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公司治理是指关于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

从广义角度理解,是研究企业权力安排的一门科学。

从狭义角度上理解,是居于企业所有权层次,研究如何授权给职业经理人并针对职业经理人履行职务行为行使监管职能的科学。

(一)各界学者对公司治理的解释张维迎(2000)认为公司治理有两层含义(广义公司治理和狭义公司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并认为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狭义的公司治理概念则是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一种制衡与监督机制,狭义公司治理的特点是指由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其它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葛家澍(2001)认为公司治理就是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与制度,正确处理好股东、董事和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使所有者既能有效地监督经营者,而又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时使公司经营者(经理层)的个人利益同公司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能主动维护股东利益,以公司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杨淑娥和金帆(2002)指出公司治理是规范和处理公司各种契约关系的制度安排。

张先治和袁克利(2005)对公司治理的解释是:外部索取权人为了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而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对整个公司进行的控制。

张兆国、刘晓霞、邢道勇(2009)认为公司治理是解决各种代理问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称,包括法律制度、产品与要素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等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以及董事会、高管薪酬、股权结构、债务融资、信息披露等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李维安、戴文涛(2013)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公司治理起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其实质是解决因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

公司治理的目的是减少代理成本,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各界学者对公司治理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总体来说公司治理就是当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始研究如何从各个方面提升公司收益的方法。

(二)从会计与审计角度理解公司治理张立民、李琰(2017)认为公司治理是解决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导致的各种问题的机制的总称。

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通过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而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是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以求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

刘爱东、万芳(2016)认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改善是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制度基础公司治理能够提高企业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其中主要是股权结构治理与监事会治理两种治理机制的影响明显,董事会治理及管理层治理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

(三)从投融资角度理解公司治理吴景泰、刘秋明(2019)指出公司治理的水平与企业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的长期运营密切相关,公司治理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起到关键作用,公司治理水平是企业在博弈占据领先地位的关键。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促进股东、债权人和管理层之间的信任,保障企业资金的来源稳定,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公司治理的监督制度能够有效促进企业项目高效率地运行,使资源流向效率更高的项目,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激励机制可以降低代理成本,更好地为资本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服务,使企业在投资和经营上呈现正面的效果,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投资效率和经营绩效。

孙永祥在(2001)指出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具有相对中心或主导的地位, 而民营公司的治理则可能要优于国有公司的治理。

市场经济条件下债权人的存在或融资结构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委托代理关系与公司控制权的争夺, 因而融资结构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治理结构。

(四)从内部控制角度理解公司治理阎达五和杨有红(2001)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组规范与法人财产相关各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其中包括股东、董事会、管理者和工人),或者说它是法人财产制度的组织结构形态。

这一制度安排或组织结构形态的内在逻辑是通过制衡来实现对管理者的约束与激励,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和相关利益者的权益。

方红星、金玉娜(2013)研究发现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公司的非效率投资,公司治理能够有效抑制意愿性非效率投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操作性非效率投资。

叶陈刚、裘丽和张立娟(2016)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这种影响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没有明显的区别。

(四)从公司治理的结构与效率方面看雷光勇、王文和金鑫在(2012)一文中指出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本身就是对投资者的一种承诺。

公司治理质量越高,公司经营战略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越好,公司经营、财务及违规风险越低,投资在未来越有保证,发生意外损失的概率越小,投资者信心越强。

李林红、徐志立(2017)认为股权结构各层级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

外部股东在股权治理中具有比股权内在关系更重要的治理职能,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股权内在关系的重要性适中,仅次于外部股东;内部股东扮演的角色地位最微弱,对公司治理水平缺乏显著影响;持股者私人关系发挥着与股权内在关系程度相当的公司治理作用,但影响为负向。

周宏、周畅、林晚发和李国平(2018)认为发现良好的公司治理能通过改善公司业绩、减少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来减少债券的信用利差;同时,公司治理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在民营企业中比在国有企业中更显著,这是因为在民营企业中公司治理对信息不对称的缓释效应比国有企业更强。

严若森在(2005)指出公司治理效率高低问题的实质在于在既定的公司治理环境及其变迁中,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降低公司治理的成本并同时获得多大的公司治理收益,公司治理效率的最优化问题即在其它条件既定之下的公司治理成本最小化或公司治理收益最大化的求解。

(五)从其他方面理解公司治理高雷、张杰在(2008)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上市公司的治理,其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说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公司治理水平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地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

姚立杰、罗玫和夏冬林在(2010)指出企业银行借款融资能力方面,无论长期借款还是短期借款,公司治理因素对企业银行借款融资能力均没有影响,银行更看重企业的经营状况。

刘银国、朱龙(2011)认为公司治理的核心,一是公司控制权的安排或配置,二是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设计与实施。

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司控制权,不仅能够提高公司的决策水平和效率,而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提升公司价值;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健全,则能够保证经理人和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减少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降低代理成本,同样,最终提升公司价值。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无论是在内部控制还是在投融资方面公司治理都是极为重要的。

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有效的防范风险,降低企业成本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企业收益。

同时,公司治理水平不仅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密切相关,而且还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关。

可见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公司治理起到关键性作用,所以保持一个较高的公司治理水平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1]张维迎. 产权安排与企业内部的权力斗争[J]. 经济研究, 2000(6): 41‐50.[2]葛家澍.公司治理与对外报告[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5- 10[3]杨淑娥,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2(12):51- 55[4]张先治,袁克利.公司治理财务契约与财务控制[J].会计研究,2005(11):21- 25.[5]张兆国,刘晓霞,邢道勇.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中国软科学, 2009(1):122-133.[6]李维安,戴文涛.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28(04):3-12.[7]张立民,李琰.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公司治理和企业价值——基于财务困境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32(02):13-23.[8]刘爱东,万芳. 公司治理对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J]. 会计之友,2016(09):47-50.[9]吴景泰,刘秋明.投资效率视角下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9(01):84-89.[10]孙永祥.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J]. 经济研究2001(01):45-53.[11]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9- 14[12]方红星,金玉娜.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非效率投资: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13(07):63-69+97.[13]叶陈刚,裘丽,张立娟.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财务绩效[J].审计研究,2016(2):104-122.[14]雷光勇,王文,金鑫.公司治理质量、投资者信心与股票收益[J].会计研究,2012(02):79-86+97.[15]李林红,徐志立.家族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J]. 财会月刊,2017(23):23-31.[16]周宏,周畅,林晚发,李国平.公司治理与企业债券信用利差——基于中国公司债券2008-2016年的经验证据[17]严若森.公司治理成本的构成与公司治理效率的最优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02):59-63+95.[18]高雷,张杰.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8(09):64-72.[19]姚立杰,罗玫,夏冬林.公司治理与银行借款融资[J]. 会计研究,2010(08):55-61[20]刘银国,朱龙.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1(2):45-5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