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宗羲与卢梭思想之异同

黄宗羲与卢梭思想之异同

黄宗羲与卢梭思想之异同1.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相似。

黄宗羲所处的明末清初之际,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开始走向衰败,君主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开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行业中出现,人们日益要求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各种思想讨论异常活跃,这种情形与卢梭所处的18世纪的法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8世纪大革命前的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已经到了消亡的地步,整个社会处于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社会变革期,思想界也是非常活跃,因此二者的思想都是在封建专制制度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即将诞生以及学术讨论非常活跃的时期产生的。

2.思想的内容有相似之处。

首先,二者在论述国家权力的起源时都设想有一个自然状态,认为在这个自然状态中的人都是有私利的,而且是平等自由的。

其次,二者都针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君权民授”的理论。

黄宗羲在《原君》中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对君主权力的来源提出了质疑。

卢梭也极力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他认为:“专制制度之统治臣民并不是要为了他们的幸福,而是要使他们贫愁困苦以便统治他们。

”①他以“主权在民说”取代“主权在君论”。

第三,二者都崇尚法治,黄宗羲反对儒家学说中的人治观点,他认为现在的法乃“一家之法”,这种法是以维护君主的利益为前提的,只保护少数人的利益,他主张应该建立“天下之法”,这是他法治思想最先进的地方。

卢梭也是极力主张法治的,他认为人民主权具体体现为“公意”,就是绝大多数人的意志,而法律又是“公意”的外在表现,因此,要遵循人民主权的原则就必须实行法治。

1.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程度不同。

黄宗羲和卢梭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时,深刻程度上黄宗羲不及卢梭。

黄宗羲批判否定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恶”君,即把权力只掌握在自己一人手中的封建专制君主;推翻的也仅仅是“恶”的政治,即封建君主专制,他崇尚“善”君,也就是肯分权给臣民的君主,他对君主制度还抱有幻想,因此,黄宗羲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但不否定君主制;卢梭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是很彻底的,他不仅批判一切封建君主,而且否定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制度。

卢梭指出,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国家里,国家的全部权力都掌握在国王一人手中,而这个权力永远是为国王一人的利益服务,而并不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

“国王的私人利益首先就在于人民是软弱的、贫困的,并且永远都不能够抗拒国王”②。

2.所推崇的政体不同。

正是由于黄宗羲和卢梭批判封建君主制制度的程度不同,也导致了二者所推崇的政体也产生了差别。

黄宗羲不否定封建制度本身,主张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一系列的修补,以改变现状,因此他推崇的仍然是封建君主制度,即“善”的君主制,黄宗羲主张仍然实行君主制度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的分权观念的提出已经是向近代民主迈出了一大步,是值得肯定的。

卢梭极力反对封建君主制和贵族制,主张建立民主制,但他认为最理想的民主制就是古希腊雅典城邦那样的直接民主制,他认为人民的主权既不可以转让,也不可以分割,而只能由人民自己行使自己的权利。

显然,卢梭的直接民主制是带有“乌托邦”的性质,对现代国家来说,是具有不可操作性的。

3.对“民主”内容的阐释不同。

黄宗羲虽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但他缺乏“主权在民”的观念,不像卢梭直接打出“主权在民”的鲜明旗帜。

黄宗羲并不认为天下所有的人民都享有同等的权力,而只把权力赋予那些“士大夫”身上,他认为在封建经济的制约下,大部分人民都没有权利意识,因而也不会要求权力,他们只需要能保护他们仅有利益的“善”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黄宗羲的思想还是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还是有差异的。

4.对“法治”的理解不同。

黄宗羲和卢梭都主张法治的思想,但二者对法治内涵的理解也是不相同的。

黄宗羲的法治主要是一系列的统治方法,其主要内容是“为之授田以耕之,授地以桑麻之,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之卒乘之赋以防其乱”。

这些思想中都蕴含有民主的因素。

卢梭的“法治”着重点并不在于强调法律的具体内容和条款,而是勾画了法治统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他认为“法律乃是公意的体现”,也就是说法律是建立在“公意”的基础之上的,与卢梭相比,黄宗羲的法治思想的内涵比较浅显和具体。

5.对后世的影响不同。

黄宗羲与卢梭及他们的政治思想给各自国家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类的思想宝库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二者对后世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黄宗羲仅仅是给中国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支持,并没有对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后的中国应该寻求什么样的治国道路提供路径选择;而卢梭的思想在法国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狂潮,把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向了高潮,并为今后的民主共和国的发展制定了一套完整、精密的理论框架。

外地中考(二)阅读黄宗羲的《柳敬亭传》(有删节),完成13—16题。

(12分)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年十五,犷悍无赖①,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②其市人。

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③见之,曰:“此子机变④,可使以其技鸣⑤。

”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

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⑦矣。

”又期月,生:“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和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⑧间。

华堂旅会⑨,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注】①无赖:刁钻,不讲道理。

②倾动:使人倾倒动容。

③莫后光:人名。

下文的“优孟”也是人名。

④机变:机敏灵活。

⑤鸣:扬声名。

⑥句:同“勾”,勾画。

⑦欢咍(hāi):欢快。

嗢(wā)噱(jué):大笑。

⑧缙绅:指官绅阶层。

⑨旅会:大聚会。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2)可使以其技鸣( )(3)句性情,习方俗( )(4)期月而诣莫生( )1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译文:(2) 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译文:4.读完上面的选文后,说说柳敬亭最终技艺精熟、被人“称善”的原因。

答:(二)(12分)13.(4分)(1)给(2)凭借(3)熟悉(4)过了一个月(每处l分)14.(2分)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每处l分)15.(4分)(1)于是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南京等大城市说书,声名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

(2)人们争着邀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而且没有人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表演得好。

(每句2分,意对即可)16.(2分)勤学苦练,精益求精。

(每点l分,意对即可)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O~14题。

柳敬亭传黄宗羲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

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

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

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

”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①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

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

”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

”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

”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

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

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

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亡何国变,宁南死。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注】优孟:春秋楚国艺人,善以谈笑讽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同“勾”勾画B、期月而诣莫生一整月C、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条目D、无不当于心称善也符合1l。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久之,过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D.且五方土音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并没一言一语刻画柳敬亭的音容笑貌,而是把他放在宋明以来演史小说盛行不衰的广阔背景上,突出柳敬亭在古代说书艺术史上的地位。

B、柳敬亭学说书的三个阶段,反映出他锐意奋进的精神和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攀登的态度。

C、柳敬亭身居高位后面对他人的礼遇和羡慕,难以避免地有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情绪。

D、柳敬亭在军中的生活极大的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为他攀登说书艺术的高峰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每小题3分)⑴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

⑵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⑶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14."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倾注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