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

论文提要今年来我国旅游业一方面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首先描述了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考察了旅游环境保护的种种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学者关于旅游持续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旅游景点发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以及旅游环境质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三)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

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

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

他们不辞穷苦,爬山涉水、寻幽探胜,留连于清溪碧流之间、忘返于奇山异峰之中、逗留于滨海沙滩之畔、漫步于林荫绿地之下,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智,得到享受。

近年来政策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重要条件,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作为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自然环境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资源的破坏与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首先描述了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考察了旅游环境保护的种种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学者关于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旅游环境质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以期寻求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旅游环境得不到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

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

(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了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

(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旅游活动的过度,破坏了旅游环境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首先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

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

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兴致降低。

其次,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构成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

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造成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一是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二是对景区环境的粗放式管理,对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手段;三是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迫切解决的课题。

2、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旅游主管部门与实业部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均已形成共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自1973年始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发大会后发布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等等规定都不同程度地与旅游环境保护有关,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行政管制体系。

在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旅游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环保行政主管与实业部门精诚合作、联手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有不尽令有满意之处。

对旅游环境的有效保护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制约。

(1)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

旅游区在多数基础建设项目,没有按规定程序办理有关环境保护手续,有的虽然办了,但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把关,流于形式。

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指出:“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计划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管理部门不办理征地手续,银行不予贷款;凡环境保护方案篇章,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办理施工执照,物质部门不供应材料,设备;凡没有取得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的建设项目,工商行证管理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

然而事实上,这些措施没有行到真正落实。

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30、31条规定:“刻划涂污和损坏国家保护文物尚不严重的,由公安部门或文物所在单位处以罚款或赔偿损失。

”其中何谓“尚不严重”,罚款赔偿如何办公室,都无具体明确的规定,容易造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

加之一个时期以来,旅游区没有权威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

(2)重产值、轻环境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

在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3)环保经费紧张各级财政拨给的环保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

许多旅游区的环保部门除了有一两台陈旧简陋的监测设施外,多数无钱添置其他基础性设施和配套设施。

对于旅游区内排污情况难以进行常规分析,环境规划、环境趋势预测往往也因没有监测依据而无法进行。

(4)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

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5)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

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旅游环境得不到有效地保护加剧了旅游与环保的矛盾,使保护者和实业部门的冲突,游客和目的地居民的冲突以及居民之间的冲突更加恶化。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旅游人数、旅游区客容量与环境质量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关系;旅游人数大于或等于景点饱和承载量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则大些,反之,则小些。

旅游环境质量变异涉及游客行为、心理、社会文化、居民参与程度等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可能在某个微观的具体时间断面上,呈现出无规则的特性;但是从旅游景点的宏观历史发展看,游客到达人数与景点演变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周期循环规律。

1、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是一位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旅游地理系教授Butler博士提出的,他按时间发展和游客到达人数,把一个旅游区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六个过程:即,开发、参与、发展、巩固、萧条、重现活力(或衰亡)等。

根据进入游客的数量,旅游者类型特征以及旅游设施的发展状况,这六个过程又可归纳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含开发与参与两部分,吸引的旅客以少数先锋型旅游者为主,如探测旅游者、嬉皮士、流浪汉等;少数当地有参与旅游活动;该阶段旅游人数少,设施设备简陋,游客或搭帐野营或借宿当地人家中,此时的旅游发展仍处在自由无序状态;旅游对环境尚不构成威胁。

第二阶段包括发展、巩固和萧条三大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大量游客涌入,景点吸引各种类型的旅游者,尤其以大众旅游者为多,中、高档宾客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设施、设备趋于齐全;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游人大量涌入对环境的威胁日渐明显。

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更新开发阶段,此时的旅游者仍以大众旅游者为主,在数量上可能呈上升趋势、也可能呈下降或衰亡趋势,但无论旅客数量的多寡,齐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已饱受折腾,旅游环境质量和景点的吸引力已明显下降,为该地区文化和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如果经过管理上的弥补措施,如关闭大修、开发新产品,恢复环境吸引力等,该景区的旅游发展尚有回光反照的可能;否则该景区就从此走向衰亡了。

2、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从对前一部分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一个景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景点的质量和吸引力都与该景区的环境保护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也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

在景区的开发、参与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游客和当地居民卷入的人数少,远未达到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发展未有系统管理的存在,该阶段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虽不明显,但已存在,因此应作为景区保护的开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