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12级倪石凤 12520305162内容提要:老舍先生创造的市民世界是丰富多样的,在他的笔下有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城市贫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本文从这几方面对老舍小说人物作以系统整理分析,从而进一步感受作家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和感染力,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人民艺术家创造题材艺术风格创作个性一、引言老舍先生的身体虽然永远消逝在人间,但他的名字以及他“人民艺术家”的著称却没有被忘记,相反却被更多的人记起,甚至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

特别是他笔下的市民形象更吸引人们的视线。

二、老舍的生平和历程老舍先生在现当老舍先生的身体虽然永远消逝在人间,但他的名字以及他“人民艺术家”的著称却没有被忘记,相反却被更多的人记起,甚至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

特别是他笔下的市民形象更吸引人们的视线。

老舍先生在线代文坛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却有着不寻常的背景。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

可以说,早年这一段穷旗人生活给他的一生打下了许多特殊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道路。

老舍的一生都为文坛的工作而奉献。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三、老舍小说平民取向生成的原因(—)独特的成长环境老舍生活在下层劳动人民之中,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对于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这一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对于他们的愿望,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生活“心态,他可谓体会得最为深切,最为熟悉,最为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

并且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

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

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老舍大学毕业后,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在文坛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由小学校长到中学校长,到大学教授和著名作家。

但他从一开始就与下层劳动者在精神上情感上建立起来的联系,并没有因为地位的长高而中断,反而因为思想认识的提高和阅历的增长,他对下层社会看得更清,理解得更深,他的笔触也更深入到下层社会,代受屈辱者鸣不平。

(二)“五四”新思潮唤起老舍平民意识的觉醒“五四运动”的爆发点燃了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他内心那股汹涌彭拜的反帝反封的浪涛可谓拥面而来。

此时,他高声喊出:“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

”①这两种认识就成为了老舍长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同时也是老舍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1924年夏,老舍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

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

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

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

接着,在伦敦的五年里,他写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长篇,都是写一般市民的生活,写这些市民的遭遇、梦想、挣扎和相互的倾轧。

作品透过这些市民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到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封建帝制虽然已经被推翻了,而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却并没有解决,中国依然没有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中解脱出来。

老舍揭开他所最熟悉的城市下层社会的一角,让人们亲眼看到了那些血淋淋的生活现实。

另一方面,这些作品的发表也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分析老舍笔下市民形象的塑造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

他笔下的社会生活图画抓住了他最熟悉的市民社会,以他所拥有的社会经验进行艺术构思,把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及心理通过文学形象表现出来,从而来组成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

透过这个具体的世界,他画出了现代中国的某一方面的众多艺术典型,表现了这一时期民族生活的特有风貌。

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庸人俗气;既集中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的各种特质,又活生生的凸现着我们民族的时代个性。

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但是在他笔下的人物也不全是“俗”味, 而是一方面受礼教、家风、古训的束缚,爱面子、讲礼节、谦恭随和、古道热肠,另一方面是受混乱时世的影响而中庸守旧、安贫乐命、点头哈腰、圆滑混世。

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众多的市民形象系列之中大致可以分为:“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正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

(一)老派市民形象这是老舍市民形象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

即那些尚保留着东方封建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苟且的“老中国的儿女”们。

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

而这类形象的特点就是:虽然生活在城市中,但只是“乡土中国”的一部分,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乡下人”。

这里所说的城里人/乡下人,不是他们的户籍概念,而是表明他们身上的文化符号。

即代表着现代和保守的理性观点,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的,保守而闭塞。

这是老舍市民形象系列中表现得最为深刻和成功的形象《二马》是老舍在1929年于英国写成的。

在这篇小说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

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了作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特征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某些本质特征,而且也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市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

张大哥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的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发生变化。

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是经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头的。

”张大哥不喜欢摔跟头。

他的使命和职责是“做媒人和反对离婚”,因为他认为离婚就是对既有秩序的破坏,而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

这种由婚姻观念而延伸出的人生哲理和文化观念就是封闭和自足。

当然最后的失败,实际上也就是“老中国的儿女”因循保守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想顺应天命而不得的悲剧。

在众多的老派市民中,最典型的是《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

城叫敌人占了,邻里们屡遭劫难,自个儿家里也一天天失去稳定,他都可以不往心里去,独独“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

孙媳妇韵梅颇得其“真传”,在祸患濒临之际,她仍极力主张得给爷爷如期做寿。

“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虽然只是一个平头百姓,但是心里却不忘把人严格地划分尊卑贵贱,忠诚而真实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

他对来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的领收“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但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一下这个老朋友。

他的性格就是懦弱、拘谨、苟安,是老马先生、张大哥那一类型的延续。

在这些人身上反映了一种深刻的悲哀,阻止社会进步的障碍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的习惯。

要医治民族的痼疾,除了政治与经济的变革外,还必须有一场文化心理的革命,而且要使它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完成。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作品集中地描写了市民生活,成功地塑造了市民形象,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再现了市民的性格特征,表现了老舍先生对市民刻画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二)新派市民形象对于新派市民”,他们生长于封建宗法、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却又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集中西糟粕于一身。

这一文章,老舍也用了许多成功的形象,它又可以分为三种:—、是老舍理想中的“国民楷模”。

老舍在接受了一部分英国先进的文化后,很自然的将其人格理想寄植在他所认同的西方观念中。

于是他就以英国国民为参照塑造了李景纯﹑李子荣这样的青年。

李景纯有知识、有理想、有爱国热情,也有为国捐躯的精神。

培养一些用英国现代科学知识、民主理想和独立精神武装起来的现代青年,具有现代青年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独立、务实、求真、敬业、爱国,有美好的理想,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但这只是老舍人生理想,理想终归是理想。

这也反映了老舍真诚、天真的一面,反映他在对现实的批判方面缺乏真正的深刻性。

二、是“洋派”与“新派”的市井无赖老舍先生含着泪鞭挞的“过渡人”形象,如《离婚》中的张大哥的儿子张天真就是此类人物:天真漂亮、空洞、看不起穷人,钱老是不够花,没钱的时候也偶尔上半点钟课。

漂亮、高鼻子、大眼睛,腮向下溜着点,专为展列口中的白牙……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眉照镜子,整天吃蜜柑,拿着冰上东安市场,穿上运动衣睡觉。

每天看三份小报,不知道国事;专记影戏园的广告。

非常的和蔼,对于女的;也好生个闷气,对于父亲。

总之,这是一个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

三、是老舍先生含着泪鞭挞的“过渡人”形象,如《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这一类的“洋青年”,是个极肤浅的家伙,肤浅到了既不爱国又不顾家,无聊、浅薄和不要强、没出息,任何蝇头小利都能勾起他垂涎三尺,任何一点危险都会吓得他望风而逃,一来二去他滚进冠晓荷一伙,也滚进了无法自拔的深渊,为了一心给日本人当小特务,他丢了命。

”这些人物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而丧失了人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