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PPT课件幻灯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PPT课件幻灯片

遗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决定了孕妇的易感性,而环境
因素则诱发其发生并决定严重程度。
药物:一些减少胆小管转运胆汁的药物,如肾移植后服用
的硫锉嘌呤可引起ICP。
三、高危因素
孕妇因素 本次妊娠因素
1、孕妇因素 (1)孕妇年龄大于35岁; (2)具有慢性肝胆疾病,如丙肝、胆结石、胆囊炎、有口
服避孕药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病史;
(3)家族中有ICP者; (4)前次妊娠有ICP史,据报道再次妊娠ICP复发率在
40%~70%。 2、本次妊娠因素 (1)双胎妊娠孕妇ICP发病率较单胎显著升高; (2)人工受精后孕妇ICP发病相对危险度增加。
四、ICP对母儿的影响
1、对孕妇的影响 ICP患者伴发明显的脂肪痢时,
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减少,致使凝血功能异常, 导致产后出血。
2、对胎婴儿的影响 由于胆汁酸毒性作用使围
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可发生胎儿窘迫、 早产、羊水胎盘胎粪污染。此外,尚有不能预测 的胎儿突然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等。
五、临床表现
1、皮肤瘙痒 无皮肤损伤的瘙痒是ICP的首发症状。瘙痒
一般始于手掌和脚掌,后渐向肢体近端延伸甚至可发展到 面部。瘙痒程度不一,常持续性,白昼轻,夜间加剧。多 于分娩后24~48小时缓解,少数在1周或1周以上缓解。
2、黄疸 10%~15%患者出现轻度黄疸,一般不随孕周的
增加而加重。ICP孕妇有无黄疸与胎儿预后关系密切,有 黄疸者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及围产儿死亡率均显著增加。
3、皮肤抓痕 四肢皮肤出现因瘙痒所致条状抓痕。
4、其他 一般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少数孕妇出现上腹不适,
轻度脂肪痢。
六、诊断
1、临床表现 孕晚期出现皮肤瘙痒、黄疸等不适。
(6)人血白蛋白或血浆:有利于游离的胆红素的结合,减少胆红 素进入胎儿体内,亦提高绒毛腔隙的血流灌注量。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助治疗
(1)护肝治疗:在降胆酸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护肝药物,葡萄糖、 维生素C、肌苷等保肝药物可改善肝功能。
(2)改善瘙痒症状:炉甘石液、薄荷类、抗组胺药物对瘙痒有缓 解作用。
(3)维生素K的应用:当伴发明显的脂肪痢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时, 为预防产后出血,应及时补充维生素K,每日5~10mg,口服或 肌内注射。
(4)中药:如茵陈、川芎等降黄药物治疗ICP有一定效果。
4、产科处理
加强胎儿监护,把握终止妊娠时机,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有重要 意义。
(1)产前监护:从妊娠34周开始每周行NST试验,必要时行胎儿 生物物理评分,及早发现隐性胎儿缺氧。病情严重者,提前入院 待产。但NST对ICP患者预测胎死宫内的价值有局限性。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一、概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 症,临床上以皮肤瘙痒、黄疸、产后症状消失及病理上胆汁 淤积为特征。
主要危及胎儿,引起胎儿窘迫、早产、死胎、死产,使围生 儿病死率高。
(5)苯巴比妥:是一种酶的诱导剂,可以促使肝细胞增加胆红素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能力,因而增加了肝脏除去胆红素的能力, 使血中胆红素下降,它还可以增加胆小管胆汁酸分泌速度,并通 过改变胆固醇-7α-水解酶的活性,以影响胆汁酸的生成。但是有 报道此药可以引起新生儿呼吸抑制的危险,故孕期不宜长期连续 服用此药 。
(3)病理检查:肝组织活检见肝细胞无明显炎症或变性表 现,仅肝小叶中央区胆红素轻度淤积,毛细胆管胆汁淤积 及胆栓形成。
(4)分娩后瘙痒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七、治疗
治疗目标是缓解瘙痒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胆汁酸水平,加 强胎儿状况监护,延长孕周,改善妊娠结局。
1、一般处理
适当卧床休息,取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流量,给予吸氧、高渗葡 萄糖、维生素类及能量,既保肝又可提高胎儿对缺氧的耐受性。 定期复查肝功能、血胆汁酸了解病情。
(3)地塞米松:长期使用有降低新生儿头围、降低出生体重,增 加母儿感染率的风险,不能作为治疗ICP的常用药物。仅用于妊 娠34周前,估计7日内分娩者,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症的发生。 一般用量为每日12mg,连用2日。
(4)考来烯胺(消胆胺):为一种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口服后不 被 吸收。它与胆酸结合,形成一种不被吸收的复合体,从粪便 中排泄,从而阻断了胆酸的肝肠循环而降低了血清胆酸的浓度, 对消痒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不能改善血液的生化指标及胎儿的预 后。考来烯胺影响脂肪、维生素K及其他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增 加脂肪泻的发生率以及因凝血酶原减少而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可用考来烯胺(消胆胺)4g,2~3次/d。同时补充维生素K和其他 脂溶性维生素。
2、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汁酸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是诊断 ICP的最主要实验证据,也是检测病情及治疗效果的重要 指标。无诱因的皮肤瘙痒及血清TBA﹥10umol/L可作为 ICP诊断,血清TBA≥40umol/L提示病情较重。
(2)肝功能测定:大多数ICP患者的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轻至中度升高,为正常 的2~10倍,ALT较AST更敏感:部分患者血清胆红素轻中度升高。
发病率0.1%~15.6%不等,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智利、 瑞典及我国长江流域等地发病率较高。
二、病因
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 因素有关:
雌激素 遗传和环境因素 药物
雌激素:ICP孕妇体内增多的雌激素或代谢异常的雌激素使
肝细胞膜Na+、K+ -ATP酶活性下降,能量提供减少,导 致胆汁酸代谢障碍;使肝细胞膜中胆固醇与磷脂比例上升, 胆汁流出受阻;雌激素作用于肝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 改变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胆汁回流增加。
2、药物治疗
(1)熊去氧胆酸(UDCA):为ICP治疗的一线用药。常用剂量为
每日1g或15mg/(kg﹡d)。瘙痒症状和生化指标均可明显改善。
治疗期间每1~2周检查一次肝功能,监测生化指标的改变。
(2)S-腺苷蛋氨酸(SAMe):为ICP临床二线用药或联合治疗药 物。用量为每日1g,静脉滴注,或500mg每日2次口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