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规范标准答案

2015年高职类语文高考卷与规范标准答案

2015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语文一、本大题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的一组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A.校.改/校.正媲.美/譬.喻一片瓦砾./众口铄.金B.着.急/着.想濒.危/嫔.妃言简意赅./放浪形骸.C.拗.口/执拗.狡黠./遐.思挺起胸膛./瞠.目结舌D.纤.维/纤.细惆.怅/倜.傥深谙.世事/万马齐喑.错别字的一组是( )2.下列词语中,没有..A.一张一弛鞠躬尽瘁针砭时弊随声附合B.风声鹤唳谎谬绝伦不胫而走顷刻之间C.完璧归赵心怀叵测前倨后恭读书札记D.变本加利不屑一顾虎视眈眈承蒙青睐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见面,他就问我这些年去哪儿了?还责备我为什么不跟他联系?B.在参观《全国美展》的时候,我果然看见了他的几幅作品,《黄昏》就是其中之一。

C.“4月10日,我们保安已上门核实过了,”工作人员肯定地说:“我们这里有记录,房子是被法院查封的。

”D.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乎北平——虽然“近乎”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

4.在下列句子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土地着也怪可惜的,不如我们辟来种花生吧。

②公民是国家的主人,既享有公民的,又承担公民的义务。

③落日镀红了周围的雪峰,雪峰的红光又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

A.荒疏权力映射B.荒芜权利映射C.荒疏权利照射D.荒芜权力照射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的车流,我不知道何去何从。

A.手提行李,站在车站外,望着大街上摩肩接踵....的宣传,目的是挑拨中国与邻国的关系。

B.所谓“中国威胁论”完全是节外生枝....。

C.暗访人员了解到,这间违法砖厂已被当地村民举报多次,但每次都能逢凶化吉....D.一些地方官员总担心打假会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发展,对造假行为经常是听之任之,姑息养奸。

....语病的一项是( )6.下列各句中,没有..A.我把张先生家里珍藏的古书几次借来看。

B.窗外轰隆隆的打桩声,让他感到坐立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

C.近期广东和广西的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部分城市内涝严重。

D.他卖的馄饨除了猪肉馅的,还有鸡肉馅的、螃蟹馅的,最好吃的是荠菜冬笋肉末馅的。

7.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敲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使用借代手法,以物代人,形象地描绘出老王的体貌特征。

B.五花海的水清得如同无水,是一团绿色的空气,还蒙上五彩的雾。

——连用多个喻体“无水”“绿色的空气”“五彩的雾”比喻水的清澈,生动传神。

C.她说:“我从15岁开始做烧豆腐,天天做,今年60岁了,烧掉的木炭摊开来比这县城还要大。

”——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她做烧豆腐的时间长,经验丰富。

D.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公交车上、地铁里满是“低头族”就是明证。

——用“低头族”比喻玩手机的人,突出了他们的行为特征。

8.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但这些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的看法上是一致的。

向西方学习正是近代维新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②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许多知识分子都同意要以西方为师,学西方之长技以治西方。

③在这场文化思想辩论中,西学略占优势,总之,中国近代历史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

④这个运动牵涉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要引起另外一些知识分子的反对,这就是西学与中学的辩论。

⑤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什么是西方的长技这个问题是有不同意见的。

A.②⑤①④③B.②⑤④③①C.⑤②④③①D.⑤③④①②二、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9~11题。

胶东半岛上的特色民居——海草房刘汉杰我国胶东半岛东部的威海、烟台、青岛等地,分布着一些合院式的民居建筑:斑驳的石混墙体,高高耸起的屋脊,厚厚的海草屋顶,屋顶之上再罩以渔网……这就是胶东沿海地区的特色民居——海草房。

海草房,因海草屋顶而得名,又称海苔房或海苔草房。

苫盖屋顶的海草是生长在5~10米浅海里的海苔等野生藻类,有宽叶状的“宽叶苔”,有丝状的“丝海苔”,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二道苔”。

这些海草含有大量的盐卤和胶质,用它苫屋盖顶,既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等优点,又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耐久性强等特性。

每遇狂风大浪,沿岸居民把海潮卷来的海草收集起来,晒干以备苫房之用。

晒干后有“银屑”(圆点状的银白色物质)的海草最佳,耐腐性最强。

冬季“三九”天收集的海草“银屑”最多,柔韧性最好。

建造一幢普通的海草房,至少要准备5吨以上的海草。

海草房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海草苫得是否严实。

苫匠们一般从两端檐部苫起,每层外露10厘米左右的海草,依次一层一层地向脊部叠压;少的要苫18~25层,多的要苫28~32层。

为了结实耐用,每苫一层海草还要附上一层麦秸。

苫到屋脊的时候,要用和上黄泥的海草压顶,或者盖上一层拱形瓦,当地俗称“压脊”。

除了“压脊”之外,为了防风,朝向大海的一面通常还要罩上渔网,用石块等小件重物做坠子垂脚。

一幢海草房的苫顶得三四个人花费十几天的功夫才能完成。

与其他民居建筑不同,海草屋顶采用三角形高脊大陡坡结构模式,屋脊一般呈50度倾斜,并且脊部两端的海草要苫得高于中间,这样冬天不积雪,夏天不存水,冬天寒风吹不透,夏天阳光晒不透。

海草房防风防潮,又结实耐用,一般四五十年才需要修葺一次。

胶东半岛东部多为丘陵地形,沿海居民顺应地势,多选择阳坡、面海、地形平缓的地方建房。

邻居之间“山墙”相连,少的有七八家相连,多的达二十几户,当地人称之为“一溜房”“一趟房”。

海草房以海草苫顶,但其框架仍如北方的“上栋下宇”式民居一样,由墙体与梁檩架构。

墙体多用附近山坡上的石头垒砌而成,用大块的青石做墙基,用小块的红石、鱼鳞石砌墙体;梁檩则用当地产的榆木、樗木、松木等做成,粗的做梁,细的做檩。

海草房一般有三合院、小四合院以及一正一厢等式样。

其中,三合院最为普遍,它由北侧3间或5间正房、东西厢房和南侧院墙构成。

正间(厅堂)为灶台兼磨房,两个灶台分设在正门的两侧,有“狗道”(烟道)通左右居室的火炕。

正间左右依次为二明间(次间)、稍间,或作卧室,或作储藏间。

厢房一般为3间,多用于储存粮食与杂物。

大门开在院墙的东南侧,并以厢房的山墙为影壁。

小四合院是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座用作客房、磨房或储藏间的倒座房。

一正一厢是最简单的,正房3~5间,一侧厢房多建在西面。

海草房是典型的生态型民居建筑。

海草、石料、木料取诸当地,建筑式样则应对了胶东地区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多雪寒冷的气候特点。

海草房是当地民俗的承载物。

建造海草房之前要先选地基,择吉开工;砌墙基时,在基槽的四角要压上象征元宝的物什,称“压宝”;同时,还要煮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饺子形如元宝),寄寓吉祥与幸福。

入住之前要举行“温锅”“祭祀”“拉席上炕”“糊窗”“贴窗花”“挂门帘”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入住之后,“门前不植桑,屋后不栽柳”,因为“桑”谐“丧”,“柳”谐“溜”。

海草房还是当地历史的物化形态。

在荣成宁津镇涝滩村,曾发现“元至正二年”(1342年)的梁木;在宁津镇宁津所村的南部地带,至今还保留着创建于明代的屯田军户海草房一条街。

2006年,荣成市有关部门曾对辖区内的海草房进行过一次普查,共登记海草房23416户、95714间。

历史上,海草房分布于威海、烟台、青岛等沿海地带。

现在,海草房主要集中在荣成的石岛、俚岛、成山卫镇、港西镇等沿海渔村。

随着社会的变迁,海草房的存量日趋萎缩。

这一现象的出现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

一方面,近年来滨海养殖业发展很快,近海已难觅海草;另一方面,人们新建的住房也多是砖瓦结构。

因得不到有效保护,原有的那些海草房大多已成残垣断壁,面目全非,令人惋惜。

(选自《百科知识》2014.06B,有删改)文意的一项是( )9.关于胶东半岛居民用海草做屋顶的原因,下列判断不符合...A.海草来自大海的馈赠,容易获取且用量很少。

B.富含胶质和盐卤的海草防霉防虫,不易燃烧,是优质建筑材料。

C.用海草苫盖屋顶的房子,冬暖夏凉,还可以防止雨雪侵蚀。

D.海草房相当结实耐用,苫盖质量好的,可以住几十年不需要翻盖。

文意的一项是( )10.关于海草房的建造情况,下列说法不符合...A.海草房依地势而建,往往几户几十户人家连成一片。

B.不仅仅是苫盖屋顶的海草,海草房的石料和木料也是因地取材。

C.海草房采用了石头墙基墙体与木头梁檩相结合的“上栋下宇”式结构。

D.小四合院兼具居住、粮食加工、储存等功能,是海草房采用的最主要的建筑格局。

11.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海草房是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民居建筑典范。

B.海草房顶罩上渔网,还缀以小件重物做坠子垂脚,是为了起装饰作用。

D.根据当地民俗,海草房建成后入住前要举行“压宝”“温锅”“祭祀”等活动。

D.海草房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明代的屯田军户。

三、本大题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4小题。

山行[唐]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缫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的一项是( )(3分)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A.首联展示了一幅幽静的村野图画。

B.颔联描绘出奇峰倒影、群鹿留踪的图景。

C.颈联描写了山民欢庆劳动丰收的生活场景。

D.全诗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在山村的见闻。

的一项是( )(3分)13.下列对这首诗的判断,不正确...A.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

B.颔联运用了白描手法。

C.颈联是工整的对偶句。

D.这首诗的韵脚有“人”“分”“群”“闻”“云”。

1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4分)四、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小题。

王育,字伯春,京兆人也。

少孤贫,为人庸牧羊,每过小学,必歔欷流涕。

时有暇,即折蒲学书.,忘而失羊,为羊主所责,育将.鬻己以偿之。

同郡许子章,敏达之士也,闻而嘉之,代育偿羊,给其衣食,使与子同学,遂博通经史。

身长八尺余,须长三尺,容貌绝异,音声动人。

子章以兄之子妻之,为立别宅,分之资业,育受之无愧色。

然行己任性,颇不偶俗。

妻丧,吊之者不过四五人,然皆乡闾名士。

太守杜宣命育为主簿。

俄而宣左迁万年令,杜令王攸诣宣,宣不迎之,攸怒曰:“卿往为二千石,吾所敬也。

今吾侪.耳,何故不见迎?欲以小雀遇.我,使我畏死鹞乎?”育执刀叱攸曰:“君辱臣死,自昔而然。

我府君以非罪黜降,如日月之蚀耳,小县令敢轻辱吾君!汝谓吾刀钝邪,敢如是乎!”前将杀之。

宣惧,跣下抱育,乃止。

自此知名。

司徒王浑辟为掾,除南武阳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