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忠诚度计划核算方法解读一、顾客忠诚度计划解释公告的适用范围《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13号—顾客忠诚度计划》适用于所有在销售过程中推行客户忠诚度计划的企业,奖励可有企业自身提供,也可以是第三方来履行奖励提供义务,如超市、航空公司、电信公司、旅店等。
该解释公告规定其会计处理对象必须是在顾客发生购买行为的同时而给予的、和销售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各种赠物券、折扣券、代金券及顾客累积的消费积分。
例如,企业在销售某商品时向其顾客授予用以购买其他商品或服务的代金券。
换言之,只有已经成为了企业的顾客,并实际发生了消费行为才能得到代金券,并只有在重复消费过程中才能享受代金券的优惠条件。
顾客不通过购买行为而获得的优惠券、折扣券等,则不在该解释公告核算的范围。
例如,麦当劳、肯德基在街上发放的优惠券,以及超市入口处摆放的可供客户领取的现金折扣券等,是一种促销手段,不属于顾客忠诚度计划的范畴。
《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13号》还对收入调整项目和销售费用作了明确的区分。
公告解释,销售费用的发生应该独立于销售行为本身,所以任何与销售直接相关的优惠券、现金券及折扣券等,以及提供给客户的其他奖励都应该作为递延收入在收入总额中扣减。
二、顾客忠诚度计划解释公告的核算方法1.由企业自身提供忠诚度奖励顾客在发生了购买行为之后,企业可自行向其顾客提供忠诚度奖励。
在会计核算上,原始销售所得应视做销售商品和提供奖励的共同所得。
因此,企业销售所得金额应在商品销售和奖励的公允价值之间进行合理的分摊。
由于奖励的兑现取决于顾客未来的购买行为,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奖励可会在规定的期限内得以兑现。
因此,企业应合理估计奖励的兑现率,将这一部分可能会在未来兑现的奖励的公允价值作为递延收入予以单独核算,即为单独出售奖励时应得的金额。
当企业实际履行了奖励义务,则可将这部分递延收入确认为收入。
(1)消费积分案例1:在A购物中心购物消费的顾客可在购物中心的服务部办理会员卡(顾客忠诚卡)。
持有会员卡的顾客在购物交款时只要出示会员卡,就可以参与商场的积分活动。
顾客每购买100元的商品可以获得100个积分点,这些积分可以累积并用来换购商场提供的商品。
积分的使用期限为获得积分开始的三年内。
顾客每获得1000个积分,可用来兑换零售价为20元的商品,商品的成本为8元。
假设,A购物中心销售了150元的商品,同时顾客在商场共累积了150个积分点,其中购物中心经理估计有100个积分点会被用于换购商品。
①计算150个积分点单独的公允价值:3元=20÷1000×150②计算顾客可能用来换购商品的100个积分的公允价值,也就是顾客换购所得商品的公允价值:2元=3÷150×100值得注意的是,换购商品的公允价值不是0.8元(8÷1000×100),0.8元是A购物中心所提供的商品的成本。
③在A购物中心的销售过程中不仅销售了商品,还连带销售了可兑换商品的积分。
这部分积分在商品销售发生的时候并没有立即用于兑换商品,而是一项在规定期限内需要履行的义务。
因此预计将使用的积分的公允价值可作为一项递延收入予以确认,并抵减营业收入。
相关会计分录为:借: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150贷:递延收入2收入148④第一年年末,顾客换购了50个积分,A购物中心将确认的收入为(50/100)×2=1元。
相关会计分录为:借:递延收入1贷:收入1⑤第二年,有10个积分点换购了商品,与第一年换购的积分共计60个积分点。
A购物中心经理重新估计了积分换购率,预计积分换购总数应该为90个积分点。
因此,A购物中心确认收入1.33元(2÷90×60)。
由于第一年年末已经确认收入1元,因此当期只需要追加确认收入0.33元。
相关会计分录为:借:递延收入0.33贷:收入0.33⑥第三年年末,30个积分被换购或者到期未使用,A购物中心此时应将余下的0.67元确认为收入。
其相关会计分录为:借:递延收入0.67贷:收入0.67(2)兑换率估计错误案例2:承例1,假设A购物中心没有额外的销售收入,并且在第三年年末,所有在第一、第二年未被换购的90(150-50-10)个积分点都被换购成商品。
A购物中心共有2元递延收入,前两年已经确认收入1.33元。
即使有60个积分点不在换购估计范围内,但和换购30个积分一样,A购物中心只能确认余下的0.67元递延收入。
确认收入的相关会计分录为:借:递延收入0.67贷:收入0.67由此来看,A购物中心经理应经常对其积分换购率进行合理评估,尽量减少由于换购率估计错误而导致的报表误差。
(3)现金折扣券案例3:A商业中心销售一批床上用品,单位价格为每套188元。
顾客在购买该套床上用品的同时可获得20元的现金折扣券。
该券可在顾客购买第二套床上用品时给予相同金额的价格抵扣。
B商业中心也销售同样的床上用品,单位价格为每套179元,在B业中心城购买床上用品的顾客没有现金折扣券。
A商业中心的销售经理估计,每两张现金折扣券中会有一张被顾客使用。
在本例中,A商业中心在销售床上用品的同时也向顾客连带销售了现金折扣券,顾客花费了188元购买了床上用品及现金折扣券。
因此A商业中心销售收入中有一部分为销售现金折扣券所得,因此应作为一项递延收入,并抵减营业收入。
B商业中心销售同样的床上用品,顾客在没有现金折扣券的情况下在B商业中心购买床上用品花费179元。
如果使用A商业中心的现金折扣券在A商业中心购买床上用品则需要花费元168(188元-20元)。
对比以上两个价格可得出现金折扣券的单独的公允价值为11(179元-168元)。
A商业中心销售经理估计现金折扣券的预计使用率为50%,并据以调整现金折扣券的公允价值。
①A商业中心销售了10套床上用品,并附送了10张现金折扣券。
预计将有5张折扣券会被使用。
销售所得应等于床上用品的公允价值和预计将使用的现金折扣券的公允价值之合。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借: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1880贷:递延收入55收入1825②某顾客使用一张现金折扣券在A商业中心购买一套床上用品,相关会计分录如下:借: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168递延收入11贷:收入1792.由第三方企业提供的奖励案例4:某电信公司向所有电信网络用户发放会员卡(顾客忠诚卡)。
持卡人可在A商场购买商品并获得相应积分,每消费10元可以获得面值为1元的积分。
只提供积分的A商场对客户不承担积分兑换义务。
累积的积分可在B商场内换购不同价格的商品。
积分活动促使电信公司的用户到A商场购物消费,因此A商场在销售过程中每给予1元的积分,电信公司可以获得0.95元的积分发行收入,余下的0.05元则作为给予A商场的佣金收入。
兑换积分的B商场每兑换面值为1元的积分,电信公司就支付0.90元给该商场。
电信公司在奖励过程中的利润为发行积分价格和积分兑换价格之间的差额。
(1)A商场销售10元商品,同时给予面值为1元的积分。
相关会计分录为:借: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10贷:佣金收入0.05收入9应付款——电信公司0.95(2)A商场将0.95元支付给电信公司,对电信公司的债务抵消,与积分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即刻转移给电信公司。
相关会计分录为:借:应付款——电信公司0.95贷: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0.95(3)面值为1元的积分在B商场被换购,B商场确认收入0.90元,相关会计分录为:借:应收款——电信公司0.90贷:收入0.90案例5:某酒店向所有入住该酒店的顾客发放会员卡(顾客忠诚卡),并在消费过程中给予相应积分,每消费10元可以获得面值为1元的积分。
顾客累积的积分可在A超级市场内换购不同价格的商品。
兑换积分的A超级市场每兑换面值为1元的积分,酒店就支付0.92元给该超市。
(1)顾客入住酒店,并支付100元,获得面值为10元的积分。
酒店有关会计分录为:借: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100贷:递延收入0.8收入90应付款——A超市9.2(2)面值为10元的积分在A超市被换购,A超市确认收入9.2元。
相关会计分录为:借:应收款——某酒店9.2贷:收入9.2(3)酒店向A超市支付9.2元。
相关会计分录为:借:应付款——A超市9.2贷: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9.2同时,确认递延收入。
相关会计分录为:借:递延收入0.8贷:收入会员卡积分返利的纳税筹划作者:中国财税培训师税收学博士肖太寿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销售企业特别是大型的零售企业,如百货商一店、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等都建立了消费激励机制,刺激会员持续购买,给予会员一定的消费返还,增加会员的实际利益。
这些消费激励机制中,最为典型的是实行消费积分制度,即用会员卡来自动记录消费者每一次购物情况并给予积分,顾客利用自己的积分可以兑换成现金或商品。
然而,大部分零售企业都是将回馈给消费者的礼品或者是现金消费券(或称提货单),在会计核算核算中将其计入经营费用中。
这样处理,不仅造成零售企业多缴纳增值税,企业每次逢税务稽查时,很容易被税务检查人员认为由于不属于允许从企业所得税前列支的项目,而导致延期缴纳税款的认定。
甚至认为企业无偿给顾客,对于顾客而言属偶然所得,企业还负有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义务。
这样会给企业在涉税方面带来更大的风险。
要规避这种税收风险,对会员卡积分返利的促销方式进行纳税筹划很有必要性。
(一)筹划的政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0号令)第四条第(八)项规定:“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视同销售货物。
”基于此规定,就意味着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发生有偿捐赠的商品不视同销售货物,缴纳增值税,如果发生无偿赠送货物或商品的行为,则要视同销售货物,缴纳增值税。
《关于加强企业对外捐赠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3]95号)对无偿赠送的定义为,对外捐赠是指企业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赠送给合法的受赠人用于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公益事业的行为。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3]154号)中的规定:“纳税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可以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论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折扣额抵减增值税应税销售额问题通知》(国税函[2010]56号)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3]154号)第二条第(二)项规定:“纳税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