行为的重大作用的危险,因为教条已变成仅仅在形式上宣称的东西,对于致善是无效力的,它妨碍着去寻求根据,并且还阻挡着任何真实的、有感于衷的信念从理性或亲身经验中生长出来。

(4)除以上这些人物之外,还有一些人是值得重视的。

他们是霍布斯、卢梭、孟德斯鸠、托克维尔等。

2.出版自由观念建立的基础
(1)相信人生而平等,人有各种天赋的权利,是上帝赋予的能力。

这些权利中最重要的是独立思想和言论自由。

(2)相信人有理性,能辨别真理和谬误。

(3)主张君权民授,主权属于人民。

新闻出版媒介是人们最好的一种监督政府的方式,要给新闻出版以充分的自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