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形象【摘要】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作家老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而尤其让我们关注的就是他作品中那些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的市民形象。
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理想式市民形象”三种不同的人物系列,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
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
本文以《四世同堂》的写作背景等为基础,着重分析了老派市民形象。
并对《四世同堂》中老派市民形象的特征塑造进行了论述。
对《四世同堂》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老派市民分析。
最后对老舍对老派市民的巨大影响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老舍;四世同堂;老派市民;形象分析一、引言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约八百万字,尤其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于举世公认的成就。
特别是1944年老舍开始发表描写沦陷区北平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标志着老舍创作高峰的来临。
小说以祁家祖孙四代以及他们居住的小羊圈胡同为中心,铺展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五光十色的历史风俗画面。
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呈现了一幅全方位的市民生活图景,建造了完整的市民形象体系,老舍也因此获得了“市民诗人”的赞誉。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京,北京属于古老的皇城,封建遗留根深蒂固积淀于人们的思想之中,常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受到遏制,自由、自觉的天性也日趋扭曲、变形,那种顺从忍让、委曲求全等内核被积淀成一种普遍的国民心态,这种心态渐渐潜移默化为一种以柔弱为核心的民族劣质。
在老舍的笔下,无论是老派市民还是新派市民都具有这种内在的特质。
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主要由商人、小职员、旗人、家庭主妇等构成,现在大多数现代文学史著作一般都认为,在老舍所写的几大人物类型中,写得最好的就是这一形象系列。
以《四世同堂》为例,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等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对老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形象特征进行探讨,或许会是切入和把握老舍笔下“市民世界”的最佳角度。
因此,研究老舍笔下的老派市民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关于《四世同堂》及其写作背景(一)、简介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选取西城的小羊圈胡同作为"亡城"的缩影,以普通市民祁家祖孙四代的遭遇为中心,主要通过祁家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祖孙三代的痛苦生活和思想变迁,同时又以代表民族正气的钱家与代表民族败类的冠家作为对比,再以周围几十户贫民家庭作为衬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活的市民群像,展示了国破城亡期间他们经受的心灵上和肉体上的苦痛和屈辱。
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反法西斯的伟大历程。
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表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达、武器的先进,而且还取决于该民族普遍的社会心态。
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为什么却遭受日本人的侵略,这不能不引起包括作者在内的知识分子的深刻反省。
老舍继承了鲁迅改造国民灵魂的五四传统,他把造成国人性格懦弱、敷衍、苟且偷安的思想根源指向传统的北平文化,而整个北平文化又是以家族文化为基础的。
因此老舍在作品中便集中地审视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对其消极性因素进行了理性的审视与批判。
众所周知,"家,在中国是礼教的堡垒。
"而这个堡垒却容纳了包括等级观念、宗法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诸多内容。
全书如一幅巨大生活画卷,气度恢弘,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是一部感人的现实主义杰作。
老舍曾表示:“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
”(二)、写作背景《四世同堂》创作于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的时代是晚清,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影子仍对出可见,许许多多的人们仍然沉浸在半封建的状态下难以自拔,仍然自我封闭,仍然在生活中处处坚持落后的传统文化以及落后的价值观。
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狠狠地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一批又一批的人们的觉醒,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三、老派市民形象(一)、老派市民内涵出生于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作家老舍,在当时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下,老舍通过《四世同堂》向读者讲述着抗日战争下老北京的不同的市民形象,其中以老派市民形象尤其突出。
《四世同堂》涉及了十七、八个家庭和一百三十个人物,这些不同国籍和各种行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众所周知,在作者笔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市民类型,如新派市民、理想市民和城市贫民形象,其中最深刻的还是老派市民。
老派市民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人们,是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怯懦的“老中国的儿女”。
如祁老太爷、祁天佑、韵梅、常二爷、马老寡妇、祁天佑太太、李四妈、李四爷等。
古旧城市中保持着古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封建理念,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的旧派人物,都被我们称之为老派市民。
老派市民就是这样一群老中国儿女:他们害怕改变,坚守旧有的价值观,生活中种种坚持充满了荒谬,他们所坚守的,认为宝贵的恰恰是封建社会下最阴暗的一面。
(二)、老派市民形象的特征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
这种不撄“教诲着人们既不要去直面,又不要去坦露或触动内心中真实的思想”。
这种思想行为方式塑造的人封建固执的思想。
老派市民这样的思想,同样养成了同样闭塞狭隘、麻木卑怯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祁老太爷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北京城,看见清朝皇帝如何度过接连不断的内战。
他对付兵荒马乱的唯一方法就是存够全家吃三个月的粮食,以及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大门。
当日本人攻占了北平,他仍然顽固地按旧法规维持全家生计,认为日本人爱占小便宜,说不定这回是看上了“芦沟桥上的“石狮子”。
封建固执,坚守闭塞。
《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不仅封建顽固,而且都以礼为重,大都保持着中庸调和的论调。
祁老太爷忘不了在心里把人分成尊卑贵贱,按传统的礼教习俗办事,处事要体面与排场,眼看着快要家破人亡了,却惦记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绝不能忘来给祁老太爷送礼,中庸调和,以礼为重。
其次,这里老派市民为了自身的“小家”,往往会忍辱负重,苟且偷安。
如祁老太爷奉行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
邻居钱默吟受凌辱,祁老太爷非常同情,但由于害怕连累自家,而不敢探望朋友,因为,“他知道什么叫谨慎”。
他对一切会采取怯懦回避的态度,守持着逆来顺受的生活哲学,遇见麻烦事,就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
最后,《四世同堂》里李四爷夫妇的慷慨助人,韵梅的贤良与忍耐等等也都是典型的老派市民安分守己,善良觉醒的体现,符合中国传统形象。
如韵梅的形象是传统美德的典范,忍辱负重,救援别人,在这些人身上,老舍发现了安分守己和善良的传统美德。
四、《四世同堂》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老派市民分析(一)、祁老太爷《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
他怯弱的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于当日本人侵略军占领北平时,在他看来只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逢凶化吉。
都快要当亡国奴了,他还在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虽然自己也是一个平头百姓,可心里却总不忘把人严格的划分尊卑贵贱,忠诚而真实的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
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
他对来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的领收“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但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一下这个老朋友。
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谨、苟安,这是作者最熟悉的一种性格,是老马先生、张大哥那一类型的延续。
(二)、祁天佑祁天佑在《四世同堂》中也是一个(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市民。
他是非常本分和安分守己的,连老舍也是对其非常恭谨的。
“有许多象祁天佑的半老的人,事业已经固定,精力已经消耗的不多了,他们把自己的才力已看得十分(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在身心还未完的时候再努力奔忙几年,好给儿孙打下一点生活的基础。
他们没有多少野心,而只求在本分中能够安家立业……”在封建家族中,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孙。
“这次是祁天佑出的力——他想把父亲置买的产业变成一座足以传世的堡垒,好上足以对得起老人,下对得起儿孙。
”这正是一位家族顶梁柱式的老派市民所特有的忍辱负重和苟且偷安在其身上表现地淋漓尽致。
小说中在大家添冬衣的时候,而天佑却买不到棉花、布匹,十个客人当中,有七、八个空手而归。
天佑偷了邻近的几家铺子:点心铺没有面粉,茶叶铺没有茶叶,猪肉铺没有猪肉……看到这种情况,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几句话就体现了祁天佑那种苟且偷安的性情,天佑得到了日本人给他定的物价表。
老人仔细地看了一遍就一声没说,戴着帽子走了出去。
祁天佑没有又反抗,虽然内心憋闷,但是也不能吼叫出来。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老派市民才能做到。
天佑万念俱灰,他的老父亲、久病的妻子、三个儿子、儿媳妇、孙子,他的铺子,似乎都不在了。
他忘记了一切,漂到大海里去……这也许是老派市民最后的抗争,对于命运,对于世道。
(三)、祁瑞宣祁瑞宣是《四世同堂》里的老派市民中的少有的知识分子。
他生长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的长子,祁老太爷的长孙。
他上有祖父和父母,下有兄弟、妻子和儿女。
这(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加之瑞丰的无聊和瑞全的激进,瑞宣成为了四世同堂的“中坚”力量,负担着家(该部分内容被隐藏)要求,造就了瑞宣这样软弱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安分而薄弱,因而痛恨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和大家庭的长孙角色要求,使瑞宣把维护家庭看作自己最大的责任。
当日寇占领北平的时候,祁家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大家庭里祁老太爷年事已高,父亲天佑“人已半老,精力已耗,二弟瑞丰只知无聊地吃喝玩乐,三弟瑞全逃出北平,还有多病的母亲、靠他养活妻子和儿女。
这样,养活一家老小变成了瑞宣的职责。
有推脱这个因日寇入侵而变得越发(该部分内容被隐藏),而是把它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当瑞全要求他一同逃出北平时,瑞宣拒绝了。
他没有别的野心,只求让老人能够安享晚年。
他想“体贴父亲,叫父亲享几年晚福”,也不能任凭老人们挨饿受冻,这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善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完全处于一场动荡的历史漩涡中,当然瑞宣也不例外。
新思想与旧传统的纠缠、家族情节与自己想法的冲突,加重了瑞宣感情上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