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郭晓蓉(内蒙古大学,01004025,哲学学院2010级)关键字:社会契约论;自由民主;人民主权;自然状态主要内容:卢梭是启蒙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也对后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更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被广为流传。
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因读他的作品而为之神往,说卢梭“使我双目重光”所提出的“自由是人类的特性”的原则也是受到卢梭的启示。
可见,卢梭在历史上的作用或者是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卢梭可以说能够超过德国所有的天才,连著名的莱辛(Lesing)、赫德(Herder)、歌德(Goethe)和席勒(Schiller)都是他的崇拜者。
他是法国的大思想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是启蒙运动的卓越的代表之一。
卢梭的一生耐人寻味,要了解他,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一、卢梭的生平在那黑暗的中世纪之末、近代社会肇始不久的时代里,卢梭敢于在政治社会制度方面、自由平等权利方面超越同时代的众多思想家,历经来自包括朋友在内的多方的诽谤,官方的焚书与追捕,民众的骚扰(他曾遭到石头甚至手枪的威胁),终使他晚年处于阴影之中,以致精神的错乱,这一切都与他生存的环境与经历有关。
卢梭在1712年6月28号出生在“日内瓦共和帮”。
他是一个被迫从法国逃离的新基督教的后裔。
他的父亲是一个制表匠,很仁慈,但脾气暴躁,他是个冒险者和游荡者的结合体,而且酷爱读书。
卢梭的母亲在他生下来便难产而死。
所以在卢梭的一生中他受他的父亲的影响巨大。
因此,他常常和他的父亲一起读书,甚至到深夜。
他阅读极其广泛,从古希腊的今典著作到启蒙论著,从文学历史到自然科学读物他都有涉及。
卢梭热爱日内瓦,也热爱法国,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
在卢梭10岁的时候,他从被收养的人的家中出走,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华伦夫人,并在她家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两人分手后,在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和百科全书派还有休谟有来往。
在巴黎,他写了《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著作。
1749年,在狄容学院悬赏作品中,他因为《论科学和艺术》获得了一等奖,使他一举成名,自信心大大的提高。
1764年巴黎法院查禁《爱弥儿》一书,并下令逮捕作者。
卢梭流亡到了英国。
休谟虽然极力想要帮助他但他却猜忌休谟要害他,两人关系破裂。
后来,卢梭不得不回到法国,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卢梭是个感情极其丰富而不免多疑的人。
他一辈子都是在流浪之中。
他寄人篱下的时候也并没有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格,他的自信、幻想、多愁善感也许就是他成功的源泉。
二、卢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一)自然和文明的对立卢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把自然状态作为社会政治学说的出发点。
卢梭的自然状态说,与其说是历史事实,不如说是为了阐明人的本性,为了正确的判断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而采用的一种理论假设。
他使用抽象分析方法,从“人所形成的人性”,即既成的人性事实中,剔除人的社会性,剩下的就是人的社会本性,进而追溯到自然状态中的人的善良本性。
卢梭所谓的自然状态指没有人际交往、语言、家庭、住所、技能的人类最初状态。
自然状态的人具有的自我保存和怜悯情感等善良的本能,以及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
人对自然有服从和反抗的自由,“因而才显示出他的精神的灵性”。
自然状态既赋予人以自由,也包含着丧失自由的原因。
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然能力,最后达到自然状态的终点-私有制的产生。
社会的不平等伴随着文明的进程而加深,而文明的第一阶段就是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确立。
卢梭关于社会的学说包含着对人类文明的反省,他克服了启蒙学者盲目的社会进步观。
他对文明的批判着重指出,文明的基础是私有制。
他说:“各种不平等最后必然会归结到财产上去”。
他对所有制的批判预示了资本主义行将出现的矛盾,对现代社会的弊病有先见之明。
(二)自然教育思想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
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
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根据自然天性来养育孩子,侧重培养人格品质,而非提高人的智力。
卢梭教育思想的格言是:“上帝造就万物原本善良,但因人捣乱而变邪恶。
”根据当时的教育体制,自然与社会势不两立,“我们的智力充满奴性的偏见;我们的习俗在于统治、限制和强迫。
文明人生为奴隶,死为奴隶。
幼时被裹在襁褓里,死时被钉在棺材里,一生被囚在机构里”。
他的教育体系分三种:“我们器官与感官的内在成长是自然的经验;我们学习利用这种成长的过程是对人的教育;凭借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经验即获取的东西则是对物的教育”。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品格而不增长知识。
为此,卢梭推崇经历和实践而非书本。
卢梭还在《爱弥儿》的第二卷说到传授给孩子道德品质的内容。
他从痛苦与快乐谈起,痛苦或忍受痛苦的能力,是道德人格生成过程中的第一课,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因此我们的教育要避免向孩子灌输不必要的需要和欲望。
教育要顺其自然。
孩子未达到理性年龄之前,不要教授孩子道德法则之类的东西。
作为孩子,他所要接纳的唯一习惯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屈从于必要性;作为成年人,他所要养成的唯一习惯就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顺从于理性。
(三)社会契约论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基础;认为人类是从自然状态,经过缔结契约,而进入社会和国家状态的,人们订立社会契约结成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和生命。
“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或者应当是这样起源的。
它们给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它们永远消灭了天赋的自由,使自由再也不能恢复;它们把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的法律永远确定下来,把巧取豪夺变成不可取消的权利;从此以后,便为少数野心家的利益,驱使整个人类忍受劳苦、奴役和贫困。
”他对这种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抨击和否定,致力于从理论上探讨一种新的契约关系。
“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们为了摆脱枷锁,人们就应订立社会契约,从而去获得自由。
通过社会契约,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联合的形式即国家,在其中的每个成员不是把自己让渡给某个统治者,而是让渡给整个团体,“把自己给予所有人就等于没有把自己给予任何人;同伙有仅支配我们,我们也有同样的权利去支配同伙,我们失去多少也就获得多少,获得保存现有一切的更大力量。
”在自然状态下,个人在体力上是不平等的;有了社会契约,人们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根据社会契约,国家变成了所有个人财产的拥有者。
个人财产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而是得到了真正的保护。
《社会契约论》是世界政治法律学说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震撼世界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号角和福音书。
它阐述的许多原则原理不仅在革命之初被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等重要文献中,在革命后的长时期里成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石。
卢梭的思想对后世思想家们理论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四)人民主权说以契约方式建立的国家,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主权即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是国家的灵魂。
其原则有:第一,主权不可转让;第二,主权不可分割;第三,主权不能被代表;第四,主权是至高无上、绝对和神圣不可侵犯的。
卢梭认为“‘主权’就是公共意志的运用,所以它是永远不能转让的。
”“主权是不能分割的,其理由正和不能转让相同。
”公共意志“只考虑公共的利益,”它与全体意志不同,全体意志只“不过是个别意志的总和而已。
”(五)自由和平等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第一卷开篇就指出“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它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这是什么原因呢?卢梭把自由分为天然的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正是因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生来就有天然的自由因不平等的出现而被破坏,订立社会契约的目的就是恢复人类本应该享有的自由,实现社会的自由,进而实现道德的自由,使人们成为更有道德的公民。
卢梭认为,对于人类而言,自由本来是固有本质,但社会契约必须把自由本身的意义加以转变,将其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它排除个人私自无拘无束的“自然的自由”,而使人具有“社会的自由”。
卢梭还显示了在确保公民的自由平等的关系上,彻底的人民主权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同时,他把这个主权概念,提升为人类道德价值的源泉,而非仅局限于政治制度的原理之中。
卢梭说:“放弃了自由,就是放弃了做人的权利和义务。
”“社会秩序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它是其他一切权力的根本。
”卢梭反对用暴力来改变社会制度,他认为“暴力并不带来权力,我们只有义务尊崇合法的力量”。
三、卢梭的影响卢梭的伟大思想,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国大革命高潮阶段的雅各宾专政正是他的理论的实践。
不单是雅各宾专政时期,而是整个大革命时期,以及后来,都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
例如,1789年的《人权宣言》第1条:“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2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
”第3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
”第6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
1793年宪法:“社会的目的是公共的幸福”;“一切公民都同样有资格担任公共职务”;“宪法的目的即保障全体法国人民的平等、自由、安全,并享有一切的人权”;“主权在民,主权不可分,不可失,不可弃让”;“当政府侵犯人民权利之时,全体人民,以及人民的每一部分,最神圣和最不可少的义务就是起事。
”杰弗逊起草的《美利坚合众国十三州共同宣言》序言:“我们认为下述这些真理是非常明确的:一切人都是生而平等的,造物主曾赋予他们以一些不可让与的权利,……政府的权利来自被统治者,变更或废除政府,这是人民的权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卢梭的影响已经非常广泛的运用到了各个宪法和法律上了。
可见他的影响巨大。
四、总结卢梭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哲学家,他上承柏拉图、蒙田、孟德斯鸠、洛克,下启康德、马克思、杜威等无数思想家。
他还是浪漫主义之父,他推崇自然、情感,主张人与自然融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但不抛弃理性,启蒙运动所盛产的知识只是鼓励人性中的邪恶,为了适合公众舆论而研究无用的信息、纸上谈兵的阅读、久坐不起的案牍生活,会使个体无聊和虚弱。
但是自己一生坎坷,备受磨难。
“我把一生奉贤给神圣而纯洁的真实,我的情感从未玷污我对真实的挚爱,利害与恐惧也从未腐蚀或败坏我对真实的敬意,只有当我手中的笔担心自己是出于复仇的目的时才拒绝描绘你。
”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哲人,他拒绝君主政体的武断统治,憎恶因财产导致的人间不平等。
参考文献:【1】(法)罗曼•罗兰著:《卢梭传》,陆琪译,华岳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版。
【2】卢梭著:《爱弥儿》,英译《每人图书馆丛书》本,第253页【3】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法律出版社,第103页【4】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页【5】卢梭著:《忏悔录》,转自注[1]书,第5页【6】周敏凯《试析法国大革命思想原则的困顿及其原因》选自《华师大学报(哲社版)》1983年【7】张秀兰《试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选自《求是学刊》1985.2。