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二节唐文学繁荣的原因第二节唐文学繁荣的原因唐代文学繁荣有其文学自身发展与承传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
“文笔之分”,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目的、政教目的,追求审美意义。
在诗歌方面,辞采声律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
“四声”、“八病”之说为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散文方面,体裁多样,约有八十多种(应用文体占大部分)。
唐吸取了骈体文形式上的优点,摈弃其辞藻华丽、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弊端,进行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在传奇小说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六朝的志怪和杂史杂传。
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
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
我们还应该从外部来总结其原因。
1、政治与文学:唐综合国力强,“汉唐盛世”。
唐代政治结构与前朝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重要之一是确立了以皇族地主为中心、广泛包括亲贵功臣、门阀世族、庶族地主、富商、僧侣等地主阶级各阶层的品级联合统治。
唐选拔官吏不同于魏晋南朝的“九品中正制”重世袭、重门阀。
唐有七大姓,但轻阀阅、重科举。
通过科举,为下层士子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庶族地主崛起。
唐朝科举、政治、文学关系紧密。
唐科举对文学的影响:(1)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
由于进士科的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唐天宝以后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固定的格局,“它主要以文词优劣来决定举子的去取”,因此文风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唐武后朝之后,文风日渐华靡。
沈既济曾说:“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
永隆中,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
”这样,逐渐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 的社会风气。
(2)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
严羽:“唐诗盛于我朝,以诗赋取士。
”(3)“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
文人士子们为了猎取功名,博得主考官的赏识,纷纷找各种关系拜谒权贵,向他们投诗献文。
(4)提供创作素材。
送人应试、贺人及第、慰人下第的诗极多。
(参阅: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2、经济与文学:经济发达,使综合国力增强,出现“开元盛世”。
农业,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交租、服役、缴纳布帛以代替服役等)。
手工业,丝绸和陶瓷都是中国的代表。
中国贸易,“丝绸之路”。
商业和城市,长安约百万人口,有108坊,西市和东市是繁华的商业区。
洛阳,为东都。
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交通,水路:黄河、长江、大运河;海路:广州——日本和波斯(伊朗);陆路:长安辐射全国的交通网。
“一骑红尘妃子笑。
”“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经济发展,使人们有了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力和条件。
(1)提供闲暇,以便进行娱乐或文学创作;(2)提供游历天下的可能,促进山水诗、描写都市生活和交游生活的诗的发展;(3)文人的商业意识增强。
如“润笔”、陈子昂的“买名”;(4)文人的精神风貌改变,影响诗歌等创作,如浪漫、豪迈的风格。
(5)市民文学开始出现,如传奇、词、变文等。
2019-09-24第二节唐文学繁荣的原因唐代文学繁荣有其文学自身发展与承传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
“文笔之分”,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目的、政教目的,追求审美意义。
在诗歌方面,辞采声律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
“四声”、“八病”之说为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散文方面,体裁多样,约有八十多种(应用文体占大部分)。
唐吸取了骈体文形式上的优点,摈弃其辞藻华丽、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弊端,进行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在传奇小说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六朝的志怪和杂史杂传。
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
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
我们还应该从外部来总结其原因。
1、政治与文学:唐综合国力强,“汉唐盛世”。
唐代政治结构与前朝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重要之一是确立了以皇族地主为中心、广泛包括亲贵功臣、门阀世族、庶族地主、富商、僧侣等地主阶级各阶层的品级联合统治。
唐选拔官吏不同于魏晋南朝的“九品中正制”重世袭、重门阀。
唐有七大姓,但轻阀阅、重科举。
通过科举,为下层士子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庶族地主崛起。
唐朝科举、政治、文学关系紧密。
唐科举对文学的影响:(1)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
由于进士科的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唐天宝以后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固定的格局,“它主要以文词优劣来决定举子的去取”,因此文风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唐武后朝之后,文风日渐华靡。
沈既济曾说:“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
永隆中,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
”这样,逐渐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 的社会风气。
(2)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
严羽:“唐诗盛于我朝,以诗赋取士。
”(3)“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
文人士子们为了猎取功名,博得主考官的赏识,纷纷找各种关系拜谒权贵,向他们投诗献文。
(4)提供创作素材。
送人应试、贺人及第、慰人下第的诗极多。
(参阅: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2、经济与文学:经济发达,使综合国力增强,出现“开元盛世”。
农业,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交租、服役、缴纳布帛以代替服役等)。
手工业,丝绸和陶瓷都是中国的代表。
中国贸易,“丝绸之路”。
商业和城市,长安约百万人口,有108坊,西市和东市是繁华的商业区。
洛阳,为东都。
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交通,水路:黄河、长江、大运河;海路:广州——日本和波斯(伊朗);陆路:长安辐射全国的交通网。
“一骑红尘妃子笑。
”“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经济发展,使人们有了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力和条件。
(1)提供闲暇,以便进行娱乐或文学创作;(2)提供游历天下的可能,促进山水诗、描写都市生活和交游生活的诗的发展;(3)文人的商业意识增强。
如“润笔”、陈子昂的“买名”;(4)文人的精神风貌改变,影响诗歌等创作,如浪漫、豪迈的风格。
(5)市民文学开始出现,如传奇、词、变文等。
2019-09-24第二节唐文学繁荣的原因唐代文学繁荣有其文学自身发展与承传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
“文笔之分”,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目的、政教目的,追求审美意义。
在诗歌方面,辞采声律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
“四声”、“八病”之说为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散文方面,体裁多样,约有八十多种(应用文体占大部分)。
唐吸取了骈体文形式上的优点,摈弃其辞藻华丽、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弊端,进行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在传奇小说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六朝的志怪和杂史杂传。
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
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
我们还应该从外部来总结其原因。
1、政治与文学:唐综合国力强,“汉唐盛世”。
唐代政治结构与前朝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重要之一是确立了以皇族地主为中心、广泛包括亲贵功臣、门阀世族、庶族地主、富商、僧侣等地主阶级各阶层的品级联合统治。
唐选拔官吏不同于魏晋南朝的“九品中正制”重世袭、重门阀。
唐有七大姓,但轻阀阅、重科举。
通过科举,为下层士子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庶族地主崛起。
唐朝科举、政治、文学关系紧密。
唐科举对文学的影响:(1)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
由于进士科的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唐天宝以后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固定的格局,“它主要以文词优劣来决定举子的去取”,因此文风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唐武后朝之后,文风日渐华靡。
沈既济曾说:“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
永隆中,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
”这样,逐渐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 的社会风气。
(2)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
严羽:“唐诗盛于我朝,以诗赋取士。
”(3)“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
文人士子们为了猎取功名,博得主考官的赏识,纷纷找各种关系拜谒权贵,向他们投诗献文。
(4)提供创作素材。
送人应试、贺人及第、慰人下第的诗极多。
(参阅: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2、经济与文学:经济发达,使综合国力增强,出现“开元盛世”。
农业,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交租、服役、缴纳布帛以代替服役等)。
手工业,丝绸和陶瓷都是中国的代表。
中国贸易,“丝绸之路”。
商业和城市,长安约百万人口,有108坊,西市和东市是繁华的商业区。
洛阳,为东都。
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交通,水路:黄河、长江、大运河;海路:广州——日本和波斯(伊朗);陆路:长安辐射全国的交通网。
“一骑红尘妃子笑。
”“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经济发展,使人们有了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力和条件。
(1)提供闲暇,以便进行娱乐或文学创作;(2)提供游历天下的可能,促进山水诗、描写都市生活和交游生活的诗的发展;(3)文人的商业意识增强。
如“润笔”、陈子昂的“买名”;(4)文人的精神风貌改变,影响诗歌等创作,如浪漫、豪迈的风格。
(5)市民文学开始出现,如传奇、词、变文等。
2019-09-24第二节唐文学繁荣的原因唐代文学繁荣有其文学自身发展与承传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
“文笔之分”,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目的、政教目的,追求审美意义。
在诗歌方面,辞采声律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
“四声”、“八病”之说为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散文方面,体裁多样,约有八十多种(应用文体占大部分)。
唐吸取了骈体文形式上的优点,摈弃其辞藻华丽、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弊端,进行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在传奇小说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六朝的志怪和杂史杂传。
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
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
我们还应该从外部来总结其原因。
1、政治与文学:唐综合国力强,“汉唐盛世”。
唐代政治结构与前朝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重要之一是确立了以皇族地主为中心、广泛包括亲贵功臣、门阀世族、庶族地主、富商、僧侣等地主阶级各阶层的品级联合统治。
唐选拔官吏不同于魏晋南朝的“九品中正制”重世袭、重门阀。
唐有七大姓,但轻阀阅、重科举。
通过科举,为下层士子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庶族地主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