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

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

一个内行人习武之路的经验分享第一篇老师名叫荣华丰,曾用名荣明,1956年出生,辽宁省本溪市人。

12岁时拜在八卦奇人宫宝田的徒弟刘炳锡门下,学习太祖长拳及宫派八卦;20余岁时结识了吴式太极拳杨禹廷的徒弟邓来儒工程师,从邓老处深深的领会到了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40余岁时又拜在了山西车派布氏形意布学宽的儿子布华轩门下,尽得其门内不传之秘。

老师一生酷爱武学,精于实战,喜好交结天下豪杰,并在不同的地方学到通背拳,螳螂拳,醉八仙,戳脚等传统的优秀拳种。

讲起我和老师的相识其实真是一种莫大的缘份。

那是2004年的一个冬天的广州,我还照常去天河公园打拳。

可是那天的伙伴却在议论一件事情,说最近公园里来了一个老师傅,很有功夫,懂太极推手,又懂形意八卦,有肩颈痛的人还专门和他学了甩胳膊的方法。

我当时听了挺心动的,因为自己很喜欢形意拳,却苦于一直都找不到明师。

而之前周围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便先跟一个老师学了个套路。

这回来了个行家,心里面甭提多激动,因为可以学到自己喜欢的形意拳了。

伙伴们说稍晚一些,一般九点钟之后他就会来。

果然,九点钟刚到,我们已经打完拳了。

有一个伙伴叫我一声,说老师傅来了。

我马上凑了上去,又有点不好意思,便围在外边看。

只见此人,身材中等,背阔腰圆,双臂修长,最让人影响深刻的是,长在国字脸上的一双精光四射的鹰一般的眼睛,眼角的眉毛自然向上挑起,好一副气宇轩昂的气概。

明明是练武之人,可是你却觉得他身上的气质相当儒雅,戴着一副老花镜,看起来竟是一副老工程师的样子。

显然,在我的好奇打量之下,他已经看到我了。

我友善的向他笑笑,以示欢迎。

他也很和蔼的向我笑笑,那种感觉竟然相当亲切,相当的熟悉,仿佛哪里见到过这个人一样。

他正在和别人讲到太极拳的行功之法,我抓了个空当,挤了进去。

当时,我没急着问老师太极拳的东西,反而问老师关于形意拳的东西。

老师说,形意拳是一个好拳种呀云云。

我以前曾经见过一个老前辈表演形意拳的连环崩拳,拳拳走的都是明劲,象打炮似的刚刚有声,当时对形意拳火爆的劲道就印象深刻,一直难以忘怀。

只是苦于无缘相识,错过了机会。

便心想,这位老师的形意拳练的如何,请他练练,一比较就知道了。

老师也是有心让我开开眼界,便做了个起势,走起五行拳来。

当时的感觉,挺意外的,本以为他的劲道不会象以前那位老前辈那样霸道,但也不至于差到哪去呀。

恰恰相反,这位老师是一个刚劲也没发,只是将拳柔柔的递出去,但脚下却走的飞快,说:这是崩拳,这是炮拳,这脚下踏的是寒鸡步云云。

我当时就奇了,他怎么不发劲呢?形意拳不是讲究劲道要很冲的吗?可是,你说他不对嘛又不是,他的身体明明拧转得象机轮似的韵味十足,脚下走的飞快,一副恶虎扑食的气势,感觉他随时都会扑过来,自己也绝难逃脱,可他又确实没扑出来,只是觉得他的神意已经将你罩住了,随时都可扑过来,只是不扑而已,感觉自己已然成了他的口中之食。

心里纳闷,可是出于礼貌,又不好多问。

只是,不懂装懂得点着头,心里却在想:不管怎么样,好过没老师吧!既然今天遇到了这样的老师,先学着看吧。

于是,心中不由一阵窃喜。

后来,因为好奇我又问起八卦掌的事情来。

以前见人走着圈子炼拳一直都很纳闷,这拳都怎么打人呀,别人没事自己倒先晕了。

老师又给我比划了一下八卦是怎么回事,我也看不懂呀,所以印象也不深刻。

不多会我们就要散了,便问老师的联系方式。

他就递了一张名片给我,原来他姓荣,叫荣华丰,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人,上面还印了他的师承,尹派八卦掌第四代,车派布氏形意拳第三代,还有马来西亚槟城市太极拳总指导等。

太拗口了,我刚开始还记不住,也没太在意。

只是先把名片小心翼翼的放入口袋,以便日后联系。

不多会,寒暄几句便真散去了。

过了几天,我有空了,便又去了天河公园。

我想荣老师肯定在吧,便打他的电话,他说他正在邓世昌衣冠冢那边。

我便急切的走过去,果然见到他了。

走上前去问声好,便向老师说出想学形意拳的愿望。

老师这回仔细打量了我说,嗯,你的身形很适合练形意拳。

我的形意拳是人家家传的,你能跟我学,那得相当大的缘份。

你以前都练过些什么?我说:以前一直练跆拳道,最近一年练了太极拳。

我急于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便对着旁边的石栏杆一个侧踢就踢过去,那脚使足了十成劲,石栏杆被我震得嗡嗡作响,我得意的望望老师,老师却笑而不答,作不以为然状。

其实,我的脚力向来就不小,我能一脚踢破四块板,常人帮我拿鸡腿靶,我一脚就能把它踢飞,拿重型靶的就连人带靶一起飞。

看着老师的神情,我真是觉得有点郁闷。

我又说:我以前琢磨过形意拳,我练个钻拳给你看看。

老师说,你练吧。

我便一个垫步,铆足劲打了一个自以为是的“钻拳”。

老师很平淡的说:你这与形意拳的钻拳关系不算太大。

我当时脸上唰的就红了,还真不知道为什么没关系。

我尴尬的说:那你教我怎么练吧。

老师说,练形意拳先得练站桩,形意拳的桩先站三体式。

于是,老师便一手一脚教起我站桩来。

才站了五分钟就觉得有点累,因为三体式太拗着身子了,便由右式换成左式,再站一会就开始发抖了。

老师说:不错,就是这么站,每天练习十几分钟就行了。

这时,我觉得纳闷了,不是说站桩要站很久的吗,至少一两个钟才对呀,怎么才这么点时间就够了?老师说:站桩贵在自然,想站才站,不要逼自己。

虽然每天十几分钟,天长日久也是出功夫的。

于是心中又是一番窃喜,以前就为站桩的事情头疼过,想站又过不了时间这关。

这回老师却说只要坚持每天练十几分钟也行,心想练成此拳的可能又大了许多。

(可是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从刚开始的十几分钟,我越站越有味道,逐渐能站半个小时,再站到一个小时,到最后我竟站到一个半小时。

老师这时才告诉我:如果我当时就跟你说要站久一点,你可能早就吓跑了。

我不给你压力,是想让你自愿把时间加上去。

事实上,你天天站桩,能保持半小时就够了,关键是一天也尽量不要停。

)我以前是练跆拳道的,向来脚就很快,力量又大。

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了解是从书刊上网站上得来的,知道它好,可是,至于它为什么好却无从知道去。

今天是第二次见面了,我想应该不会太唐突,便向老师提出我的疑问,老师很爽快,说:来,我们试试。

我说:怎么试?用跆拳道行吗?老师说:你随便试。

我一抬脚,一个扫腿正要踢出去,谁知老师比我更快,一抬脚啪的一声,提前把我截住了。

我急忙换左脚,又是啪的一声被截住了。

一时间,我竟抬不起腿,这时老师一上步,只见他双手软绵绵的往我身上一落,再轻轻一抖,我便如断线的风筝一样飞了出去。

当时的一霎那,心里害怕极了,可是一落地才发现自己安然无恙,象是突然被搬起又被放下一样。

只是再也不敢和老师比试。

我又问老师太极拳是怎么回事,真有这么厉害吗?我从来没见过能打人的太极拳。

老师说:我站好了,你来推推我。

于是,我上步去推老师。

老师耷拉着双臂,眼睛半眯着。

我心里纳闷,打你打不赢,推你还不成吗?我一使劲,奇了,老师身上竟象个大面团似的,又软又硬,一点劲也使不出来,他脚下象生了根似的。

再使大点劲,自己却七倒八歪起来,象踩一块圆石头上一样。

几番折腾,老师脚下纹丝未动,我倒累得气喘起来。

心里暗自琢磨:看来还真有懂太极拳的人。

推不动我就只好作罢,老师说:我只是给了一点太极拳的小感觉给你,你看你在我面前连站都站不住,我要打飞你还不容易吗?我心悦臣服的连忙称是。

我又问老师形意拳是怎么回事。

老师说:你再试试,你用拳头抵住我的手指。

我走上去,两人都是弓步站好,双手向前伸,我用拳头抵住他松软的手指上准备好了,老师一上步,我就起来了,整个人都轻飘飘的出去了,感觉自己就算有劲也使不上。

他再让我抱住膀站好了,他用一个钻拳的动作往我双臂一点,我竟然情不自禁的往后蹦了出去。

他再让我站好了,双手轻轻的往我身上一拍。

我竟象皮球一样情不自禁的跳了起来。

一连试了好几个动作,我都不能自控的蹦了出去。

老师这时说:内家拳包括形意拳都是靠劲道赢人的。

这时,我大脑里第一次有了劲道的概念。

我也初步的了解了,太极拳和形意拳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是,心里暗下决心要好好练功。

分手之前,我请老师吃了个饭,并说好下次还来找他。

从此,便开始了我的内家拳的习武之路。

第二篇有一回,荣老师和我讲起他的习武经历。

那时,他才12岁,一直都想习武,只是苦于找不着老师。

于是便到处打听,后来听说不远处的老刘头就是一个懂武功的人。

于是便找上门去,真有一个高高瘦瘦的60来岁的老头。

谁知,老头根本就不教,象赶鸭子似的,把他们一起同去的小孩全赶了出来。

荣老师并不气馁,人小耐心却不小,于是便天天跑到刘师爷家去玩,和周围的小孩都打成一片,一下课就去,好象回自己家似的。

时间一久,刘师爷就问:这是谁家的小孩呀,怎么天天跑到这里来玩?这时,就有大人帮着说话,说是想跟你刘老师练武的。

刘师爷一看,这小孩,年纪虽小倒却挺有毅力的呀,就说:练武得有一群小孩才好练,一个人不行。

荣老师一听,这下来机会了。

马上跑回去问,周围邻居家的小孩,都有谁想练武的呀?一下子便有二十多个小孩响应。

荣老师便让他们每人想办法凑一块钱,条件好的就多凑一点。

结果,竟凑了差不多60块钱,按当时的经济水平,可抵一个半月的工资。

荣老师拿出几块钱买了饼和酒,跟剩下的钱一起交到刘师爷手上,当时,可把师爷高兴坏了。

于是便立马开班授拳。

那时,刚开始学的还不是八卦掌,而是太祖长拳。

一练就是五年。

每天都是基本功训练,冲拳扎马。

太祖长拳有六路,荣老师却只学了一路半还不到。

师爷告诉他,基本功扎实了,套路都差不多,会个一套两套的就够了。

世上有两种教武术的人,一种是教套路的,一种是教功夫的。

教套路的,教会你一百套,没教会你功夫,到头来也是白费。

这也是为什么老前辈常说的: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

武功武功,有武便要有功,两者密不可分。

荣老师平时爱唱歌,他也跟我说过这个道理,就象歌唱家平时练歌,只是练嗓子,一个歌唱家并不是把所有的歌都唱过了,才能出名的,常唱的也就只是一两首招牌歌而已。

老师在我们面前,无论是演示形意,太极还是八卦,都只是一小段而已,从不会说打一套来看的,只是随便几个动作,就把拳味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问老师:那时你们打沙袋吗?他说:不打。

我很奇怪,问:练外家拳哪有不打沙袋的?老师说:真正好练外家拳的老前辈,都是不会去练打沙袋的。

因为沙袋毕竟是硬的,拳头是软的,落多了人的肌肉容易僵硬,时间一久,体内的劲道反而吐不出来。

最多就是打那种装满布屑的袋子,这样你才敢把劲打出来,天长日久,出拳的威力才大。

手上自然也不会布满老茧,反而是细嫩细嫩的,这样才能保持手上的灵感。

我又问:那这样的手打人行吗?老师说:你试试呀!刚说完,便用小臂跟我的小臂一磕。

这轻轻一下,竟是让我痛入骨髓。

可是,再看老师的手,却又真的长得非常细嫩,手心里一个老茧也没有。

老师说:练功得法之后,每天即使是练空拳,时间久了,身上的内气缚在上面,同样是坚硬似铁,可是手上的皮却是柔软细嫩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