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小学教案学科科体年级五( )姓名2013—2014第一学期讲究卫生及珍惜粮食的活动课教案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体会粮食来之不易,激发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与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ﻫ2、引导学生对日常的饮食习惯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爱惜粮食的行为习惯。
活动过程:ﻫ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ﻫ1、猜谜语。
ﻫ黄袍加身,金屋藏娇,粒粒皆辛苦,颗颗宝中宝。
(稻谷)ﻫ2、表演《一粒米的自述》。
(揭示课题)ﻫ (我就是一粒米,别把我瞧不起,农民伯伯冒着风雨来种我,忙呀,忙呀忙,费了多少力。
我呀来得不呀不容易。
)3、结合小表演引导学生讨论粮食的生产过程。
(出示图片)ﻫ(翻地、打垄、播种、浇水、锄草、施肥、除害虫、收割、脱粒、晾晒)ﻫ 4、朗读古诗《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结合学校营养午餐实施,让学生知道国家党委对我们农村学校学生的关心,每天每位学生支助3元人民币,全国每天就需要元?人民币。
因此同学们要粮食珍惜,加餐能吃多少就盛多少,不准谁盛乱倒、乱扔。
如果乱倒、乱扔大大影响校园及教室环境卫生。
6、要注意个人卫生,进餐及便后要洗手。
不要喝水管里生水,同学们每天早到校必须自带凉开水(用塑料矿泉水瓶或饮料瓶)。
二、交流、汇报调查结果。
ﻫ1、小组内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调查结果,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ﻫ3、学生边说边展示自己的画,或师出示图片。
ﻫ三、讨论如何爱惜粮食。
1、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实际行动来爱惜粮食。
ﻫ2、全班交流。
3、读儿歌《爱惜粮食》。
喷香的米饭哪里来?白白的大米煮出来。
白白的大米哪里来?金黄的谷子碾出来?金黄的谷子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一粒大米一滴汗,爱惜粮食理应该。
四、设计警示语、制作宣传画:ﻫ小组讨论如何制作以“爱惜粮食、杜绝浪费”为主题的警示语与宣传画。
ﻫ五、唱一唱:歌曲《我就是一粒米》。
ﻫ六、活动延伸:1、鼓励学生画一画并张贴宣传画,在学校宣传栏里或村里进行宣传。
ﻫ2、制定一份爱惜粮食的计划书。
3、与家长合作,关注学生在家庭中的实际表现,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爱惜粮食。
父母的疼爱以恰当方式孝顺父母教学教案教材分析:主题就是“我的成长与家庭”相关的内容标准就是:“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她们的感激、尊敬与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活动意图:1、以人为本,回归生活。
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
一般来说,五年级的学生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但不太清楚父母究竟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多少心血。
同时,有的学生习惯了父母的疼爱,不知道珍惜与感激。
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疼爱,珍惜并以实际行动感激父母的疼爱之心。
2、以文体活动课的方式,再加以创造再生。
作为教学的范式,同时又给教者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与余地。
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遵循了文体活动课安排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亲情诉说”的环节。
3、重过程体验与内心感悟。
要求课堂教学要由过去的“重文本传授与知识灌输”转向“重过程体验与内心感悟”。
本课教学,通过多个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从细微的、点滴的日常生活中去体会父母的爱,并懂得心存感激。
2、从小学会关心父母。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收集一个难忘亲情故事,带上照片等相关物品。
教学过程一.谈父母的故事。
1、谈话导入:同学们,您今年多大了?什么时候生日?爸爸妈妈为您过过生日不?开心不?2、操作体验:从出生到现在,您跟父母一起生活了多少天?请拿出笔来算一算,好不?11×365=4015天 10×365=3650天(1)四千多个日子,我们天天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父母就像我们的守护神一样,呵护着我们的成长。
她们每一个人都就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记录着许多爱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回想吧(出示板书:父母的疼爱)(2)老师请大家准备一个父母的故事,把您最想告诉别人的故事先在小组中讲给同学听。
(教师巡视后)谁愿意第一个上来讲?(3)学生述说故事,有的还可以拿出照片与玩具等小物品(先小组,再代表大学交流)3、小结过渡:同学们我们每个家庭就像一棵大树,这棵树有许多故事,从您们的故事中,老师知道了父母所做的一切都就是为了孩子,这么多的故事,每一个都那么朴素、感人,说也说不完。
这些故事都可以化作一个字,您们说就是什么呢? (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体现在每天每时每刻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件暖暖的毛衣,一块干净的毛巾,一杯清凉的饮料……这些就是多么平淡的小事,但正就是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交织成了一张张细密的亲情网。
让学生仔细回忆,搜索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从这些小事中寻找父母的疼爱,“幸福回忆、感受亲情”孩子们通过讲亲情故事,交流“亲情见证物”,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二、爱有多少斤?1、多美的家庭树呀,一片片树叶都浸透着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萍果树上结满了“亲情果”,想不想采摘一个尝一尝?每一个“亲情果”,亲情果就落地,提出以下问题您知道父母的生日不?请您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为您做的饭菜有多少斤?请您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每天接您上学,走了多少路?请您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每天站在校门口等您放学,时间有多长?请您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对您说“上课要认真”说了多少遍?2、这些问题,大家都没回答出来。
为什么呢?3、就是啊,曾经有人问,父母的爱到底有多少斤?您们说呢?4、就是的,父母的爱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比山还高,比水还深,实在无法计算。
同学们您们可曾发现——:父母的爱就是一顿可口的饭菜,父母的爱就是一声重复的话语,父母的爱就是一段静静的等候,父母的爱就是一个小小的眼神,父母的爱就是一滴伤心的泪水,父母的爱就是一回无声的责打,父母的爱就是一个轻轻的吻,父母的爱就是一把遮雨的伞……(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整堂课教师没有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灌输,只就是品尝“亲情果”,计算一系列的亲情问题,交流“爱有多少斤”,感受、体验父母伟大而无私的爱,并得到报答父母,孝敬父母的真情感悟。
这很好地体现了三、说出我们的爱1、同学们,我们就在这爱的包围中,一天天长大起来。
此时此刻,大家想对自己的父母说些什么呢?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地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好不?(所有同学都慢慢地闭上眼睛)四、爱需要行动。
1、从刚才大家的表情让老师感动,我们都很爱自己的父母,这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来表达,可就是,爱却需要行动,您们用什么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呢?2、学生自由发言(如果一时说不上,可以先对小组同学讲)3、我们并不需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这平常的一点一滴,恰恰可以表达最真挚动人的爱!同学们,我为您们感到高兴,感到骄傲。
如果您的父母听到后也会与我一样高兴。
在此,我想把两张贺卡转送给您们的父母,能帮老师完成这个心愿不?4、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无以回报,惟有一生心存感激。
老师希望您们能用自己的小小举动,每天都让爸爸妈妈感到开心,感到欣慰,感到骄傲,让她们觉得天天都就是母亲节,天天都就是父亲节,好不?(开展活动,引导正确的亲情观。
旨在引导学生自我反省,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即爱就是相互的,父母爱我们,我们也需要关心父母。
这也为学生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作好铺垫。
)五、课外延伸请您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可以给爸爸 ;帮妈妈 ;也可以做简单的家务事等。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她们从属于自己的世界去用眼睛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
《家庭树》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懂得“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就是家庭,懂得尊敬长辈的一些礼节。
二、教学重点:了解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追至祖辈。
强化学生对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感知自已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对家庭主要成员进行调查。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庭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成长的摇篮,家庭就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如果把家庭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家就就是一棵“家庭树”。
揭示课题:家庭树二、认识家庭,认识自己的家庭。
每个人都就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中除了有“我”还有谁?1、学生口头回答并填写“家庭树”您能家庭树的适当位置把家人的称呼填在恰当位置上不?2、学生在自己的书上填写。
3.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填的理由。
4、由“家庭树”产生的联想:瞧着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的“家庭树”您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练说,小组讨论,大组交流)5、教师小结,并导入下一步。
三.,明确家庭概念。
现在,在不少的家庭里,一般都就是由爸爸、妈妈与孩子在一起生活的,这就就是两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小家庭:有的也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这就就是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
四、抢答比赛,弄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大家庭里除了有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哪些人也就是您的亲人呢?①学生口头回答。
②抢答比赛。
③您还能再找出什么问题考考您的同学?指名上台考考同学。
例:我就是爷爷奶奶的——孙子我就是姨妈的——外甥我就是叔叔的——侄儿我就是外公的——外孙女五.出示家庭关系图,进一步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1、您能瞧懂这张家庭关系图不?请您说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2、根据自己家庭实际情况,说说在自己的家庭中分别有哪些长辈与同辈?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长辈?怎样对待同辈?3、交流、小结:对长辈我们要尊重孝敬,与同辈要友好相处,要互相谦让,这样的家庭生活才就是美满的、幸福的。
六.小调查反馈,激发学生爱家的感情。
师:在家庭里大家互相了解、互相照顾、互敬互爱,这样的故事说也说不完。
1.反馈课前小调查情况。
①交流家庭成员的主要情况。
②交流趣事。
2说说怎样尊敬长辈3、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怎么做?4.总结谈话。
自制做风筝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认识风筝的构造特征,学习制作简易的风筝。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学合作制作风筝的快乐。
活动重点:认识风筝的构造特征。
活动难点:制作风筝。
活动准备:细竹条、线、剪刀、浆糊、纸、颜料、毛笔等制作材料。
活动流程: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师:出示自制的风筝。
同学们,您们喜欢不?生:喜欢。
师:您们也想拥有一个自己的风筝不?生:想。
师:今天,老师就与同学们一起来动手制作风筝。
二、设计风筝。
1、请同学们讨论:美丽的风筝就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需要哪些材料?生汇报:需要布、竹条等。
把它们组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